邓晓芒:对中国文化的现象学还原
邓晓芒:对中国文化的现象学还原
邓晓芒,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德国哲学、美学、文化心理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等,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并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代表作品有《思辨的张力》、《文学与文化三论》、《新批判主义》、《实践唯物论新解》等。《环球人物》曾评价邓晓芒:“不管邓晓芒自己是否认可中国的血缘与儒家文化,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是‘批评家’。他批评国民性、批评文学、批评知识分子、批评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罢休’的,是儒家文化里的病灶。”
▲ 邓晓芒老师谈现象学还原法
在谈到对还原中国文化应具备怎样的态度时,邓晓芒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进行具体的批判和抽象的继承,应将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还原到根据性的东西,剖析其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对其具体形式予以批判,对其抽象精神予以继承。这种研究与看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德国哲学家胡赛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法。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教伦理价值遮蔽了许多其他的价值,正如二十世纪初,实证科学主义以霸权姿态将当时欧洲其他的价值遮蔽了一样,这两种问题具有相似性中国的血缘与儒家文化,因而采用现象学还原中国文化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这种探讨的根本目的,在于还原到对人性的直观的被给予性,从而建立起不带先人之见的价值观。
邓晓芒教授首先对中国传统儒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儒家对大同社会的设想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这一点同另一个体系中西方政治法律文明的普世价值不谋而合,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的存在目的不在于实现与达到,而在于以其为标准,对现实进行纠偏。而中西方文明在对私有制的纠偏方案上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孔子代表的儒家意图以血缘亲情体系内的共有和公有名义来模糊产权关系,柏拉图代表的西方思想体系则尝试为私有制制度设计一套合乎逻辑的产权关系。儒家这种思想产生于以农为本、家族式生活生产的社会土壤,因而被当时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演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
邓教授在此举了一例:对儒家中“仁”和“孝”的现象学还原。传统儒家学说认为,仁的根本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作为儒家的特色命题,这种观点以狭隘的孝道限制、遮蔽了仁道,亦使仁丧失了作为普世价值的可能。邓晓芒提出,孝应当作为仁的具体表现而非本质,仁的范围较孝更大,将仁与孝的秩序颠倒,仁才能称为普世价值。
▲ 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随后,邓晓芒谈到了对道家自由原则的还原。他指出,道家的问题在于,没有把人的自由意识也看做自然,静止地看待自然与人,忽略了人的主观性。道家阐释的是人消极的自由感,而没能阐发出自由意志,即积极自由的一面。对道家的改造,应当还原、改造其自由的原则,把人的原则纳入到自然的原则中。真正的自然不是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是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最后,邓晓芒教授略作拓展,提到了中国传统文艺及汉语言流变的现象学还原问题。邓教授以此为结尾,为听众展开了更宏观、更庞大的中国文化的现象学还原研究图景。
▲ 素讲工作人员邀请邓晓芒教授签名留念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邓晓芒教授滴水未进、片刻未休,一气呵成。精神矍铄的他仍像数年前接受《新视点》专访时说的那样:“我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普世价值。”“我是为未来而活着的。”
由于场地原因而未能成功参加讲座的同学不要担心~
善解人意的小素为大家准备了本次讲座的录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