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儒家

进一步研究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一步研究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一个关键面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论断的研究、宣传、阐释走向深入。这需要深刻把握其中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应坚持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高度深入解读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宣传片,这是深入研究、宣传、阐释这一科学论断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对待外来文化,总是能够吸收其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消化和发展。同时外来文化也只有走向本土化道路,才能激发更多活力。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发展,才能不断优化和完善彼此。这种不同思想成功融合和转化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能找到很多参照案例,如宋代儒学在面对佛教的挑战时积极吸收佛老思想而形成新儒学,活力焕发;同时随着唐宋儒佛思想的融合发展,佛教逐渐本土化,最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相互融合中得到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与理论资源。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的百年历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获得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的规律性认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是中国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要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进程,就必须深刻把握其中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内涵。

二、从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角度深刻领悟

从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角度观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将给我们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从历史角度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理论探索史。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党的领袖善于融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并用以阐释、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例子。其中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提出堪称典范。“实事求是”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表明一种严谨认真的治学的态度。1917年,在岳麓书院主持办学的宾步程校长书写“实事求是”匾额为校训,毛泽东同志寓居岳麓书院时对“实事求是”匾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命题加以改造、提升,赋予了全新的内涵。1943年实事求是成为中央党校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和发展,一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而使其内涵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传统中国史学的构建中获得启发。郭沫若、侯外庐、翦伯赞、范文澜等一批学者一方面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和评判传统史学,另一方面也注重将传统史学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将其整合熔铸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部分。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

从现实角度看,当今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宣传片,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方面挑战纷至沓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强大理论指导,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才能具备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更为牢固的民族文化根基,成为更加强大的理论武器。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疑是新时代现实需求的反映。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国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文化复兴,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以发掘、利用和提升,使古老的文明得到转化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层面贯彻践行

宏观认清方向、理清脉络,微观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要始终做到宏观和微观双重结合,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是必须从宏观层面出发,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之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要怀抱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将“第二个结合”理论用于服务治国理政,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提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为邦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契合点进行研究,夯实这种结合的学理基础。同时,通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各学科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阐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等等,以具体的成果更好地体现这一结合所焕发出的理论力量。

总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论断的研究、宣传、阐释走向深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要科学厘清并牢记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真正做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