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与价值参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一方面极大丰富了当代人类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向世人日益彰显了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明观,这对于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参照意义。
(一)
一般而言,文明观所表达的是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必然要经历现代化的洗礼。按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资本主义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通过资本的全球扩张,“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此世界各民族和国家进入了普遍性交往时代,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节奏。如果说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世界各民族尚处于“离散时空”发展状态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化这一“世界历史”序幕的拉开,人类从此进入了“同步时空”的发展状态。各个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发展时代。
在人类的普遍性交往时代,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究竟如何相处,凸显文化与文明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的原初样态,其表征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诉求,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其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在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决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个民族国家自身文化传统的生动表达,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理由。中华文明观所表达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经验,是每个中国人所一贯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交往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广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紧密,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文化多样性。从民族性视角来看,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有四大发明,欧洲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阿拉伯有发达的音乐、文艺、美术,美洲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马铃薯、可可、玉米等作物,每一种文化都为丰富全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这一伟大事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既反映了世界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立足具体实际的中国特色。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实践,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现代化的文明内涵、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发明飞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论述向世界清晰传递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价值诉求,丰富了人类现代化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发展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马克思认为,在人类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的普遍交往催生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各个民族的地域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表征,现代化所具有的共同性特征就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凸显了世界历史逻辑中的这种文明共性。一般说来,外部关系上的世界化和内部关系的个性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实践的两个重要趋势。外部关系上的世界化指的是特定民族对人类现代化共同价值的认同,开放心胸向世界学习,即向世界文明开放、向先进生产力开放,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发展大潮,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内部关系的个性化指的是在遵从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努力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要注意借鉴吸收现代化的共同价值,还要考虑中国国情,赋予其中国特色的个性特征。总之,要在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从现代化的民族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自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接,从而形成对民族自我文化价值的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现代化的世界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胸怀天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与各国人民一道憧憬和描绘世界的美好未来。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尊重各国的文明发展,积极开展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对话,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美美与共”的文明双向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方位、均衡性的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高度的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果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呈现,还应该是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恪守的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所追求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实践智慧,以及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历史实践中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守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其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发明飞碟,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将创新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坚持以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持续推动力,扎实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通过大胆的创新探索来破解现代化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增强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
(邹广文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