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一场美梦之后,不去理人心躁动
领读人 | 桃溪川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陈梦。”
这是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中说过的一句话。到今天,周作人已经逝去五十一年了。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好像做了一场美梦之后,神清气爽地醒来那般舒畅。
桌上有茶,最好是雨前的,绿茶最佳;手中捧杯,最好是紫砂的,宜兴为上。不去想世间纷繁,不去理人心躁动。这半日,当然抵得上半辈子的日复一日的“十年”。
这样的文字自然让我对它的作者产生兴趣。从前对周作人的了解仅仅是历史书上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做了汉奸,任职于汪精卫的伪政府。
能写出这种作品的人,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的贼子。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士。周树人,也就是大文豪鲁迅之胞弟,新文化运动之领军人物。同其兄一样,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造诣极高。幼时留学德国和日本,对欧洲和亚洲的文学史及历史有着深厚的见解。《欧洲文学史》《鲁迅的故家》等作品,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更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散文可以说是近代散文的巅峰。
他的文字十分养人,就像清茶一般。句句白话之中却流淌出无尽诗意。一场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未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是当之无愧的先锋。可讽刺的是,这么一位看似十足热血的文化人,在面对日本的人威胁诱惑之时,没做太多挣扎,就同侵略者一起把枪口挪到我们自己人身上。
才华横溢,难为脊梁——便是对周作人一生最合适的评价。
周作人出生在一个相对富庶的家庭,兄弟三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周作人更是在日本陷入爱河,与妻子羽太信子成婚。
周作人的一生都受人照拂,社会的磨难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的创伤。这让他有足够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当中,但也让他难以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革。
作为弟弟,他让兄长失望透顶,乃至想要和他断绝关系;作为丈夫,他在家庭中没有一家之主的主见,大小事情都由妻子操办;作为中国人,他对民族没有热情,对国家缺乏信心,最终沦为汉奸。所以当我们谈到周作人时,只会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但谈到其为人,只剩下一声叹息。
他的妻子并非出身名门贵族,却挥霍无度,真真是“娘娘的身子丫鬟的命”。家中主要靠鲁迅游走在各个学校讲座来维持生计,可羽太信子却雇了车夫、伙夫、仆人等一大堆佣人供二人使唤。身为兄长的鲁迅难免会对弟弟弟妹的骄奢淫逸呵责几句,羽太信子因此对鲁迅怀恨在心。她常常在自己丈夫面前对鲁迅恶语相加,这也导致了周作人和鲁迅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
周作人他贪图享受,害怕吃苦,所以不愿意离开北平舒适的大房子;他目光短浅,随波逐流,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对中国的前景充满悲观;他性格懦弱文学名著人物短评,缺少主见,在日本人的糖衣炮弹和妻子的枕边风之后,于是他选择变节,成为了伪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继续享受他的荣华富贵。
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
若说他是坏人,可他琐碎之事却让人津津乐道。书桌、行李、书本等总是规矩地整整齐齐。给别人写信作文的时候,端端正正地用毛笔题字。在北大任职时,每位来访的客人他都会恭谨接待,端坐在客人前,不急不躁。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学之中,为其兄长鲁迅撰文。翻译了多本日本和欧洲的名著,为中国文学做出了不能抹去的贡献。他一辈子似乎都不曾横眉立目对别人大声呵责,总给人一副温润平和的感觉,正如同他的文字一般。
平和却软弱,有才却失德。
所以他没能成为其兄长鲁迅般的民族英雄,也不曾变成周佛海那样彻头彻尾的恶人。
这样一个矛盾的人,足以成为一国之大才,却难以成为一国之栋梁。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名著人物短评,却不希望出现更多如他一样的人。
五十一年前的今天,周作人,为新中国留下一大匣子书之后,去世了。
谨以此文,表达对周作人先生的怀念,那些美好的文字,足以流芳百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