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祸千年,腐儒误国是定论?正本清源文来了
说儒家,道儒家,儒家是个好思想。
为何我要如此说,因为吧,这思想让中国至少一直延续,而且活的还不错。
虽然这活的不错的概念中,也有无数的悲催时光。
比如,魏晋之后的南北乱世,活的就悲催无比。
比如,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活的也狼狈不堪。
比如,宋元明清的分和时光,活的更每况愈下。
三个比如告诉我们,盛世为人,歌舞升平多,路有冻死骨多,乱世为人,歌舞升平多,四野尸骨也多。因此,无论盛世也好,乱世也罢,都是小部分人的狂欢配合大多数人的悲鸣,这是阶级社会的常态。
(盛世和乱世都是少部分人的)
貌似无解,唯一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时光中历练沉淀,才能看到。
悲催狼狈每况愈下之后,人都有个习惯,那就是找寻根源。
这根源找来找去,无数国人就找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儒学!
最后儒学在部分人眼中从显学,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喊打的人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从儒学遏制了个人意志,遏制了阶级反抗,到儒学遏制甚至灭绝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理论研究,遏制了中国人的血性,遏制了中国的勇武精神,扩张脚步。
观点之多,不一而足,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此言语我左看右看,就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遏制。
为了精准定义遏制,查下词典,遏制的意思是,阻止,制止,禁绝。
望文生义之后,两个止,一个绝,这意思马上就出来了。
是啊,阻止,制止,禁绝,这儒学貌似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以这样的标签出现于常人的认识之中,进而形成了思维定势!
对女人儒学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守妇道、贞洁牌坊。
对男人儒学说:家国天下、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以德报怨、中庸之道。
对国家儒学说:重农抑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循规蹈矩顺带逆来顺受。
(儒学的宣教)
唠唠叨叨这么多后,儒学就如小妇人样,在耳边浅唱低呤,俨然唐僧,如此一个小妇人一样的学问,看着有点娘。
然后,就成了儒学磨灭国人血性的口实,进而成为标签,最后标签越来越深入人心。
标签的存在,源自于刻板印象。
可人群中的大多数都不懂真正的儒,原汁原味的儒到底如何?
脱胎与士子阶级进而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儒学,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行为典范和治国理念。
真实的儒学脱胎于士子阶级吃饱了没事干的胡思乱想。
为何说吃饱了没事干咧?
其实也是有阶级依据的,中国最早的士子阶级,诞生于周公制礼之后的西周时。
周朝政治,上有周王天下共主,中有公侯伯子男等而化之,下有士子,士子之下为庶民奴隶。
士子都是读书人组成的,他们成了人数最多,利益划分最少的统治阶级。
随西周覆灭,春秋来临,战乱迭起的时代,居于高处的公侯伯子男们都想着争霸,居于底层的庶民没啥文化只想怎么活,居于中间的读书人有饭吃有衣穿,看着乱世遍野,尸横无数的世界。
(周朝金字塔权利结构)
有一部分士子,开始悲天悯人起来。
他们有感于乱世规则破坏,于是开始思路人生,思考理想,思考命运,顺带也思考了治国之路。
这思考者的先行者,无疑是孔子、老子,后续还有无数跟进者,比如荀子啊,尸子啊孟子啊,墨子啊韩非子啊之类的就太多太多了!
思考来思考去,一人一个主张,一个团体一个主张,同好者为伍,于是百家争鸣开始了。
那他们思考的主题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规范个人,如果重新构筑社会次序,其中翘楚非儒、法、道三家莫属。
儒家讲究出世入世,追求上古的大同世界,儒生要上安国家,下安庶民。
法家讲究规则律法,追求现世的严刑统一,法家要上治国家,下治百姓。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的道法归一,道家要上顺天命,下应人心。
儒道法三家,讲究不同,观点不同,施政也不同,最后却巧妙的在中华大地实现了和谐统一。
(儒道法和谐之路)
而这和谐统一的前提是什么?各司其职而已。
于是,才有儒家思想的不断异变产生。
就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儒家思想,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意思是说,所有的政治制度,都要适合于国家的存续和强大的预期,纯正的王道(儒家)和纯正的霸道(法家)都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他们又不可偏废,那么如何让他们和谐统一?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外儒内法”。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儒家的变异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因为儒家作为最重要的显学,其实并不是学说,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延伸而已。
这个意识形态存在的唯一作用,从不是锋芒毕露,而是维持稳定。
这才是他存在的必要条件。
于是一场又一场儒学变异运动,在中国帝制时代被发生。
初开始的儒学是什么?
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
武帝的内心,真实的诉求只是用统一的意识形态将自己的意志下达全国进而获得至高权利而已,为了祛除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最后在无数学问中选择了儒学。
那时的汉帝国,外扬武勇,征战四方,进而让那个时候的儒学也是锋芒毕露。
不断被人误读的“以德报怨”原话是
“以怨报德,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从不是伸出脸让人打,而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被独尊的公孙羊儒学经典《公羊传》中,更是有百世之仇也当报的说法,何来什么以德报怨?
正因为这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的指导思想,才有强汉和盛唐。
独汉以强亡,是有仇报仇的体现。
盛唐灭吐蕃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儒家思想,是九世之仇亦可雪耻的记忆。
体现和记忆的背后,是哪个时代儒生的意气风发还有血性刚猛。而这才是真实的儒学。
可这一切在历史不断进程中,不断改变,变的关键点就是“文武异位”。
文武异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之一。
大多数人在阅看中国历史的时候,估计会有个困惑,那就是汉唐时代,外扬勃发的中国,为何会在宋元明清后,越来越内敛,越来越没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