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儒家

「此念」尹烨老师推荐的书,《中国哲学简史》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尹烨一起探讨「年度荐书马拉松」,12月20日,此念视频号19:3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在经典代表作《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首先提出了“人生境界论”,并分析了中国哲学对于提升人生境界的功用。

只要人类仍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中国哲学发展出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办法就会大有用处。

本期,推荐一本尹烨老师推荐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大家周末愉快!

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

▲《中国哲学简史》

01

《简介》

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

它,被誉为现代的东方“圣经”,一出版便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超级入门。

在畅销不衰的70余年里,它被译为法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几十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敬重的学者、政要、名流,从国学大师季羡林到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陈来,从易中天到浙大教授董平,都对它推崇备至,甚至用“最好的著作”“没有见过第二本”近乎夸张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真挚的喜欢。

它被评为30年来中国深具影响力的图书。清华大学的学生毕业时,校长将它作为毕业礼物,叮嘱要做有思想的人;北京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时,郑重地把它和《论语》《大学》等经典列入同一个书单。

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阅读它,收获各不相同: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领悟了做学问的门径;企业家、公务员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找到了文化自信。浮躁者得以恢复内心的平静,失败者获得战胜磨难的智慧,迷茫者找到指引人生的灯塔。有论者认为它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千遍。

它便是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最好的作品之一——《中国哲学简史》。

02

《推荐序》

哲学泰斗冯友兰和他最好的作品

在研究中国哲学方面,冯友兰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

有人问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一百年来,中国学术界文史哲三方面的顶尖级代表人物是谁?张岱年说:“史学是陈寅恪,文学是王国维,哲学肯定是冯友兰。”

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接受了中国最典雅的教育,年轻时又师从哲学大家杜威,接受了西方最好的哲学教育,中年时冯友兰便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对西方哲学的透彻领悟,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钻研中国哲学六十余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撰写了大量的经典之作,阐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创造中国现代哲学体系方面所作的贡献,整个20世纪无人可望其项背。

作为中国现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大师,冯友兰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用英文写作。他的著作七十余年来都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门径。有人赞道:“西方人因为冯友兰而知道有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便是由冯友兰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的杰作。1946至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讲稿经学生整理后,交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四十年后才有中文译本。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哲学

在传统文化持续走热的今天,人们积极地阅读古典书籍,诵读经书,吟唱诗词。但传承传统文化,跟风式地读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文化之根。

对于一个成熟的文明和完整的文化体系来说,其哲学思想是灵魂的灵魂,基石的基石。中国哲学便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文化的主要精髓是先哲们哲学思考的结果。

如冯友兰所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古代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古代中国的每一个领域,政治、艺术等,都浸润着中国哲学的观念。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塑造了大一统的中央大国;道家“道不可道”的观念,形成了中国艺术“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的情趣。

了解中国哲学,是找到我们文化之根的前提。只有知道了我们思想和观念来自哪里,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是这个样子,以及更好地知道将走向哪里。

了解中国哲学还有另一个功用,即帮助我们找到人生之根。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导致压力重重,加之资本对价值观的掌控,更是让人们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无所适从。

而在后疫情时代,曾经直面过生死的大多数人面对脆弱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关切态度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人生哲学问题。

对此,中国哲学能派上大用场。中国哲学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始终思考的是“人应该怎样活着”。

我们的先哲们曾经真诚地探讨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儒家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人与人的关系,试图解答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道家试图回答世界险恶,个人应如何避祸这一问题;而庄子谈的是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隐藏于历史深处的智慧瑰宝,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着落”。

《中国哲学简史》:

外国人都看得懂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哲学,常给人以神秘、晦涩和深奥之感,容易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中国哲学,典籍佶屈聱牙,解释深奥渺远,更是拒普通读者于千里之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却以简明生动而为举世所称道。

就成书背景而言,《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讲给美国学生听的,他们没有阅读过《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外国人都看得懂的中国哲学入门书,中国读者读起来更为容易。

《百家讲坛》名师董平教授说:“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

《中国哲学简史》的语言,简洁优美而充沛浩荡,字字珠玑,句句精炼。《中国哲学简史》的叙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成为他人难以企及的典范。

著名哲学家陈来说:“《中国哲学简史》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来说是基本读物。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冯友兰的女儿、知名作家宗璞则用“出神入化”一词形容父亲的大作。她说的“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更是对《中国哲学简史》的经典评论。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评价说:“视野之广、条理之清晰,文字之流畅令人叹为观止。”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提纲挈领,娓娓道来。简约却精要。”

深入浅出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功夫,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本领。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者会有一种自然、舒畅的感觉,因为这全是他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

冯友兰曾幽默地说,他和金岳霖的最大不同是,金岳霖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特别复杂,而他却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冯友兰极善于把古人的某些难解的思想和文字,通过自己的辨别和理解,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失原意。每一个不专攻哲学的普通读者读了之后,都会心生恍然大悟之感。

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需要功力。面对对中国哲学比较陌生的听众,讲授纷繁复杂、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确实有很大难度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非大家难以胜任。

冯友兰曾说,写简史,不是将《中国哲学史》进行简单缩写就可以,也不是列一个姓名、学派的清单。就像画画,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如果不是对整个哲学史了然于胸,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史料的选择和解释,哲学流派的叙述和取舍,问题的分析和评论,都体验了冯友兰的水平。所以有论者认为冯著知识之渊博,鉴别之精当,阐述之系统,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哲学简史》的写作出神入化,达到了三个融合:古今融合,中西融合,史论融合。

冯先生不仅讲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哲学家的思想,也讲这些思想的流变与影响。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中国各大哲学流派,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智者们思考的相通之处。

他讲中国哲学,会引入西方哲学中的某些概念或理论体系来对照分析:先秦名家的“名”与柏拉图的“共相”,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家—国王”,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等。引入并不是为了牵强附会,而是为了让读者感受以不同方式认识世界的殊途同归。

他不是简单梳理先哲们的思想,而是史论结合,通过比较、分析来理解思想,精准描绘了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破除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迷思,解答了诸如“为什么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等许多经典问题。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它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冯先生的评论总是如此精辟绝妙。

03

《书摘》

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_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

中国哲学有什么用?

帮助人达到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先哲们的思想会不会过时了?中国哲学还有用吗?

哲学泰斗冯友兰学贯中西,在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透彻研究之后,他对中国哲学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精辟道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之处。

他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在自己的经典代表作《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首先提出了“人生境界论”,并分析了中国哲学对于提升人生境界的功用。只要人类仍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中国哲学发展出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办法就会大有用处。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在第一章里我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这里正是对这句话加以说明的一个好机会。

在我所著的《新原人》里,我说过自己的看法: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当他做什么事时,他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识到,是在做这件事。正是这种理解和自我意识使人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

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我所称的“人生的境界”。不同的人们可能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和自我意识不同,因此,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意义也不同。

每个人有他的生命活动的范围,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样。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习俗而生活。这样的人好像儿童或原始社会中的人,他们做各种事情,而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或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因此,他所做的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人生是“自然境界”的人生。

还有一种人,他有私,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这不一定表明他就是全然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一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好处。因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功利境界”。

还可能有些人,懂得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用儒家的话来说,他行事为人是为义,而不是为利(“正其义而不谋其利”——译者注),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化,都具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道德境界”。

最后,人也可以达到一种认识:知道在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就社会组织而言,他是一个公民,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天民”,或称“宇宙公民”。这是孟子早已指出的。

一个人具有这样的意义,在做每一件事时他都意识到,这是为宇宙的好处。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自觉地这样做。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处于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我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人间世的“天地境界”。

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种境界可以说是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

自然境界是最低级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点,更高的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是天地境界。这样排列是因为,自然境界的人生不需要对人生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道德境界所讲求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求的则是超越道德的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哲学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哲学境界,因为道德行动并不仅仅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或由于人养成某些符合道德的习惯,它还要求人懂得自己行为中涉及的种种道德问题,而这正是哲学所要给予他的。

人在道德境界中生活的衡量标准是“贤”,它的含义是“道德完美”。人在天地境界里生活,则是追求“成圣”。哲学就是启发人追求“成圣”。在本书第一章里我曾说,成圣是人所能达到的生命最高点。这便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里上升到“智性的世界”。哲学家如果是在智性世界中生活,他也就是超越于人间世。在这样的境界里,最高的成就是和宇宙合一;在这种和宇宙的融合中,他也超越了智性。

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哲学强调一点:圣人并不需要为当圣人而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他不可能施行神迹,也不需要去那样做。圣人所做的事无非就是寻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他对所做的事有高度的理解,这些事对他来说有一种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寻常人在蒙昧状态(佛家称之为“无明”)中做事,圣人则是在完全自觉(觉而又悟)的状态中做事。禅僧常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厕身宇宙之中的“觉”而直觉地“悟”到和宇宙融为一体,这便是天地境界。

因此,中国人所说的圣人,既在世界里生活,又不属于世界;中国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世界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