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儒家

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儒家有哪些区别和意义?

基督教,西方文化信仰;儒家,中国文化信仰。

基督教至今维系着欧美人的精神生活。儒家塑造了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性。作为西方主流信仰的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儒家,到底有哪些区别和意义?

基督教产生于东方的巴勒斯坦地区,属于东方文化形态。基督教传入欧洲后,最终征服了欧洲人,成为欧美人的信仰。

儒家文化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主体,曾统治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儒家思想被拉下神坛。

从历史上说,基督教和儒家都曾辉煌一时,势力、影响如日中天。

如罗马在4世纪把基督教定为国教;12世纪教皇格里高利把基督教抬到至高地位。

13世纪的教皇是欧洲教界、政界最高权威,教皇直接任命高级教士,封建君主也要经过教皇加冕。这便是盛极一时的教皇革命。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国基督教儒家思想家,儒家思想基本处于统治地位。除去某些分裂时期外,像魏晋南北朝、晚唐五代,儒家思想始终占据霸权地位;道教、禅宗,除去某些特殊时期,很难和儒家抗衡。

基督教曾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教皇和封建君主,争夺俗职授予权,即任命高级教士。最终结果是,教皇取得完胜,君主甘拜下风。

12、13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的天下,教皇权力和影响,达到欧洲各个角落,如道德感召、终审判决、皇帝加冕、文化教育等。

基督教最为鼎盛时期,欧洲全体民众的生活、信仰,完全掌握以教皇为核心的教会手里。

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儒家中国基督教儒家思想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渗透、影响,同样无处不在,威力巨大。

比如在周代,周礼已成为贵族阶级典章制度,孔子说的“尊尊、亲亲”即为周礼核心意识形态。周代礼乐之道,对于维系贵族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根本作用。

所以孔子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礼之道陷入混乱。孔子提倡复古,希望借助周代礼制,恢复社会秩序。

世易时移,春秋社会非所周礼所能框定。孔子周游列国之结局也是空留长叹。直至战国,孟子的仁政思想亦毫无用武之地。

整个春秋战国之世,儒家思想始终憋屈,没有机会站立起来。

楚汉争霸后,刘邦统一天下,儒家迎来历史时机。汉初修养生息后,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家终成赢家,成为皇权得力助手。

儒家养生思想_中国基督教儒家思想家_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中心思想

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和皇权紧紧绑在一起,彼此惺惺相惜,为知己好友,互相成全。

一直到晚清,儒家之学始终长盛不衰。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如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儒学始终高居上位,地位无法撼动。

像基督教曾统治整个欧洲一样,儒家思想在古代太平盛世,一样威赫炎炎,令人仰视。虽儒家不属宗教信仰,但其被重视程度已和宗教相差无几。

17世纪宗教改革,基督教发生分裂,基于“教随国定”原则,基督教一分为三,民族国家在欧洲诞生。如英国新教、意大利天主教;希腊、保加利亚东正教等。

宗教改革后,欧洲基督教虽然分裂,但宗教伦理并未对立,一些基本价值观始终如一,如谦卑、平等、顺从、慈悲、原罪、救恩等。

从文化层面看,基督教对于维系欧美国家价值统一,意义重大。对欧美文化而言,除了启蒙运动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就是基督教的博爱伦理。

启蒙价值观和基督教博爱伦理加起来,共同构成了欧美人常说的西方一体化,或欧洲意识、或北美意识。

换言之,启蒙价值和基督教使得欧美人具有统一的文化归属感,两者缺一不可。

和基督教比较,儒家思想曾经具有的文化影响力与之不相上下。

中国基督教儒家思想家_儒家养生思想_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中心思想

就历史而言,儒家文化的同化力非常强悍。如汉唐时期周边属国,或境内少数民族都受到儒家文化沾染。像北魏孝文帝对儒家文明十分迷恋,这一现象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古代有两个大一统王朝非汉族统治——元朝、清朝。但两王朝皆借助儒家文化,治理天下。直至他们的身份、文化被儒家汉化。这说明儒家文明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统治力量。

儒家文化的世界性还表现在对东亚、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上,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文化。

清代晚期,西方列强入侵,中西方文化大规模遭遇。儒家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非常脆弱,无奈败下阵来。

中法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晚清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至此,儒家文明已落后于现代西方科技、政治文明。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觉醒后抛弃儒学,转向学习西方文明,很快走向现代之路。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清朝,成为亚洲地区军事、科技强国。

晚清后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代表中国新文化的觉醒。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这属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提倡自由、民主、博爱,否定儒家思想,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

就中国近代历史看,由于西方外来思潮的冲击,儒家思想权威受到重击,很快走下神坛,被新思想、新文化所取代。

综合比较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关系,可以看出,两者分别代表中西方文化之最大势力,它们各自塑造了中西文化的本质属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热烈讨论它们的现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