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天地

南怀瑾老师:周易之书籍真可谓汗牛充栋,离圣人作易的本旨越趋乖离

千百年来,有关周易之书籍真可谓汗牛充栋,即使穷经皓首也无法卒读。不过其中大多却是头上安头,床上叠床,搞得后来人读易好似雾里看花,离圣人作易的本旨越趋乖离。以下两个书生在听了一位不明来处者对周易精辟入里之见解后顿开茅塞。

有一天正当日中午,有两个书生在城外沿着乡间小道边走边谈,然后正巧走到一颗大树下,两人便顺势坐在树下谈论其周易。正当两人谈得兴味无穷之时,忽然听到背后有人插话道:“二位所论,乃是方术家之易,非儒家之易也。”

二人心中纳闷,刚才坐下时,旁边明明无一人啊。便问他是从哪儿过来的。对方回答到:“已经先坐在这里了,只是二位没看见罢了。”问他姓名,答道:“江南崔寅。今天住宿在城外旅店,天还没晚,偶而闲走,解解闷气儿。”

其中一个书生因为喜欢他的谈吐文雅,便想籍此机会跟他好好促膝长谈,大家相互推究一下有关方术家和儒家对周易说法的不同之处。

对方像看透他的心事似地说道:“圣人作易,乃为人事,不涉天道也。故而只谈人事,不说天道。也就是说,是为众人而说,非为圣人而说。圣人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法度。既然本来就没有疑惑,何必要去等待占卜来作决定呢?

众人不了解行事之时机,每每遇到矛盾分歧便无法决断,所以圣人用阴阳之盛衰来显示人事之进退,使众人知道趋吉避凶之理罢了,这就是儒家之易的根本意旨。因为反正万事万物超不出阴阳之两端。

后来之人推而广之,各自阐明一义。杨简、王宗传阐发心学,此乃佛家之易也,而渊源则出于王弼;陈抟、邵康节推论先天,此乃道家之易也,其渊源则出于魏伯阳;而方术家之易,则推演于管辂、郭璞,渊源于焦延寿、京房,亦即二位之所论。

易之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见智见仁,各有千秋。道理原是一贯的。而后人则忘了它的根本原始,反而以旁生之歧义来作为正宗。故而认为圣人作易,只是为一二个上等智慧之人而设,不是垂示教训于千万世之书,不是为千万人共同理解的道理了。

经就是常,是说通常的道理,就是径,是说人所共同遵循的道路。易曾经是六经之首,难道可以把它说得神秘莫测,使人不可理解吗?”

这两个书生听得如痴如醉,他们极为喜爱他的言谈意趣。不知不觉间已谈到月亮升起来了还未谈完。然后这两个书生又寻问起那人的行踪。那人的话语中多有超出尘世外之语。此时,其中一个书生不禁折服道:“先生乃是隐居之儒者吗?”

那人笑答::“果真是隐者,那就连掩藏声名隐晦踪迹都来不及,哪里能够让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呢?果真是儒者,连反过来要求自己克制一己之私欲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去大言不惭地谈经论学呢?世上所称为儒者的隐者之人,都是些乱七八糟的角色。我正因为厌恶此类者而不愿与其为伍,先生就此打住,不要污染我的耳朵吧。”

随后只听到从他口中发出一声长啸,顿时周围树叶纷纷掉落,随风飘起。等到两个书生转眼一看,人已经消失了。此时两人才知道刚才他们所见到的并非凡人。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几:微妙。

易本身内容极深,圣人研习极其微妙的一本书。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足够精深,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足够微妙,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足够神妙,才能不急不忙的迅速完成,不用过分妄行,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孔子说,这就是圣人常用的四种方法。

回到本文,究竟什么是孔子说的圣人四道呢?

深、几、神,也仅仅三个字而已。显然不是指他们。

所以,应该是这四个分句:

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务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此为圣人四道。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圣人也圣人之道。

而且,这里孔子的句式来看,似乎是引用。

因此这里的圣人四道可能是一个更古老的说法。

悄悄地和大家说一下,系辞上后面的内容,正好是四段。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周易·系辞上》

我们针对这段文字逐一讲解,先看第一句:“法象莫大乎天地”。什么是“法象”?我们去寺院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塑立的佛相,称之为“法相”,是像法佛祖菩萨的像。与我们这里所说的“法象”差不多,不过这个“法象”不是佛祖菩萨,而是我们的宇宙大世界,这个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人所能体会的最大的东西,就是天地这一对大象了,天地就是最大的法象,圣人所要效法的最大的对象,也是这个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变通”就是变化,一天有一天的变化,白天黑夜,一个月有一个月的变化,月亮圆缺。我们人所看得见的最大的变通现象,就是时间的运行,就是在春夏秋冬四时轮回上所体现出来的时间变化。地球上数亿年的寒武纪这样的变化,人是感觉不到的。这种四时变通,一年一年又一年,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之所以有这种生命变化的节奏感,都是从对四时的体会中来的。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穿衣吃饭,我们的农业生产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从这个四时变通上表现出来的。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我们看天上所有悬挂的星相中,最大的就是日月,白天太阳的光明和晚上月亮的光明,从感觉上看,都是一切天体中最显眼的。同时,这两个天体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崇高莫大乎富贵”,这句话也是顺着前面的句式而来的,我们看“天地、四时、日月”这些都是大象,宇宙间最大的象与变化。备受作者推崇,这无可厚非,易学易道本来就是讲这些天地大道的。而这“富贵”与上面并列出现南山真人谈火珠林周易天地,多少都会让人觉得突然,跳跃也太大了点。如果我们根据下文的内容来看,就觉得顺理成章了。这里的“富贵”的语意与现代讲的富贵语意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下文所说的“备物致用”来看,是创造的大量的社会财富,供社会大众以用,而不是个人的“富贵”,这里是整个社会的富贵程度,如果一个社会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自然就谈不上“知礼仪”,社会的文明程度称为“贵”,也就是春秋名相管仲说的“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崇高还真是以富贵最大。当然,有很多大学问家在解说这句话时,还着眼于个人的富贵,甚至个人的精神修养,我不好说对错,我想圣人之心应该关乎大众,况且从这段话的句式上看,说了“天地、四时、日月”,接着说“社会”,更顺理成章一些。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南山真人谈火珠林周易天地,莫大于圣人”,讲完了天地、四时、日月、社会,接着要讲“圣人”了。这才符合孔子写文章的风格,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天地社会而人。其实,社会富足,人民乐业,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好的领导人,能把社会治理成一个“富贵”的社会,这样的人当然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圣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是“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什么叫“备物致用”呢?“备物”就是万物皆备于我,所以说,不管天地、四时、日月,富贵(社会资源),都备于我,都是我能利用的一切资源,一切的自然规律,都能为我所用,就算是垃圾也可以废物利用,甚至变废为宝,这就是“备物致用”。“立成器”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明创造,比如圣人悟卦理制网罟,作犁耙,作舟楫这些都是发明创造,正是千百年来的这些发明创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是“以为天下利”。不是为个人谋取财富,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繁荣。这样的事业也只有“圣人”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说“圣人”是悟透了天地万物的至理,规律,而易道就是讲这些的大道,所以,圣人都精通易道。这类人为了老百姓,为了利益天下,为了普度众生。能够做到这一切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推崇的圣人,他们才能够做到这里所说的“备物致用”,他们才具有这样伟大的精神。

这一种崇高的智慧谁做得到?当然“莫大乎圣人”,就是得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