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易》是五经之首,去伪存真不被误导,难上加难
#历史开讲#
《易》是五经之首,喜欢国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点心得的。经名《易》,实在是不好学,尤其是在种类繁多的各类研讨中学到真东西,去伪存真,不被误导,难上加难。本人谈自己学习的方法,不涉及《易》本身,希望有识之士指正。
《周易》在汉代以前,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成为经典功推汉武帝,他设立学宫招徕五常博士,研修《易》的主流并不是来自儒家,而是各家争相斗艳。六十四卦的形像和数字被称为象数,从中引发出各种应用,比较出名的有焦延寿,费直,施雠,梁丘贺;及至东汉则有郑玄,虞翻,旬爽。研究工具也从龟甲铜钱蓍草到制式的挂签不等,解卦是一门大学问。用现代的数理模型来讲就是排列组合,六十四卦加上变爻,象数越演越繁,神秘莫测,反而使人难以理解了,八卦甲子,神机鬼藏,是《阴符经》对此的描述。
然后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少年英杰,就是王弼。王弼是建安七子王璨的子侄,自幼博览群书,很快名声在外超过了王璨。他是研究《老子》令人刮目相看的,研究《周易》提出了“得意忘形,得象忘言。”指出周朝已湮灭,光凭象数,滞溺象数,境过时迁,难免胡说八道。所以主张把《周易》当成哲学来研究,废黜卦象,专讲义理。说这种转变是开天辟地也不为过,又由于王弼深受老子道家思想影响,他的义理说含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以致后人认为老庄思想也来自《周易》。
王弼23岁就病死了。他影响巨大,直接抗衡象数说,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宗郑玄象数,南学王弼义理的《易》学研究风气,而且南方是汉学正宗,逐渐占上风,北面的象数渐渐脱离学术圈,成为道教有识之士常在周易天地,阴阳,风水私家传承的秘学有识之士常在周易天地,但必须看到象数从来没有退出《易》学研究,因为应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唐朝文化鼎盛,唐太宗李世民命孔颖达整理五经,《周易》区别于其他版本的《易》正式被冠以儒家五经之首,而孔颖达奉命编撰的《周易正义》正是来自于王弼和晋代韩康伯的注解。从此,历代科举都把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作为教科书。象数学派退居山水之间。
到了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王弼,但处处排斥玄学,主张实用,必详尽事理。程颐说,先得义理,然后象数起作用;朱熹则主张,先得象数,为义理发端,事无实证,则虚理易差。朱程都确认了《易经》是卜筮之书的地位,为象数派做了最好的权威背书。
这个时候,陈抟和邵雍的研究被人们重视起来:陈抟首唱的阴阳太极图,邵雍的八卦图都是用数字图画的形式演绎自然现象,解释宇宙结构和风土人情,象数派得道了兴盛。
我们今天学《易》,除了《易》本身,还要学前人孜孜不倦敢于突破的治学精神。正所谓“生有涯,学无涯。”既不旁若无人,也不妄自菲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