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天地

导论:《周易》是我国古代优秀经典之一

导论:

周易》是我国古代优秀经典之一,也是早期经典的典型文本。《周易》长期以来受到经学家的广泛关注,历代学者都争相为《周易》为注释。随着众多学者为《周易》作注,从西汉起,《周易》的版本便层出不穷,出现了很多版本。这些版本的流传,影响了不同地区百姓的认知和学术风气,也影响了官方在择立官学之时的考量。

自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置五经博士,儒学成为了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官方学术。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其修官学版本之时,对于各个地区的本子都有所考量。魏晋以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良,大规模的刊印也造成了《周易》版本发展演变甚广。到了唐初,则又掀起了一波古文的复兴运动,儒学复兴运动延续到北宋,这一系列学术运动对《周易》的版本流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先汉时期的《周易》版本

先汉时期,相传伏羲氏作八卦,文王作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由此形成了《周易》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周礼》当中已经提出,彼时的《周易》已经有不同的版本: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可以看出,此时有三种说法,一种叫做《连山》,一种叫做《归藏》,一种叫做《周易》,这大概是最早周易版本的变化。

(周文王姬昌)

郑玄在为《周易》的正义当中对这三个名称的解释为:《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对于郑玄的正义通常理解为会意的解释,即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连山》便是说这本书如同山中出岫的云雾,连绵不绝;《归藏》则是说这本书中包藏了天地万物;《周易》则是说易道之周全,无所不备。根据出土秦简来看,这三本书的内容并无太多区别,只是在一些卦的名称和顺序上做出了调整,可以认为是其版本演变的一部分。

《周易》最早在文献中被提及是《左传》中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这是在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时间,因而我们可以推测,最晚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周易》便已经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周易》

两汉《周易》版本流传的演变,我们可以从《汉书艺文志》当中的记载出发。据记载"汉兴,田何传之",可见在西汉初期,最早出现的是田何版本的《周易》。此后: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到了汉宣帝、汉元帝时期,有施、孟、梁丘、京氏三家被列为官学,在民间则有费家和高家两家的《周易》。

(《汉书艺文志》书影)

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秦焚书坑儒的影响,实际上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多,几乎没有提及古本,而官学和地方流传的本子,也多为当时人之言。尽管汉武帝一统思想,但是位于学官的是四家之言,其后演变为施、孟、梁丘三家。在民间,一般以费家的《周易》为传,据说费家《周易》与古本几乎完全相同。

《汉书艺文志》中统计出: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即,当时有十三家讲《周易》的,共有相关著作二百九十四篇。这个数量对于两汉来说,其一,这个数量是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并且全面的,其二,也体现出当时对于《周易》的重视问题。

另外,当今出土文献中的《周易》也多为汉墓出土,包括马王堆帛书本、阜阳汉简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等,其中都有《周易》的本子。汉简本身比出土的帛书本稍晚,但都是汉初的抄本,其价值较高。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魏晋至隋的《周易》

《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又一大重要的文献目录是《隋书经籍志》,其对魏晋至隋朝的艺文收藏较为全面,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四部分类法,即按照经、史、子、集四个部类来分类。魏晋以后的《周易》本子就比较多了,《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但是,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王弼的《周易注》。

(王弼画像)

王弼的《周易注》是五经中所选取的版本,也是现行比较完整的本子。王弼为《周易》作注时年二十余岁,但是其注简明精确,后世再注《周易》几乎不能越过王弼的《周易注》。但是,王弼书中存在有问题。王弼二十四岁便过世,后世学者也多有怀疑此书非王弼所注,且王弼去世过早,只来得及注了卦爻辞,而十翼的内容未来得及,此后被韩康伯所补。

周易天地黄老历_穷通宝鉴 周易天地_周易天地武侯马前课

(《周易注》书影)

对于《周易注》的内容来说,王弼的易学在汉宋以来《周易》的发展中起到了承接和转折的作用。汉代的易学主流是象数易学,主张通过八卦构建宇宙生成图,以认知伦理道德。到了汉末,象数易学日趋繁琐和曲折,极大地掩盖了《周易》的义理文化。而王弼正是针对汉代的这种现象,提出义理和思辨在易学当中的重要性,构建了新的易学体系,为易学发展带来了新的繁荣时代。

唐初以来孔颖达等人的正义

《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分四部,甲部为经,其类十二:一日《易》,以纪阴阳变化。"就《旧唐书·经籍志》沿用了隋书的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甲类为经部,《周易》就包含在其中,解释为记录阴阳变化之书。

唐人为振兴儒学,唐太宗希望借经学的一统来统一思想,从而实现大一统,孔颖达借此机会为五经作正义。杨天才评价孔颖达:学出于五经纯正之中,养性于平正通达之间,根基于淳厚敦实之上,名显于隋唐两世。

孔颖达作的《周易正义》是五经正义所选用的版本,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王弼言辞太多简略的问题。孔颖达尊王弼为易学之正,同时间引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周易学成果,其成果更加精细。另一方面,孔颖达选择王弼的《周易注》来进行注疏,侧面也体现了王弼之学在历史的潮流中经得起考验。

(《周易正义》书影)

(孔颖达画像)

尽管如此,后世并没有因为孔颖达尊王弼而将二人视为一脉,相反,却为易学引起了争论。前文提及,王弼所著的《周易注》简明,而孔颖达正义的《周易正义》则精细,故有后人认为王弼"玄虚"而王弼"空言",由此产生了象数、义理两派。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便是唐代象数易学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的集成文献。李鼎祚此书将魏晋以来诸多比较有名望的《周易》的论述结合编成此书,包括郑玄,虞翻,荀爽,刘表、陆绩,干宝,蜀才等一干人周易天地黄老历,是魏晋时代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集解》作为象数易学的集中体现,强烈地批判了王弼为代表的义理学派的哲学观念,与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同时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

(《周易集解》书影)

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

《宋史》当中记载的《周易》则超出了前几代:"右《易》类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王柏《读易记》以下不著录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周易天地黄老历,有二百多部,一千七百多卷,可见宋代学术思想之活跃。

《周易本义》是朱熹对《周易》作解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当中,朱熹提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想法。在书的体例上,朱熹不认可将十翼拆开置入卦辞的做法,也不认同前代某些学者提出的"易传不构成经"的地位。可见,其核心思想是扭转义理学派威望日高的现状,重新强调《周易》是一本卜筮性质的书。

(《周易本义》书影)

《周易》在宋代的发展离不开与理学的关系。理学为《周易》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而《周易》也为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朱熹作为北宋的理学家,既体现出朱熹对于文本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抬高了《周易》在理学当中的地位。

结语

总体而言,本文对于《周易》从两汉到宋代的主要文本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开始繁衍出越来越多不同的形态甚至在同一个时代出现不同的文本,从思想方面来说是思想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上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推广也是《周易》版本

从数量来看,《周易》的文本形态呈现多样的发展特点。从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献可以看出,承载《周易》的载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包括简帛等多种类型。魏晋以降,对于承载文本的载体不再述及,而著书人数明显增多。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和《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其所列举的书类明显增多。总之,《周易》作为儒家传统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版本流传也是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