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回顾:重访十四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5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奋勇抵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不会被遗忘,更不应被遗忘,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最完全意义上的觉醒,它带给整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2017年,教育部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记录,凡是“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重温“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话题,既能让我们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又能走出历史,以史为鉴,不忘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要尊重和敬畏历史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把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战的起点,这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华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实际上,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就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一侵略扩张构想,企图通过迅速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对外继续扩张、称霸世界的殖民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开始了其侵华战争,而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在东北,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无论面对多么残酷的斗争形势,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中断。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记录,以简陋的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延缓了日本全面侵华的进程,将日军牢牢牵制在中国,同时也为避免苏联东西两线作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历史早已证明,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壮丽诗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不仅是抗战时间跨度的增加,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体现。
要正确对待历史
历史能够忠实地记录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历经艰辛万苦走到今天,这段历史不容被篡改和抹杀,“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也内蕴着要正确对待历史,要旗帜鲜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社会上存在着部分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认为只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抗击着日本侵略者,认为共产党游而不击。实际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伟大旗帜,团结东北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爱国民众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把日军牢牢牵制在敌后抗日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在国内,国外的日本右翼势力也企图否认甚至是美化侵略历史,无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无辜的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要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否认党的历史,进而否认党的领导的本质,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对待历史。
要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程,也是共产党人不断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从历史中不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史为鉴,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一种改变,更是共产党人要有历史眼光,善于运用历史思维的一种导向。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加之疫情叠加,国内外形势更为严峻和复杂,梳理党的百年历史,哪一刻我们不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哪一刻我们能抛开历史另辟蹊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得人民拥护,顺历史潮流而动,因而共产党人要有足够的自信,要自觉把握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从而在历史的大视野中把握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