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安徽东部全椒区,江淮分水岭南侧,民舞“八朵云”

八朵云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相传宋朝末年,外族入侵,百姓们他们不忍国破家亡,自发组织抗敌,自制一种似云状的盾牌,布阵与敌作战,后人为纪念前辈正义之举,将抗敌武器盾牌进行艺术加工,以八色云状花灯配以典雅、纯朴的曲调、优美刚健的舞姿和变化多样的造型,犹若行军布阵,呈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革,民舞“八朵云”也不断演变,她的曲调由刚劲强烈演变为柔和、优雅的民间曲调;舞姿、造型变得更加优美、自如;她的表演内容也逐渐变为求告天地神灵、祈求太平、企盼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到1949年表演内容为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

民舞“八朵云”象征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幸福安康,受到人们衷心的喜爱,人们代代相传,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了下来。上世纪50年代末,民舞“八朵云”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高峰,曾代表全椒县参加当时蚌埠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

全椒民歌

全椒县位于安徽东部江淮丘陵区,江淮分水岭南侧。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歌。

无论是在山间小道、襄河之畔还是农家小院,随时随处都可以听或婉转悠扬、或高亢粗犷、或细腻中有野性的歌声,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全椒民歌。歌词既有淮河流域粗犷、高吭、豪放风味,也有着长江流域委婉、细腻、抒情的特色;表演有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

“一把芝麻撒上天,一肚山歌万万千……”全椒民歌犹如烂漫心花,绚丽多彩,开遍全县村镇山洼水乡。有高亢嘹亮的山歌、秧歌、有铿锵有力的田歌和劳动号子,有清新优美的流行小调,有婉转悠扬的情歌小曲……

各以其不同的风貌歌唱朴实的爱情,表达生活的情趣,反映火热的劳动场面,歌颂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也展现了在旧的封建黑暗社会里广大下层人民群众一幅幅心酸的图景,真实地记录了全椒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曲调多样,风格各异。

手狮灯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

六镇手狮原由布扎制而成,长约2尺,艺人扛在肩上表演,后在我地表演过程中加以变革,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竹篾扎、彩纸糊饰而成。狮身长约3尺。手狮舞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人引球,四人舞狮,原先引球人左手持球,右手持镗,镗的颈部有几个铁环,抖动起来,铿锵有力,即可增加手狮的威武气氛,引球者以高喊“呃”为号,指挥舞狮者一起动作,流传至今。

表演时,先在场地中央放一张桌子,引球者持球绕场一周,俗称“打场子”。接着引入四手狮分立四方向观众行礼参拜,称“拜门子”。然后在引球者的指挥下进行表演。传统动作有:“绕花”、“苏秦背剑”、“地趟”、“盘桌拐”、“倒立旋转”、“过江”、“金鸡独立”等。表演至高潮处,群众自发燃放鞭炮助兴,演出最后,演员排成一排向观众“拜谢”。

手狮舞常和龙灯、旱船等各班花灯一起在街头、村里、广场上表演,他是以灯具欣赏和舞蹈、武术表演相结合的灯舞,具有灯具精美、舞蹈技巧难度大、节奏欢快等艺术特点而深受群众喜爱。

走太平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全椒县位于安徽东部江淮丘陵区,江淮分水岭南侧。境内西北为低山丘陵区,东部和南部为平原圩区,全椒地形由北向南逐渐低倾。全椒环境独特,历史悠久,西汉建县,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走太平正是在这片文化热土上蕴育而成的。走太平又名全椒走太平,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

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县四乡八邻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甚为壮观。走太平的人们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财源茂盛、国泰民安。

走太平的主要内容有焚香:游人必带几柱香点燃至桥头,面向大桥,默念心语后,将香掷焚香炉中;燃炮竹:焚香后点燃爆竹于炉旁,游人待炮竹燃尽便入大桥人流中;张灯:桥两头老街户户悬灯门首,各色太平彩灯星布珠悬,皎如白日。

坐桩求子:求子桩旁围满已婚女子,刚过门小媳妇争相坐桩求子,沿习至今;太平井中投掷硬币:人们向太平井中投硬币,追思东汉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县官刘平,求今年财运亨通。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大棚内玩杂技、跑马、耍猴子;民间花灯表演;广场文艺演出;各类游艺猜奖等;商贸活动: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地方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外地商家产品展销等。

近年来,走太平的习俗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延及全椒周边邻县邻省,参加走太平的不仅有县内外人,而且外国人纷至踏来游览观光。经测算,每年走太平人数超过50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大走太平的保护力度,全椒县将建立走太平民俗研究会,每年举行两次例会,挖掘走太平的深厚文化内涵;召开专家、学者、社会贤达人士等座谈会,征集有关资料;发掘与恢复走太平相关习俗与民俗表演活动;建立走太平非遗展览馆。

另一方面,依托太平文化,打造太平文化民俗风情街,形成融合娱乐、休闲、文化、民俗展示、文化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形成产业串联,带动全椒县老城乃至全县域经济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打造太平民俗区:从太平桥起,至太平广场结束,以走太平活动串联,重点展现民俗生活与地域特色。打造太平民俗旅游线:以走太平民俗活动为铺垫,以太平广场——太平桥——太平公园——太平路——民俗广场为序列,将太平主题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风格鲜明且极富特色的太平民俗旅游线。

管坝牛肉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

管坝是全椒县西部的一山乡,回民聚居地。这里的回民宰杀、加工牛肉历史悠久,管坝牛肉,是全椒传统清真菜肴,风味独特,名闻江淮。

据“管坝牛肉”正宗传人王礼庚介绍,管坝牛肉选用六口牙一上的老口子健康牛,由阿訇宰杀出血、洗净后,将牛肉置入大锅中,加祖传秘制老卤,放入十几味香料药材,旺火烧开后,不停搅动翻捣,文火浸味,经过这么多道复杂工艺卤制而成,以后分类选用(茶点、干切盘菜、红烧、药用等)。

管坝牛肉香气扑鼻、回味醇厚,一尝难忘,有和脾益胃、滋养经血之妙。改革开放后管坝牛肉作为品牌已成为地方一项支柱产业,形成皖东一大牛市,牛肉飘香到北京、广东、江苏、浙江、香港等地,供不应求。管坝牛肉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具有极大的研究与开发潜力,其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应加以保护和传承。

老汉推车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老汉推车”是全椒县六镇镇草庵一艺人爱好民间花灯艺术,根据当地民间广泛采用的全木制的人力独轮车这一较为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形态,创作出。此舞蹈为三人表演,一人扮老汉为车夫,在后推车。车前有老汉的老伴背车,车中间坐着老汉的女儿,手中有丝巾、花伞表演。

近年来,老汉推车演变为两部花车五人上演,节目表演更加活跃、精彩《老汉推车》在锣鼓、民族乐器声中登场,表演车子上坡、下坡、滑坡、过沟、车子倾斜等动作。老汉推车有唱、有舞,曲调多为民间常见的民歌小调,如《八段锦》、《剪子鸪》、《十劝郞》。唱词固定词也有即兴演唱。建国后,唱词大多为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内容。

在表演中穿插对白、独白和各种行车动作,伴以打击乐及二胡、锁唢、三弦、笛子等民乐相辅。《老汉推车》舞蹈特点表演灵活多变,适合各种场合演出。表演道具民间常见,乡土气息浓,语言恢谐,动作朴实。民舞《老汉推车》自清末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龙山寺庙会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龙山寺位于全椒县西35公里,西王镇龙山村境内。相传,五代时梁武帝萧衍在龙山山脚的一个茅屋与庵尼慧姑私定终身。后来,萧衍起兵一举攻克建康(今南京),灭齐称帝,欲娶慧姑做正宫娘娘,然慧姑自觉不配做娘娘,自缢身亡。梁武帝拨重金命宝志和尚在龙山最高峰建一座娘娘庙,庙内塑一尊娘娘像,以示纪念慧姑。

庙建后,宝志和尚又在山下建一寺,原名宝公庵,后改为“龙山寺”。慧姑自缢之日正是清明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慧姑,每年清明这天都要到龙山“娘娘庙”去祭典她,到“龙山寺”烧香拜佛,逐渐形成了龙山寺庙会 。

每逢清明这一天,是该寺院的传统节日,方圆百里,前来寺院观光上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盛时多达几万人。居士香客、善男信女,文人墨客,登山踏青,旅游观光。

儒林根雕

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儒林根雕制作材料有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沉香木、红豆杉、黄杨、鸡翅木、香樟等。品种有艺术根雕与实用根雕两大系列。史氏家族以“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新时期这一习俗正在悄悄改变,史氏家族也对外带徒传承这一技艺。儒林根雕荣获2013年国际盆景根雕艺术展金奖;作品《吴敬梓雕像》、《达摩渡江》分别获得2015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铜奖。

神山寺庙会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据佛书记载,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之日。神山寺落成后,寺中众僧为求寺庙法轮常转,香火鼎盛,就选择了观音菩萨二月十九诞辰日为神山寺落成开光典礼日。传说每逢这天都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这是托观音菩萨的保佑。

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这天为神山寺庙会,已成习俗流传至今。神山寺是佛教旅游盛地。滁州刺史韦应物曾为神山寺写有《寄神山道士》诗文。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烧香、拜佛、许愿、还愿;登山玩耍,观赏名胜景点;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各类商品买卖,物资交流。

神山寺的景点景点有藏经楼、大雄宝殿、寺门、惠峰双塔、养心亭、御湲桥、韦公祠、柴王井、龙纹石刻、龙鼻泉、仙人洞、放生池、御座等。寺内重新雕塑多尊佛像。

双龙舞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双龙舞是全椒县二郎口镇传统和独有的民间舞蹈,是集舞、号子(说好)表演、伴以锣、鼓等打击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以二郎口镇为中心的下陶村、大孙村一带。双龙舞又名玩龙灯,是下陶村村民自发组织表演,起源于社教时期(1964年),意在鼓励人民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

双龙舞的表演特征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灵活多变,既有广场表演的气势,又具有街亮灯增加节日气氛的特点,更适应于舞台和乡村农户门前和庭院表演的艺术特性。

其舞蹈表演大致分为八节,如“龙腾虎跃”、“里龙门”、“外龙门”、“二龙戏水”(又名丹凤朝阳)、“二龙担山”、“二龙抢珠”、“单盘柱”、“双盘柱”。舞蹈造型和锣鼓伴奏刚劲、威武、强烈、优美,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象征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幸福安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马厂酥笏牌

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酥笏牌因其外形酷似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时手中所持板子——笏而得名。相传大明开国功臣乐韶凤与朱元璋君臣相洽,一日朱邀乐游金水桥,朱携乐手,突然说:“携手上金桥,有事不相饶。”乐跪下答到:“平生仗忠义,不畏帝王刀。”事后乐感到畏惧。

一日朱元璋驾临乐府,乐即奉上自家制作的酥笏牌请君品尝。朱元璋拿起酥笏牌笑道:卿家心思精巧,造此笏牌,定有所奏。乐即答愿交出所掌之权,回乡告老,并口吟辞朝诗两首。帝准其所请,故乐韶凤得以善终,卒葬故乡。酥笏牌制作也从乐府流传到社会上。

据考证乾隆年间有一名叫王朝勋的老人乞讨至马厂而带入酥笏牌制作工艺,王氏家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酥笏牌属休闲点心类食品,香酥可口中,老少皆宜。既可作休闲茶点,又可作主食使用。而且价格适中,社会各阶层均可接受。

五马破曹

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五马破曹是全椒县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以舞蹈表演为主、伴以数板解说、打击乐伴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五马破曹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破曹兵的传说而创作的民间舞蹈。

由五人分饰“关、张、赵、马、黄”,骑五色马,手持刀、枪、矛等兵器,一人饰马童,在锣鼓声中五马穿插表演,马童其间领马数板。随着历史的沿革,民舞五马破曹有所变化,由脸谱化、着古服装而简化为现代装饰、舞蹈表演由刚劲、强烈而演变为轻快、优雅。

它的表演特征是以舞蹈和各种造型为主体,马童的数板简明、清晰、有力、节奏轻重、快慢有致,深受流行区域百姓的喜爱。

古河狮子头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古河狮子头最早创始于隋朝,相传隋炀帝游玩到了古河,对独山脚下葵花冲景观十分欣赏,就令当地侯氏名厨以葵花冲为题,做出一种符合地形地貌景观特征的食品。姓侯的名厨费尽心机用小麦面为原料做成了巨大的葵花心状面团子,有如雄狮之头,清蒸后油炸,取名“狮子头”。隋炀帝品尝后大加赞赏,回到宫中,赐宴群臣,均交口称赞,一时间“狮子头”食品倾倒朝野。

从此,古河油炸“狮子头”成了地方的特色食品,流传至今。选精面粉、老碱、盐、精炼菜油、香葱少许,将精面粉和水搅拌成糊状,等发酵过后,将老碱、盐、香葱加入,充分拌匀,将调和好的面粉用擀面丈擀过后,用手做成狮子头状,放入蒸笼蒸40分钟后成型,将油烧沸,把冷却后的狮子头放入油锅中炸,大约10分钟后即可捞出,等其自然冷却后即制成了古河狮子头。

古河狮子头是我县饮食业传统精制名点,食之酥脆、味香、经济实惠,为大众化早点,为皖东名点之一。

高跷

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

全椒“高跷”因流传于六镇、东王、草庵一带山村,又叫做《山村高跷》。据传说,清朝末年地方有一位习武的江湖艺人,勤奋好学,身手娇健,擅于杂耍。他根据农村雨天出行穿的板履子特色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用硬质树制成独脚棍高跷,高度为一米,在技艺提高的基础上,高跷的高度逐步升高到1.5米至2米。

前期踩高跷均为男士,一般4人同演,扮演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等角色,手持道具,踩着锣鼓点变换队形,表演,于村庄、集镇、街道及拜门头演出。每逢春节,正朋十五、重大集会、喜庆的日子里在全椒西中部乡镇、山村都有踩高跷花灯出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创新编排了“高跷”兰花灯,将踩高跷唱兰花结合起来。八女子扮兰花姑娘,男青年扮“伞把子”,另外两人扮成老俩口,逗乐即兴演唱,表演更为风趣滑稽。高跷花灯以锣鼓锁呐伴奏。演出内容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等。

庐剧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

庐剧的起源年代,因无文字记载,只能以艺人师祖从业年代推算,大约有两百年历史,据考庐剧起源于最晚年代在清代乾隆年间(约1736年)应是可信的。

庐剧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流行区域的不同,语言发生了变化,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各地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差异,逐渐分为上、中、下三路(即西、中、东)艺术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与流派,全椒庐剧属东路流派。唱腔婉转、抒情、道白接近地方方言。

庐剧音乐十分丰富,各种唱腔、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唱腔分为主调与花腔两大类,基本上属于曲牌体,并带有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主调“三七”、“二凉”、“寒腔”、等构成庐剧唱腔主干。另有“快寒腔”、“寒腔连词”等唱法。在主调中,尚有多种行当的专用调,如《老生调》、《老旦调》、《小生调》、《小丑调》、《老生衰调》和《端公调》,花腔类唱腔大都来源于民歌小调。如《采茶调》,《打桑调》、《讨学钱调》、《相思调》等。

庐剧唱腔还有几种较之其他剧中别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如:1、吆台与帮腔;2、小嗓子唱法;3、连词、伸腔和抡腔板。这三种特殊唱法能为演唱节奏带来明显的变化,造成对比与转折。全椒庐剧演唱场所多以农村乡镇、村头、地边为主,早期每逢演出将4—8张大桌拼起来即为舞台,或挑土筑台、或就坡势围竿成台。现多为在剧院(场)或搭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双条大鼓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双条大鼓”俗称“双人大鼓”是由两个人表演的大鼓书,演唱时两人分别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木质搭板(伢子),将两面匾鼓分别放在两个六根小竹竿交叉而成的鼓架子上,边敲鼓边说唱,有乐队伴奏,它属于说唱结合的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全椒广平、卜集、古河及巢湖油坊集、苏湾一带。

“双条大鼓”何时流入我县,无史可考,据老年人回忆,建国前,我县沿河广平、卜集、古河一带就有演唱“双人大鼓”,他们两人敲鼓演唱,一人拉二胡伴奏,经常演出于集镇、街头、村庄、谷场。

演唱曲目大都是现编现唱,乡土气息很浓,深受群众欢迎,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条大鼓”登上了文艺舞台,演唱曲目一般都是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等。

吐字和语言近似白话,地方语言多,曲调婉转优雅,动人心弦,富有说唱性,随意性,伴奏乐器多少不限,可一把二胡,也可用板胡、扬琴、三弦、笛子等共同伴奏,以增加演出的气氛,它的板式有慢板、快板、摇板等,唱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双条大鼓”的演唱曲目在建国前是临时编唱。

全菊制作技艺

民俗文化舞狮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全菊后称“滁菊”,有金芯玉瓣之美誉,全国四大名菊(全椒的全菊、黄山的徽菊、亳州的亳菊、杭州的白菊)全菊居首。全椒菊花出于明朝,到清朝咸丰年间以后,我县三合,马厂、复兴一带农户始大量种菊花,随后逐步发展到周岗、黄栗树、石沛等地。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一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最适宜菊花的种植。

全菊制作工艺是石沛镇枣岭村大赵组农民郑善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利用自留地种植菊花,自产自加工销售,先是发展二十多平方米的全菊苗,后来逐步扩大面积,并向外推广才给全菊制作工艺带来传承的契机。此后,三合、马厂、复兴、周岗一带及周边的农民相继发展菊花生产。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兰花灯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

全椒“兰花灯”又名“玩兰花子”,相传于明末清初,有民间艺人每逢年节,由两男两女手持自制的兰花伞沿门挨户演唱,他们见风采柳,即兴演唱迎合东家的欢心,讨取粮食、点心和赏钱,多为艺人求生活手艺。历代流传下来,并不断推陈出新。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兰花灯表演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两男两女即兴表演,发展为两男八女,又至六男八女,一男扮演、“骚鞑子”其余五男手持花伞,名为伞把子,女演员扮演“兰花姑娘”,手持彩绸变化队形边歌边舞,,两个兰花妹子和“骚鞑子”穿插舞蹈、伴唱。这一传统民俗舞蹈深受全椒群众喜欢。

老柴龙

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俗文化舞狮

全椒古河镇晋集行政村松元村民组晋元秀的曾祖父晋春景因连生四女而无一子,九华山老方丈见他虔诚送给他一张老龙灯制作图纸,叫他回家按图制作,挨家挨户玩耍,龙会保佑他早生贵子的。回家后他立即找来能工巧匠,按图制成老灯,随即召集族人挨家挨户玩起龙灯。一年后,他喜得贵子,取名晋永善。

当地人都说晋永善是老龙送子,是龙的子孙。此后晋氏家族把舞龙灯形成了传统,每逢丰收之后,节日喜庆之时晋氏后人就舞起龙灯,时至今日已传七世八代约200年之久。其表演形式独特,舞起龙灯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民舞《老柴龙》在表演时由一对排灯引路,串行表演于大街小巷、村庄、广场。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由一个引球者领着龙头,龙身随之前后游动、上下翻滚。随着引球者的指引,龙头带动龙身不断地变化姿式,变换出各种形式酷似真龙再现的造型。数十人的表演动作整齐统一,持龙头龙身的表演者动作配合严谨,浑然一体。

特别是在黑夜里表演点上特制的矿烛,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明亮的金龙欢舞在人间。老柴龙表演参加人数多、阵势大,喜庆气氛浓;表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龙头龙身和彩球等道具制作精良,工艺独特,造型美观;表演动作粗旷、奔放。

全椒贡面

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_民间舞狮子的寓意_民俗文化舞狮

全椒贡面,原名“长寿面”俗名“挂面”。民间传说明朝时,许氏家族一弟兄,将“长寿面”作贡品送入皇宫,明太祖朱元璋吃过后舞狮民间习俗解说词,顿觉味美可口,当即传旨,此面须年年进贡。故自明清两代,全椒马厂挂面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和朝官、贵戚品食。后称此贡品“马厂挂面”为“全椒贡面”。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椒贡面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食品,其细腻爽滑的口味、纯粹怡人的面香,受到大众的青睐。而用全椒贡面,制作的菜肴“泥鳅下挂面”及主食“羊肉面”更是美誉大江南北。

全椒贡面,条细如丝,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锅,爽利可口;兑汤下锅,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是人们餐桌上一道美味食品。

来源|全椒文旅

主办|全椒县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梅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