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存天理,灭人欲

天地语句_国学天地经典句子_天地名句

【图语:《论语》】

古往今来,在众多国学经典中,有不少名言警句成为人们道德、行为准则,有的甚至成为“金科玉律”。这些名言警句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而遭到误读,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初衷。古文无标点,有后世因为断句而出现理解错误的,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因古代统治阶级为其统治服务而刻意曲解的,例如“存天理,灭人欲”;也有断章取义造成误解的,例如“以德报怨”。这些被误读的语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思想理念。

存天理,灭人欲

天地语句_天地名句_国学天地经典句子

“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观点之一。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总结先秦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因此,“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被当做扼杀人性,灭除人的一切欲望的典型代表。其中,清代学者戴震对朱熹的批评最为激烈,戴震认为程朱理学“灭绝人欲”,“以理杀人”。现代社会,“存天理,灭人欲”更是被大多数人误读。朱子学专家陈荣捷先生说,朱熹并非要扼杀人的所有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一个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长大了要娶妻生子,这些基本的需求都属于天理。朱熹曾在《朱子语类》卷六中说过:“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然而,如果饿了不仅要吃饭,还要求吃山珍海味;渴了不仅要喝水,还要求是琼浆玉液;家中有贤妻还不满足国学天地经典句子,还想三妻四妾,这便是人欲,是需要“灭”的。这样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关键在于一个度。人欲就是过度的、超越常理的物质和生理欲望,朱熹讲“灭人欲”,根本点应当在这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少人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还以为老子是在骂街,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因此这句话往往被误读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果真如此?流沙河先生解释道:“首先你要懂‘刍狗’是什么东西。刍是草,一种很软的草,可以拿来作饲料,狗则是用这种草扎的。古代祭祀鬼神的时候要用刍狗,刍狗要用丝绸包裹好,再放到祭台上。当祭祀结束后,这个刍狗就必须要抛弃,因为进行仪式时,就意味着这已经给鬼神享用过了,所以人就不能再去利用它,一定要抛弃。而老子这句话是说自然规律无情,它给你的所有青春、巅峰时期最终都要收去。”正如流沙河先生所言,刍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而老子这句话也是想表达,天地对所有生命也是这样,一切生命平等,天地对一切生命都没有爱憎、没有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就像人们对刍狗并没有爱憎一样。圣人对百姓(所有的人们)也是平等的,没有喜爱或是憎恨某一部分人。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句话的原意中并没有被后人误读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讲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而无爱无憎,是一种非常广大的心胸。人的心如果能够像虚空一样,就能容下万事万物,而且万事万物在他的心中都是平等的。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谓的圣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语出《论语·秦伯篇》,原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于当时只有句断,还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有后人误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使之成为典型的愚民权术论。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政治思想保守。

其实,这句话也是遭到了误读。目前被大众认可的正确分句方法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国学天地经典句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才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有教无类”的本意。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语出《论语·阳货篇》,是被断章取义的典型,孔子也因此被说成是歧视女性,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祸根。不过,这又是后世之人误读了孔子的意思。从情理上看。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艰难,是母亲身负重担,日夜操劳,一手把他和同父异母的残疾哥哥抚养成人的。孔子长到19岁,母亲给他娶亲,其妻十分贤惠。从幼年到青年时期,孔子一直由慈母和贤妻陪伴,他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妻子的深情。因此,敬母爱妻的孔子一定不会歧视女性。流沙河老先生说:“孔子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那个原话的意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其实就是指家中的儿女,而‘小人’其实是指家中的仆人。你要是太尊重他们了,他们就不听你的话,你要是疏远他们一点,他们又会埋怨。孔子的这一句话是指怎样处理好家中的内部关系。所以孔子只是讲的一个常识,其中并没有对女性的贬损。”对于这句话,对儒学颇有研究的四川大学教授谢谦与流沙河老先生的解释几乎相同,只是他认为句中的“女子”指的是妻妾。

以德报怨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以德报怨”,其实孔子从来没说过这样的意思。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以德报怨,何如?”是一个弟子问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来感悟他,好不好?而孔子直接反问他,“何以报德?”意思是你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只有在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用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你了,你就应该“以直报怨”。这个“直”究竟指的是什么有多种说法,但人们比较认可的是“刚正正直”,即以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除了上述语句外,仍有一些经典语句存误读或争议。如《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被归纳成“学海无涯”,被用于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以有限的生命去学无限的东西,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论语》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后一句话被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去当官。但若前一句也这么解释就不通了:当官优秀了就会被选拔去学习。实际上,“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这些名言警句中,一些得到了普遍的纠正,另一些仍然存在争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