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读100遍,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年高考全国A卷作文材料,选用的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一个情节,可能是文学经典首次入题,很快引发社会热议。赞扬者认为,这是促进学生重视文学经典阅读,并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评估”范围的一次重要尝试。于是,有专家建议,孩子在13岁之前,趁记忆力最强的时段,将“四书五经”读100遍,把国学经典早早装进肚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_国学夸赞的话_夸赞国学经典

批评者却认为,用《红楼梦》内容作考题夸赞国学经典,不符合现代语文教学实际。《红楼梦》的古白话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多大帮助。他们反对将《红楼梦》列为高中学生整本阅读教材,批评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温儒敏先生提倡的“阅读学习法”,说他把中学生当成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既耽误孩子学习,也浪费孩子精力。

有人还把温先生讲的“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讲的“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以读为主,先生很少讲,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似懂非懂一路读下来,慢慢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种把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中的浸润式学习,使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等内容挂到网上,认为温先生是在推销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拉大旗,扯虎皮”。他们也不赞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群中,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国学经典列入整本阅读教材。

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_国学夸赞的话_夸赞国学经典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大纲中,大幅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意在发挥高考在推动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中的导向作用。中小学教材也随之发生变化,进一步突出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且明确要求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

批评者可能对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不太了解,所以把矛头指向温儒敏先生。其实,温先生列举的古代“以读为主”的蒙学教育方式,提倡“浸润式阅读”,是想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经典魅力,涵养自己的心智,打下热爱国学的底子。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为我开蒙的故事。

国学夸赞的话_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_夸赞国学经典

当年,父亲也想让我诵读传统蒙学读物,可是,他翻遍家中所有藏书,也未能找到蒙学教材。父亲出身耕读之家,伯父是清光绪年间秀才,为了求功名,一生未娶。民国初年,早早离世。家里的许多老书,均是当年秀才的藏书。于是,父亲决定默写《三字经》。母亲也念过私塾,对《三字经》也熟悉。在父母的共同回忆下,为我凑了一部并不完整的蒙学教材。

国学夸赞的话_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_夸赞国学经典

父亲将《三字经》用红纸放大,挂在屋里的壁板上教我认读。《三字经》有五百多句,一千七百多字,内中有不少“经史子集”的内容,我不懂。父亲也不多讲,特别是宣扬“三从四德”封建伦理的内容,父亲肯定不说。比如“三纲者,君臣义”,再比如“父子恩,夫妇从”。父亲说,你只管背,长大后,你就懂了。死记硬背不懂的内容,我觉着无趣,于是便偷懒。所以,我一直未能把父母默写的这部残缺的蒙学读物完整地背诵下来。

接触真正的传统蒙学教材,大约在我念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我去庄上的剃头店理发。剃头师傅见到我,便问,听说你会背《三字经》,背几句我听听。我马上高声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折机杼……我一口气背了二十几句。

剃头师傅说,好了,好了!说着,转身跑进里屋,捧出几本线装书,说,你看看我这本书,认得吗?我接过一看,是几本木刻竖排印刷的线装繁体古书。封面中间,画着一只头像龙,身子却像狮子的动物。画下方,有“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 字样。画上方,有四个大字,“幼学”啥“林”,中间的“瓊”字我不认识,窘住了。师傅笑笑,说,“幼学琼林”!这个书名,我似乎听父亲讲过。他翻开书页,说,你念念,如果认得,又喜欢,我送给你。我听后,马上念起来: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本古代蒙学读本。全书分四卷,按天文、地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等内容编排,涉及范围很广,

有天文地理、嫁娶丧葬、风俗礼仪,有家庭婚姻、节令时尚、衣食住行,还有制作技艺、鸟兽花木、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内容。这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骈俪句式与押韵相结合百科全书式的蒙学读本,在那个全民“唱语录歌,跳忠字舞”的年代,成为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

剃头师傅姓丁,早年念过私塾,他会唱好多苏北小调,“扬州小开口”是他的最爱。多年后,在外地工作的我,专门回老家去拜访他,请他唱苏北小调让我记录。那天,他和师娘为我唱了十多个苏北小调。我长篇小说中插入的《四季谣》、《虞美人》、《手扶栏杆》、《小寡妇上坟》等歌谣,均是他当年唱给我听的苏北小调。如今,丁师傅和师娘都已作古,我很怀念他们。

真正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在我成年并参加工作之后。

也许是受童年蒙学读本内容的影响,也许是为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为自己制定了庞大的国学经典读书计划。这个书单很长,长到装满我的几架书橱,长到我退休,也没能念完所有的藏书。

古人读书的路径,是“小学终,至四书” ,“四书熟,如六经”,“经既明,方读子”,最后是“经子通,读诸史”。我的读书顺序与古人不同。我是依据自己阅读文言文的感悟程度,挑好读的先读。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先读《唐诗》《宋词》《汉乐府》、《楚辞》及一些文人的《词话》《诗话》等文集。然后读《四书五经》,读《资治通鉴》,再后读《二十五史》。把思想深邃,言辞难详的先秦诸子,放到最后。读史,也从《清史稿》先读,之后,读《明史》《元史》《宋史》,读《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最后,读《汉书》《史记》《春秋三传》。

夸赞国学经典_国学夸赞的话_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

长年浸润国学经典,好多名家名篇和古代先贤高尚的人格和思想,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比如,儒家的“忧乐观”。

《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尽心章句下》“民主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最初的民本思想。《汉书·董仲书传》“仲书对曰: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董仲舒将孟子的“忧乐观”扩大,由“王”推及到“天下”,推及到“王位”。《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继承发展了孟子、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从强调“王”,转而强调“士”,讲“士”的责任和担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个“先”字,道尽了范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后世官员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再比如,东汉的萧何和杨震两个大臣的故事。

萧何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他置办田宅“必居寡处,为家不置垣屋”。有人劝他砌好一点的房子留给后人。他却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无家势所夺。”杨震亦是东汉名臣。他当官清廉,妻儿常年素食,上班不用轿马,坚持步行。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留个清白廉吏的美名给子孙,比留产业给他们更贵重。杨震迁荆州刺史,他早年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晓得后,趁黑天,送了十斤金子给杨震。杨拒收,说,我熟悉君,君怎么不熟悉我的为人哩?王密说,黑夜天,没人知晓。杨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晓?

打开经史,这样的先贤故事不胜枚举。如,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却报国无门,陷入深深苦闷与彷徨的屈原;如,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再如,心念天下寒士,同情生民疾苦,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圣杜甫。这些先贤大家的故事及他们的智慧、理念、神韵、操守,在不断教育我,警醒我,滋养着我的心灵,激励我克服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古人把应科举的学业,叫“举业”。钱锺书说,举业,进身之道也;学业,终身之事也。无论从“举业”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角度,将先秦诸子著作不加选择地列入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且要求整本阅读,并鼓励孩子“将四书五经读一百遍”,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先秦子学,无疑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秦诸子著作,对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用现代社会的视角观察新秦诸子著作,其不少内容与今天的社会思潮已很不相融。

国学夸赞的话_夸赞国学经典_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

比如,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决学无忧”,老子是要让人吃得饱饱,成为一个“四肢发达”“无知无欲”的“愚人”和“蠢人”吗?又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的学,就指读书,不包刮实地考察学习,也不包括亲身实践操作,是一种狭隘的学习。孔子的弟子子路也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而为学。”孔子的这种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造就了无数的读死书的书呆子。

再比如,庄子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这种“不遣是非”极端达观的保守思想,也不利于当代青年“奋发有为”进取精神的培养。庄子还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是教人成为一个苟且媚世,不关心社会痛痒,不问生民疾苦,成为“乐天安命”听任自然摆布的“木偶”人吗?如果像他说的这样,国家和社会又怎么能进步呢?

再如韩非,他在《五蠹》《非乐》等篇中,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皆在必诛之列。认为“微妙之言”“商管之法”都是无用的“禁品”,一切美术、音乐、建筑、烹饪都是“奢侈品”,均要废除。他的这种极端功用主义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用。秦始皇说“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于是,便有了“焚书坑儒”……

所以,如果对国学经典不加选择,一股脑儿推给学生,经典文本中的封建伦理思想,消极遁世情绪夸赞国学经典,难以避免会污染学生的心灵。因此,如何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扬弃经典,如何有选择性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如何在经典中挑选阅读内容和背诵内容,是当前摆在所有教育专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仔细看,考题对《红楼梦》整本阅读的关联度似乎不高,作文并未深入《红楼梦》文本内部,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对古代园林建筑也不太了解的考生,只要理解“翼然”、“泻玉”、“沁芳”和“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的含义,并理解两组词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出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文章,应该也能拿到理想的分数。然而,考生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读中外名著有12部,必须背诵的国学经典名篇有64篇,另有推荐阅读的几十部中外文学名著,加上国家对青少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期盼,谁也无法料到,明年的高考试卷,命题者会从哪一部名著名篇中,从哪一个角度,挑选哪一种类型的材料作为作文试题。

赞颂国学经典的句子_国学夸赞的话_夸赞国学经典

如果单从“举业”的角度,谈阅读国学经典,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读书目,考生一定要认真读,仔细读,用心读。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坚决不搞“速读”,“故事梗概”永远不能代替经典原著。

其次,老师也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墨子》时,可参看《荀子·非十三子》,看《庄子·天下篇》,了解同时代的儒家道家如何评论和批评墨家。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时,可参阅《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参阅王安石的《老子论》,看看韩非和王安石对老子的“道”和“德”作如何理解。

第三,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敦促孩子认真阅读和背诵相关学段的古诗文名篇,彻底改变“重现代,轻传统;重理科,轻文科;重外语,轻中文;重表象,轻内涵;重分数,轻素养”的育人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