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洞经古乐演奏(沿革)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生长艺术的沃土。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中国道家古乐,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
大理白族洞经古乐演奏
(沿革)
大理白族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古乐。
大理白族洞经古乐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达永世臣服唐中央皇帝的心愿,组织了一部称为《南诏奉圣乐》的大型乐舞赴长安奉献给唐王朝。唐德宗大喜过望,又给南诏赏赐了一部龟兹古乐。
“龟兹乐”的演奏均以弹拨乐器为主,带有明显的古龟兹音乐作风。大理的洞经古乐正是这样广采博收中国道家古乐,因而乐曲极为丰富,迄今,各地洞经乐社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也极其多样:有道家音乐的飘逸,有宫廷音乐的典雅,有江南丝竹的柔美,有儒家音乐的浑厚。在不同民族中的流传又带上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在广大白族地区流传的洞经古乐带着白族音乐的抒情和幽婉。
热爱艺术的大理白族人民不仅善于创造,同时也善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活跃在大理州范围内的民间洞经古乐社团多达340多个,仅大理市就有90多个。
2006年4月25日,“2006中国云南(昆明)白族三月街”首届白族洞经古乐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出人意料的是,整个大厅座无虚席,过道还站满了前来听古乐的人们。
在行云水、古韵迭起的乐曲声中,这些大都两鬓斑白、皱纹满面的中老年听众毫无二致的是——他们的面容充满了平和、愉悦之情。对他们来说,这不缔于是一次阔别已久的重逢。这个曾经一度消沉的古乐如今得到重放光彩。
古朴幽雅的洞经音乐
(特点)
由于白族洞经音乐起源于某种信仰和礼仪,其音乐形象均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
在当今,各种渲泄型甚至刺激型的音乐风靡于世的潮流中,它更显得古朴、幽雅,有人称之为“没有污染的音乐”,适应了当代人们反璞归真的审美需求。因而它一旦在石宝山歌会等公众场合出现,便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欢迎。
在当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的时代,人们富而思乐,追求多方面的文化生活享受,于是,像白族洞经音乐这样的参与性和自娱性很强而品位又很高的音乐就重新兴盛起来,正是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