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戏曲教学研讨活动在实验小学开展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带着对教育的思考,怀着对教研的热忱,迎着和煦的春风,小学高段戏曲教学研讨活动在实验小学开展。本次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课例展示
实验小学王慧慧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自编教材《唱念做打学京剧》一课,让大家眼前一亮。这节课王老师挑选了适合这一年龄段学生学习的京剧《卖水》片段,通过念一念、唱一唱、做一做和奏一奏几个环节层层递进。整节课有着浓郁的京剧韵味,,学生参与度极高。最后的京剧小舞台表演,学生边唱边演,加上小乐队的伴奏,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表演体验中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郑含雪老师执教五年级《京调》这一课。学生通过跟教师学习京剧四功中的“做”和“唱”小学音乐教材上的戏曲,感受京剧的魅力。从上课一开始的戏曲表演,到模仿小戏迷听歌曲中的板眼,再到学生自己就是专业的小戏迷,到最后的集体表演,将京剧一直贯穿整节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讲座
实验小学胡素芬老师作了《戏曲进课堂 音乐更有戏》的专题讲座。胡老师先梳理了小学音乐教材中所有跟戏曲相关的教学内容,再分年级段对这些内容逐一介绍,最后介绍了实验小学二年级戏曲课以及成长课程戏曲拓展课的教学情况。胡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并插入许多戏曲教学视频实例进行讲解。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与会老师的共鸣,一致认为戏曲教学,要从低年级孩子开始灌输渗透,能听,爱听,会唱,爱唱。最后老师们情不自禁跟着胡老师唱起《十八相送》选段,会场内越音缭绕。
评课讨论
01
实验片 董贝贝老师
两位授课老师通过欣赏戏曲、了解戏曲、感受戏曲,让学生乐于感受戏曲之美。王老师执教的戏曲综合课,以唱、念、做、打四大功夫展开教学,整节课知识量非常足,课堂教学亮点颇多,精美的头饰,新潮的电子合成器配乐,男扮旦角等让京剧走近新时代的小学生。郑老师执教《京调》一课,开场优美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课堂中郑老师的语言非常亲切,采用了点指的教学念白,分角色演唱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胡老师的讲座,从分析教材到展示学生的戏曲表演,是切切实实地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东南片 朱杨老师
02
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小学课堂,大大丰富了小学艺术课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两位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师的示范激趣,充分利用各种表现形式,形声并茂地再现了京剧的魅力。王老师执教的京剧综合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具准备充分,头饰、电子合成器、打击乐器为课堂增色不少。郑老师教态亲切,身段表演韵味十足。她为这首京歌设计的念白特别赞,过板运用自然到位。最后的课堂呈现完整又精彩!
03
西北片 郑俏老师
两位老师声情并茂的表演引领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从“戏”外走进“戏”内,激发了学生热爱国粹的情感,高年级学生一改羞于表现的毛病,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乐于展现自己,融入戏曲。王老师在课上引领学生 “范”味十足地拉膀、走圆场,亮相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京剧。郑老师的课堂中采用了京剧传统的“口传身授”之法,并在情绪处理上加入了波音、下滑音的形式,让学生更能唱出京剧的韵味,再通过分角色加念白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体会京剧的魅力。胡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意识到弘扬戏曲艺术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小学音乐教材上的戏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充满神韵的国粹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
总结引领
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把握。
2.理解三到五年级音乐戏剧方面的学业要求:感知体验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综合性艺术中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在这些综合性艺术中的作用;准确把握第二学段三到五年级学业质量描述:在戏剧(含戏曲)表演活动中承担角色声音、动作、演唱、表情等基本符合塑造的角色形象(艺术表现)。让学生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信。
3.加强对戏剧(含戏曲)教育领域的自编教材的探究。
4.发挥戏曲尤其是“国粹”京剧的学习把握。有效的开展课内戏曲教学及课外戏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及地方乡土艺术课程的研发与推广。弘扬民族音乐,力争做民族音乐的传承人,使民族音乐不断发扬光大,植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文字:实验小学 王慧慧 章秋嘉
图片:实验小学 胡素芬
排版: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 郑含雪
审核:区教研室 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