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戏曲音乐

原阳县八调腔:豫中地区深受喜爱的民间戏曲,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

自一九九八年以来,在新乡地区,活跃着一支戏曲团队。他们走农村,进城镇,到过濮阳、开封、郑州、洛阳、焦作等地,走遍了豫中地区,活跃在黄河两岸,演出数百场次。他们演唱的剧种与众不同,表演细腻,唱腔灵活、风格优雅,令人陶醉,深受广大民群众的喜爱。这种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就是“原阳县八调腔”

戏曲拉荆笆全集_拉荆笆戏曲音乐_拉荆笆戏词

“原阳县八调腔”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最早由河南省阳武县贾湾村(现原阳县大宾乡贾湾村)贫苦农民贾周成和他的后世子孙们所创。贾周成出生于一八九五年,兄妹二人,幼年丧父。民国二十年河南遭受黄泛灾害,为了生计,他靠着自己喜欢唱戏这一特长,与叔伯兄弟贾思明,带着妻子老小走街串巷,沿街卖唱养家糊口。贾周成、贾思明兄弟二人最擅长唱豫剧,闻名乡里。多灾之年,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以说唱形式讨饭度日。他们拖儿带女,走过很远的路,到过许多地方,跟各地民间艺人学到许多剧种、唱腔和演唱技巧。取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儿孙们深受他们两个的影响,都非常喜欢唱戏。其中三儿子贾正才特意回乡拜本村民间艺人贾思功(原阳坠子书的第三代传人)为师,学唱原阳坠子。他们一家人在长期的卖唱乞讨中,形成了以原阳坠子为主要唱腔拉荆笆戏曲音乐,又柔和了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大梆、道情戏、四平调等多种唱腔在内的独特剧种“原阳县八调腔”

拉荆笆戏词_拉荆笆戏曲音乐_戏曲拉荆笆全集

“原阳县八调腔”以原阳坠子为主旋律,音乐板式结构多与原阳坠子相同,有着原阳坠子明快的节奏,它的艺术风格则比原阳坠子更加多样化。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表演艺术形式古朴典雅,音乐唱腔优美,特技和专用乐器较多,随着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灵活变换腔调:既有豫剧的激昂明朗的特点,又有曲剧悠扬缠绵的气息;既有越调抛字闪板的技法,还有二夹弦大小腔变换自如的特点;既有大梆戏的刚柔并济,又有道情戏的清悠委婉,;还兼有四平调的活跃奔放。“原阳县八调腔”的代表剧目有:《下南京》《龙三姐拜寿》《双罗锅》《马踏洛阳》《罗纱记》《白绫祭》《拉荆笆》《铡李来芳》《马虎驴换妻》等。现今,“原阳八调腔”已经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

拉荆笆戏词_拉荆笆戏曲音乐_戏曲拉荆笆全集

在我国戏剧文化史上,大多的剧中起源于广大民众在特定区域内的民间传唱。像“原阳县八调腔”这样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由一个家族传唱、整理,润色而成的稀有剧种还是不多的,“原阳八调腔”的主要创始人贾周成一九七六年去世,贾思明一九七八年去世。贾周成的三儿子贾正才,四儿子贾正法,四儿媳王申花;贾思明的女儿贾迎春、贾玉春、贾改春、贾小湘属于第二代传人。贾正才的长子贾更富、贾更学,女儿贾双兰属第三代传人。贾更富的长子贾赵记,女儿贾艳青属第四代传人。人人受感染,全家爱唱戏,锣鼓一响,合家登场的局面经常出现。“原阳县八调腔”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杂唱,但经过百年的世代传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政通人和之时,终于搬上了戏剧舞台,经原阳县文化局审核批准,正式命名为“原阳县八调腔”。一经演出,便吸引了许多戏剧爱好者加入演唱队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八调腔艺术风格,实属河南地方戏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拉荆笆戏曲音乐_拉荆笆戏词_戏曲拉荆笆全集

“原阳县八调腔”在河南地方音乐、戏曲等研究方面应该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引起关注。回顾“原阳县八调腔”发展的历程,几经磨难,历尽周折。“文化大革命”期间,“原阳县八调腔”遭受重创,历经十载,剧种濒于绝境。到了历史的时钟恢复正常的摆动,“原阳县八调腔”再度重生,但演员少,规模小,多在本村演出,只用于茶余饭后的消闲娱乐。一九八二年前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戏剧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原阳县八调腔”再次展现风采。但后来,随着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在戏剧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戏剧市场滑坡,“原阳县八调腔”也难免遭受冲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困难,现状很不景气。为此,一九九八年拉荆笆戏曲音乐,团长贾更富与弟弟贾更学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招募演员,吸收了一批新生力量,重新整编剧团,坚持在城乡继续演出。在团长的带动下,全团空前团结,群情激昂,“原阳县八调腔”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戏曲拉荆笆全集_拉荆笆戏曲音乐_拉荆笆戏词

“原阳县八调腔”这一带着农民身上乡土气息的民间剧种,是我国戏剧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历尽沧桑,几近灭绝,实属濒危剧种。虽然传承人贾更富、贾更学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但这一稀有剧种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