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精品多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精品多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美文赏析传统文化_传统文化文学鉴赏_传统文化经典美文

二、概念界定:1、“高中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美文赏析传统文化,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3、“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本校高二17班的全体学生。2、研究内容:(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

美文赏析传统文化_传统文化文学鉴赏_传统文化经典美文

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2、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3、举行各种活动比赛。如,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4、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5、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6、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7、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六、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一)、文言文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第一阶段: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 教学,搜集一些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美文,加强诵读和领会。 第二阶段;整理归纳所学文言文和现代美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 优良传统。 第三阶段:写作小论文“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 (二)、古诗歌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第一阶段(准备):搜集大量的符合反映传统文化要求的古代诗 歌,印制成册。 第二阶段(热身):通过吟诵、歌唱等多种形式,学会吟哦讽诵, 切实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阶段(实施):扩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面,通过对诗歌 的研读,广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四阶段(结题):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 进一步加深. 本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 最终成果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活动优秀作品集》 《课题研究论文集》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2 一、课题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 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 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传统文化经典美文_传统文化文学鉴赏_美文赏析传统文化

”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 起“明朝那些事”。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 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今天,当 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优秀 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 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 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语 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 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 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 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目标 我们高中年级语文组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 透》的目标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在这个物欲横流、 精神沉沦,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如何积极、有效参与实践,务实探 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 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 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 三、课题分析 1.什么是传统文化 首先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这里的传统文化, 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中国既有的文化,区别于所谓“西学”,包括器 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本课题所要研究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 一般不涉及器物,而是侧重于制度和精神,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学习与 继承。 (1)古诗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散文的大国。古诗文既是精神层 面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包括语言和文字,都因其独一无二、 独树一帜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 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 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 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 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 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 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 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 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 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六书”为代表的造字法 去年就有报道说,台湾有意将繁体字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 一点提示我们,作为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尤其是汉字 成功的解决了信息化的问题后,我们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为 自豪的汉字,做进一步的研究。 针对学生错别字和社会上错别字泛滥的现象,组织学生系统学 习、了解汉字的造字法,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 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让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有了 这种浓厚的兴趣,用心写字美文赏析传统文化,错别字自然而然的就“减产”以致“绝迹” 了。汉字是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