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戏曲音乐

科技与数据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引擎,我非常重视它们的力量

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创新_田喜荣 继承 创新_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昆曲《玉簪记》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创新,魏春荣(左一)饰演陈妙常。

有着悠久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优雅而细腻的典范。昆曲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在秉持艺术品质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

我在近5年对表演、剧目、科技、时代与观众的理解和洞察的基础上,于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尝试用更加当代化的方式创作、演出和主导了一些创新性作品。

“魏王版”年度CP演出

田喜荣 继承 创新_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创新_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面对“互联网+”的大趋势,探索性的行动依然是有的。科技与数据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引擎,我非常重视它们的力量。

传统演出通常是先有剧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再售票,才有了观众;但如果与大数据结合,就可以找到观众群体,根据用户画像了解他们的需求,再策划剧目,这样策划出来的剧本就有了观众基础。

2016年,在北方昆曲剧院与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筹备了我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我的老同学王振义演出的《玉簪记》,并通过“众筹”的方式吸引了大众媒体和对传统文化喜好的跨界人群。通过社群、社交媒体、众筹网站等互联网的方式推进,众筹仅仅上线7天便成功筹得10万元,随后我们在北京繁星戏剧村成功演出。此举在演出市场上大受欢迎,随后2017年的《牡丹亭》,2018年的《长生殿》,2019年的《西厢记》也应运而生,连续在郎园的演出收获了一批黏性很高的观众。

全国首次昆曲大赛

3年新冠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节奏,对于昆曲表演者来说,不进剧场演出就意味着失去了和观众交流的机会。

2020年4月,我们举办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汇聚曲友的线上昆曲大赛,在策划之初,我也为大赛提供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并在比赛中担任了曲友们的线上评委。整个大赛有逾6000人在线关注,近700位曲友的热情参与,引起了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线上昆曲比赛其实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是演出暂停之时,大家想到了这个点子,利用新媒体维持观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情,让观众在无法走进剧场的情况下继续与戏曲保持亲密接触,把主动权交到网友手中,把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线上课程

昆曲是一门集中国文学、音乐、表演等之大成的艺术形式,对大众而言,门槛高不容易鉴赏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更用心,想更多能够让当代大众接受的方式去传播。

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郎园·水磨心社共同邀请我作为主讲人之一,推出了“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系列线上课程”。这是一个系列的视频课程,剧目的赏析和讲解邀请资深文化学者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两个专业方向的老师为大家讲授《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四大名剧。在课程中,我从《追古溯源:“大都版”〈西厢记〉》《“行话”崔莺莺:昆曲旦角艺术》等方面详细讲解了《西厢记》舞台表演艺术。这一系列课程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展的共读活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千人参加,数万人打卡,掀起了全国各地对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的关注、了解和学习的热潮。

“荣研造”昆曲美妆系列

艺术之雅、艺术之美不仅可以呈现在舞台,也应该以物用的方式呈现和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唯有如此,才能在长久的日常中浸润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审美与心灵。

本着这样的初心,2018年,我参与设计出品了“荣研造”昆曲口红,这也是国内第一款以昆曲文化为设计元素与核心的口红。口红设计参考了昆曲《长生殿》中杨贵妃的服饰元素,运用了科技与大数据的方法,通过对用户的调查与反馈,在众多色号中甄选了“鹅冠红”与“湘妃红”两个色号。2019年,“荣研造”又根据昆曲《西厢记》中文化与服饰元素,出品了“似是玉人来”第二款昆曲美妆口红。

这两款口红的售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让昆曲艺术与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举手投足、在唇齿言说间,结识了昆曲、认识了昆曲、了解了昆曲,将昆曲之美融入他们的生活细微之处。

(来源:团结报,作者魏春荣系民进北京西城区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