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 传统服饰

2023·book上戏图书馆图书推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023 · book 上 戏 图 书 馆

图书推荐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商务印书馆 2011年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服饰作品分析_传统服饰中国_横店影视城中日韩传统服饰展示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主要著作有《边城》、《湘西散记》、《长河》、《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服装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文学作品编有《沈从文文集》。

序言

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

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

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一九六四年六月廿五日

郭沫若

导读

一部文献与文物多元结合的学术名著——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商务印书馆再版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母版是198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增订版,相对1981年的原版主要增加了由王㐨先生执笔中国传统服饰作品分析,并经沈先生过目修改过的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饰资料及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服和衾被三部分。这次商务印书馆希望由我为这个21世纪的重排本写一篇导读文字。我辗转许久,夜难成寐,总觉得跟随沈从文先生的学习、工作就在昨日,并不觉得已过近四十年。当年从服饰研究的图像、实物资料的对比整理开始直至今日完成的工作,仍是沧海一粟,沈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走了,王㐨先生也去了,曾经跟随的导师、工作的伙伴留下了这样一片尚需大力耕耘的土地,让我今日回想起来仍有激情却也充满惶恐。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先生自1963年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而作,它历经磨难18年终于于1981年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得以出版发行,并被评为香港最佳印刷奖;后又在北京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类图书一等奖。也曾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皇、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它是中国古代丝绸、服饰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这部书是沈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服饰、传统工艺文化的深度研究,饱含着文物历史学家对于

中国古代文化、物质研究的满满责任。

就像郭沫若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作为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种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而“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也许沈先生可以笑谈他年近七十下放湖北干校,血压升高仍孜孜不倦默写已被焚毁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但作为学生,我现在深刻地明白中国传统服饰作品分析,如若不是对国家对中国文化、文物的深深眷恋,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强烈感情,先生又如何能如他所说的“在农村‘五七’干校期间头脑简单地度过难关”?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方予面世,满载着沈先生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技艺的热爱和执着,上个世纪60年代的沈先生,对于来自总理的编写一部向别国引荐中国服饰文化的国礼书籍的嘱托,可以说是踌躇满志,先生将之规划为一项至少出版十本、潜心研究整理十年的巨大工程,而已出版的内容是对历代有关服饰史中有争议问题的整理和解惑,依沈先生的说法,这仅是一个试点本,仅是将历朝历代学界有所争议的问题进行浅析,后面仍有极其庞大的内容需要一一以史学方式进行梳理。

接受商务印书馆撰写导读时我就十分踌躇,就书籍本身而言,沈先生自己早已将他的主旨、他的向往以及他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探索方式都在序言中阐释详尽,任何赘述无疑具为蛇足。若一定稍作论述,那仅有将沈先生作此文的更多背景、设想一一道来,以便读者可以更加宏观、客观地应用这本以25万文字和900余幅图片概述中国服饰历程的承载着沈先生整个后半生成果和无限憧憬与遗憾的书。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或许更适合被作为一位长者在中国文化地界默默耕耘的笔记来看待,它为后来者铺设了一条穿古越今以实物见证历史的道路,人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径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自商代始,从祭祀丧葬等方面所反映出的先民们的工艺技术状况、等级制度沿革;可以看到周代由于我们知之甚少而稀缺实证但确然发展起来的织纺技术,譬如2007年江西靖安东周大墓所出之高级别锦绣;接下来,随着技术发展而不再深藏庙堂的珠玉锦绣,在春秋战国时作为商品流通,一定程度的为群雄霸主提供着称霸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统一强大的完整帝国,让秦汉之后的封建王朝开始了定服制的全新篇章,服饰的应用除却实用,又被人为规制出政治色彩……技术在发展,物质被丰富,精神寻求满足,它们又互相影响成为各朝各代特有工艺及文化发展的动力齿轮。通过沈先生的指引,一部缩略版中国古代服饰沿革脉络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它看似以史为轴铺陈服饰演进,却也同时以服饰为线将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诸多变迁之轨迹联系起来:如服装的产生源于人们御寒的需求,接着被运用到狩猎和战争时的防护,又因着战争需求而不断改进着服装的公用样式,这些样式慢慢渗人生活成为日常之所用,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加,美观、独特甚或不容侵犯等精神需求被实质化为技术、制度的发展和订立,它们自身也在循环往复。倘若没有真实可信的图片和细致完善的研究工作,人们如何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沿革?因而以“实”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部非常易读的历史、服饰等方面的入门书籍,对后学又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综述索引。

同时,写作这部书或者说这部从服饰角度以实证史的编写项目,也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文人历来喜爱“纸上江山”,在文字的天地间天马行空,乃至《天工开物》一类的巨著即便作者提及均需遮掩羞惭,一副生无大志聊以自娱的无奈。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是不受“传统”史学家待见的,它以百、千字为单元看似漫不经心地与读者一起读图赏图,不做赘述,不强加臆想而是就实论事地以实物为展示主体,以文献为背景资料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揭开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面纱。所有被列举出来的现象虽远不及实物的数量,但每一件作品的选取却均非随手而至,它们是建立在沈先生三十余年潜心文物、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它们是先生在实物与文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是传统文献中的说法与考古实物比证时需要非常关注的节点。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化工程的开山之作,它为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实论史的新方法,作为沈先生的学生和助手,跟从沈先生的学习使我一生受益,却也备感压力。沈先生未尽之事业倘若断于我之手中,将绝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沈先生当年为之倾力的事业,今日依然维系,却真实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先生为大家引出的这条路径,希望它可以像先生希望的那样引领更多的人走入传统服饰文化的殿堂。

沈先生一生手不释卷,博闻强记,踏踏实实地求知育人,对年轻人的教育从不教条而是不断引导,他强调研究中的问题绝不能孤立看待,凡事有联系,上下而求索的方法是使人明了事物的根本途径。因而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沈先生带领我们使用的就是文献与文物多元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沈老身体力行地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中,坚定地推动历史文化必须以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方法,他无愧于历史研究之大家之称。

先生还有一句话,在导读的最后呈现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这样一份没有喜爱、没有坚持、没有时间的积淀就无法走下去却真真实实为国之必需的道路上来,也希望读这本书的人更加体会沈先生的良苦用心。

沈先生说:“中国古人给世上留下了一部二十四史的巨著,地下却也还埋藏着另一部更加重要的二十四史,地下的这部将会不断订正、修补着世间流传的地上二十四史。”

王亚蓉

2011年10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END

上戏图书馆

审 核:李 伟

责 编:刘丽丹

设 计:周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