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春节习俗其实都来源于佛教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中国各地的节日氛围也越来越浓,人们都买好了年货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春节前后民间习俗,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作为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为丰富的,其中每一项都有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望。
▲热闹的春节活动
不过春节这些习俗的由来并不相同,其中有些是中原地区先民的庆祝方式,还有一些则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其中尤其以佛教文化的烙印最深。
现在各地流行的风俗中有不少都是从佛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呢?
一、敲钟与上香
相信关注社会新闻的朋友们,一定对于几年前人们在大年初一抢着到寺庙敲钟和上香的事情并不陌生。
寺庙作为僧侣的修行地点,有着每天清晨敲钟的习俗,这不但能提醒僧人们起来做功课,而且在佛教文化中认为钟声可以净涤人们的心灵。
佛教中有着“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
敲钟这一寺庙的日常行为后来也逐渐演变成了寺庙的代表意象,比如《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就让苏州的寒山寺蜚声海内外。
在春节时,寺庙中僧侣依然要伴随着熟悉的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新年这天敲钟视作一个好彩头,因此无数人花费重金购买敲响新年第一声的资格,这也让清净的佛门院落变得嘈杂起来。
▲春节敲钟的百姓
本来敲钟是佛寺中十分庄严的一件事情,但在舆论的炒作下。
敲钟这件事情春节前后民间习俗,有了越来越浓重的商业色彩,这对于古刹的形象也有所影响。
不过还是有很多的人,只是抱着祈福的心态去到寒山寺。
他们会静静的站在寺外聆听钟声的敲响,希望借此让自己忘记过去一年的烦恼,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寒山寺近二十年来每年除夕夜的一百零八声钟响也成为了苏州新年的标志。
▲寒山寺钟楼外等待的人
其实在敲钟热潮之前,寺庙便已经成为许多人大年初一的头一个去处,这是因为人们要抢着去寺庙烧头一炷香。
我们知道到寺庙焚香礼佛是佛教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不过如今很多人去到寺庙烧头香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而是为了抢个新年好彩头。
这让不少寺庙的方丈头痛不已,他们认为功德的大小,不在于供养物的多少和形式,而是在于人的内心是否虔诚。
因此部分城市抢头香的风气,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抢头香
但现在在更多的地方,人们依然会在新年的一大早去到寺庙,去等待上香和敲钟的机会。
这些人已经将佛教中的礼佛仪式,完全看成了普通的祈福活动。
这其实也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种表现,“敲钟”和“抢头香”这两种形式如今已经逐渐脱离了佛教的理论体系,成为了节日民俗的一部分。
二、庙会和祈福仪式
除了上香和敲钟之外,还有一些佛教活动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
如今我们不仔细想,甚至无法意识到其和佛教之间的联系,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每年新春各地都会举行的庙会了。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扩大影响力做了不少本土化的尝试。
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他们自然也是十分重视。
古代的时候,寺庙在春节前后几天会在庙里举办盛大的祈福活动,这里面不仅有对佛祖的祭拜,更有对于国家以及百姓来年运势的祈祷。
这让除了佛教居士之外的普通民众也能参与进来,逐渐成为了新年前后的重要活动。
▲热闹的庙会
而且农历初一也是佛教中弥勒佛的生辰,因此部分寺庙中还会举办燃灯等活动。
这让寺庙中也充满了和平日里不同的节日氛围,让寺庙逐渐成为了古代百姓过春节的重要去处。
由于寺庙举办的祈福活动需要比较大的场地,因此部分寺庙会将这些活动安排到寺外或者山脚下的空地来举办。
眼看着这里聚集了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附近的商贩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于是他们便会带着商品在春节期间聚集在寺庙周围,让寺庙下出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市场,这便是我们如今常说的庙会。
在古代的庙会上,有些居士会跟随僧侣进行宗教活动,或是跟随神像游行。
更多的人则会在庙会上购买一些新奇的小东西,或是品尝可口的小吃。
这让庙会的世俗性越来越强,部分民间艺人也开始在庙会上摆摊表演。
▲庙会上的小吃摊位
时至今日,庙会依然是中国许多地区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不过现在的庙会和佛教的关系越来越淡,许多庙会的举办地甚至已经远离了寺庙。
不过庙会上的节日氛围还是一样的浓厚,人们会在这里欣赏传统艺人的表演,也能买到地道的小吃。
可以说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庙会俨然成为了许多人对于年味的最深刻印象。
▲精美的糖画
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代,庙会还承担了集市的作用,人们在新年期间可以在这里买到一些生活必须用品。
不过今天庙会的集市功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庙会上的商品也变得更加个性化,这也让庙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依然具有吸引力。
不过现在人们恐怕不会将庙会和寺庙联系到一起了,这也是佛教文化融入春节民俗的又一体现。
三、元宵节观灯
古代人对于春节的定义和现在不太一样,当时人们会把从小年开始到元宵节的这半个多月时间统称为春节。
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在古人的生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在元宵节这天除了完成祭天祭祖等活动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
而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元宵节便有了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观灯。
▲佛寺中的燃灯
在佛教文化中燃灯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在古代的庙会活动中,燃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这是因为在佛教文化中,人们认为燃灯可以驱赶人们心中的黑暗,从而为他们带去幸福和光明,在佛经中也有“一灯能破千年暗”的说法。
佛教从东汉进入中国之后,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但是对于燃灯的推崇却是一如既往的。
当时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教的重视,下令宫中要在正月十五这天点燃宫灯来“燃灯表佛”。
▲宫灯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从皇宫传到了民间,人们出于对于皇权的好奇和敬畏,也纷纷效仿宫中的做法。
百姓们也会在正月十五点燃灯火,但这个行动中已经没有礼佛的概念了。
在经济不发达的东汉魏晋时期,燃灯活动并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市民文化逐渐兴起,这让正月十五的灯会逐渐成为一种公众活动。
▲元宵灯会
到了北宋年间,正月十五的灯会已经成为了全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便是对当时盛景的最生动描写。
此时人们已经会在元宵节前,特地准备形制独特的花灯,这让元宵节的夜晚成为了春节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赏灯之余,人们还有猜灯谜的习惯,这其实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大有渊源。
我们知道中国佛教本土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禅宗的诞生。
修习禅宗的人对于猜谜和打机锋自然是十分熟悉,因此在元宵灯会这个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场合,人们便会用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谜语来考验每位游人的悟性。
悟性这个词妙就妙在每个人都是可能顿悟的,只不过开悟的时间略有不同。
因此猜出灯谜的人固然可喜,没有猜出灯谜的人也不需要自暴自弃,这让猜灯谜这一活动丝毫不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新年的信心,实在是令人叫绝。
▲猜灯谜的人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元宵灯会的参与度越来越广,其和佛教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现在虽然各地都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灯会和猜灯谜的活动,但几乎没有人会因此联想到和佛教有关的事情了,这也是佛教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融合的典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春节的许多习俗都和佛教文化有联系。
其中既包括宗教色彩浓厚的上香敲钟等活动,也有元宵灯会这种已经完全本土化的习俗。
这其实就是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一种映射,佛教既保证了自己宗教化的一面,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因素也被吸收到了世俗文化体系之中。
这不由得让我们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的魅力。
注:
本文关于春节习俗的相关内容,参考自《相融相济,佛教与春节习俗》,刊登于《中国宗教》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