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姥姥要给外孙送羊,当然不是送咩咩叫的活羊
高平有送羊的习俗。每逢七月十五,姥姥要给外孙送羊。当然不是送咩咩叫的活羊,而是用面蒸的面塑羊。近些年,高平在大力挖掘弘扬炎帝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研究认为送羊与炎帝文化有关,因为羊是炎帝部族的图腾。几年前我也曾写过一篇《七月十五话送羊》,说七月十五送羊,是因为炎帝时期以物易物,羊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象征。本来以为这一点似乎能说明送羊的真相,就在我研究“开锁”习俗时意外发现,送羊与开锁习俗存在密切的关联。
在高平,出嫁的女儿生了外孙后,姥姥姥爷就要在七月十五给外孙送面羊。关于这一习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羔羊跪乳,送羊是教育外孙孝敬父母;二是神农炎帝尝百草、识五谷时先让羊尝,羊吃了安然无恙后,才叫大家食用,因为羊对人类贡献很大,被列为图腾,成为儿童成长的保护神。后来,送面羊就被人们传承了下来。起初人们认为,送面羊习俗只在上党地区流行,其他地方没有。如果炎帝文化与送面羊的习俗有直接关联的话,只在上党地区流传自然是说得通的。但就在我查阅资料时发现,送面羊的习俗不仅在晋中、晋南存在,甚至豫西、豫北、冀南都有成型的送面羊的文化,而送面羊的地区与开锁习俗的地区是高度重合的。从时间上看,河南、河北在农历六月,而山西各地普遍在七月十五前后;从形态上来看,各地的面羊基本呈弯月状,形似古锁;从文化传说上来看,“教子学孝”的传说居多,除了上党地区,其他地区都没有与炎帝文化关联起来。冀南、豫北则另有一种“财富说”: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邺城一带建立过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政权。这些国家均将羊视为贵重的财富,少数民族也常常以“羊”为礼赠送汉人互通往来、寻求和睦,久而久之形成了送羊风俗,后来活羊又被面塑羊代替,但习俗延续至今。从送羊的细节上看,河南、河北及晋中等地送面羊大同小异河北开锁子民间习俗,送的面羊要用红绳拴起来,意思是怕羊跑了;吃完“羊”后再把红绳戴在外孙脖子上,祈求平安。送面羊习俗中很多细节深究起来,与“开锁”习俗是一致的。
开锁习俗遍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本身是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时代,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一种祝福。希望用一把物化的“锁”把小孩子的生命锁起来,免得被疾病夺去。在上述省份,新生儿出生之后,姥姥家都要送来长命锁以示“上锁”,长命锁材质很丰富,富贵人家多用金、玉、牙等来制作,而无论贫富河北开锁子民间习俗,此心此理是相同的,没有能力打造长命锁的穷苦人民,也有这样的心理诉求,所以一般人家会用银、铜、石、木等制作长命锁,穷苦人家没钱给孩子打制长命锁,也会给孩子用红线挂一枚铜钱,而在小麦主产区的黄河中下游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则形成了用面蒸“羊锁”代替长命锁的习俗。在高平,孩子出生后做满月,姥姥要送翻鏊拓饼,和用红线穿起来的小羊,拓饼放在底下,周围摆上一圈小羊,新生儿在上面坐一坐,有的还要把红线串的羊在孩子脖子上挂一挂,这就是“上锁”。而在晋中、晋北等地,则是送“圆羊”,民间俗称“圐圙”。“圐圙”来自蒙古语,原意是“围起来的草场”,这里则指用白面发面蒸成,上边点缀有红枣等的圆圈状馒头。圐圙就相当于用面做的长命锁。
旧时新生儿出生,母亲要在孩子的衣服上缝一个护身符,用红布把朱砂、琥珀等安神辟邪的药材包起来,这则是“布锁”。因为时间长了红布会磨破,因为细心的妈妈会每年在外面包一层红布,直到12岁开锁时解下来烧掉。而送面羊一般也要送到孩子12岁开锁,从时间上看,河南、河北地区的六月、山西的七月将进入盛夏,此刻易生瘟疫传染孩子,医学上则是认为此刻的库蚊繁殖导致乙型脑炎广泛传播,在古代一旦传染此类恶性疾病,孩子将是凶多吉少,因此这个时候要再送一次面羊,保佑孩子健康,就好比给布锁上再包一层红布一样。
孩子开锁时,姥姥家还要送来这种名叫“圐圙”的面锁,套在孩子脖子上,让孩子咬一口表达“开锁”之意。然后取下分而食之并赠送亲友,庆祝孩子长大成人。而在河南、河北等地,送面羊的红线要套在小孩脖子上,然后取下来烧掉,这与山西开锁时“烧枷子”是异曲同工的。那么,为什么各地的送面羊习俗又如此千差万别呢?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是一个影响与被影响的过程。长命锁风俗跨越时间长,影响地域大,且这一习俗本身就延续达12年之久,更容易与其他的祭祀、馈赠等风俗进行糅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习俗也在换汤加药,种种原因就使得原本的真相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