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 传统服饰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的几点问题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时间:2023.7.19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摘要: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是培养为服装行业工作的人才,服装设计的教育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确立服装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以此来设计相关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文章主要探讨了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

服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中职学校服装设计教育实行艺工结合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校服装设计教育有利于体现服装的特性,中职学校服装设计教育中如果服装教学具有整体性,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则会有利于培养该专业学生的整体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设计的能力,有利于服装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如何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人才是服装专业教育的重大问题。中职学校应该把服装设计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时尚的品位,把握设计面料、款式、色彩的流行规律,具有艺术个性的服装设计师。以下便根据本人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的几点建议。

1 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服装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教”与“学”的融合。教学融合往往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互动交流,学生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只有学

生的参与才能真正的融合艺术,把握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参与的特点,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进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注重深层文化理论底蕴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体验,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前的教学中往往把教学内容独立化,在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涵养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服装不仅要有艺术的感觉与创新,而且还需要以适合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同时,以往的实践教学不是很完善,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还有神秘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有关服装的工作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对刚毕业的学生不满意,另外在实战中也可以让学生们面对现实,不会眼高手低。另外,在服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做一件衣服,而且还要求学生将款式以及工艺流程特点等都记录下来,使学生在亲自学习,挖掘自己的个性潜能,将服装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统一。

服装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工艺制作的基础上,随着设计不同的服装造型,不断体会服装理论知识的内涵,掌握新的工艺技术,从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2 强化服装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以及成熟的人文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以促进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为己任。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时代的服装艺术,并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与学。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等场所进行有目的的考察并撰写实践报告。整个过程中教师宏观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服装专业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采用信息化这种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集国内外最前沿流行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自由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创作思维能力,同时,鉴于服装教学与市场紧密关系,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市场信息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3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完整的服装教学体系,特别是专业理论、技能部分的教学要求,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非常注意通过各种展览、表演等形式将学生介绍给社会,为中职学校学生进入社会积累经验。服装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既懂设计又懂制作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中职人才。这要求中职学校在实践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为企业,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把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不断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才能够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应该让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去挖掘创新的素材,

如目流行色、新材料等信息,另一方面,要让中职学校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创新点,寻找艺术创作源泉,使中职学校学生能把传统性与时代性,使作品具有新颖独特的造型风格,中职学校服装教学实践的创新也是学生对着装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洞察和认识,以及基于现实生活对未来生活方向的判断。建立新的设计思想、新概念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改变,满足需求,也是给市场注入活力的方法。创新不是服装的本质,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满足需求,创新活动的价值才一能实现,设计者、生产商、营销者才能生存发展。也是服装被接受、流行、形成风格的基本条件。服装产业的创新活动是设计者与购买者在精神领域和物质世界彼此的互动形式,要求学生要对创新要有控制和平衡能力,而这种能力表现在设计者的素质、创新意识和对购买者的深入了解及超越自我的能力。

4 结论

服装实践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形成独特设计风格与创新理念的阶段。服装的社会实用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教育,与企业合作对旧的不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制装观念进行修正、产生新的制装观念,以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应该是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作者希望以上几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

立建议能够对于服装专业教学的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爽.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xx,(02) .

[2] 王东. 浅析服装设计教学的大众定位[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xx,(08) .

[3] 时燕波. 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辽宁经济, 20xx,(02) .

[4] 周丽宏. 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 20xx,(04) .

[5] 窦俊霞. 浅谈民族服装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资讯, 20xx,(04) .

[6] 贺丽娜.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职业, 20xx,(09) .

第二篇: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初探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改进弊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变革

自上世纪xx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开始复苏以来,在近xx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在学生们陆续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社会的检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通过对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的收集,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不了解;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很多企业的反馈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仍要进行一至两年的再培训才能慢慢地适应实际工作。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培养怎样的人才来符合市场的需要,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也是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上世纪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师资,中国的服装专业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的。当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美术专业的考生中分流出来的,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技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服装设计教育的师资也都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分流出来的。就师生之间的专业背景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们对国外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了解,我们开始逐步地意识到,服装设计不是画效果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长期从事服装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目睹了也经历了许多实际问题,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针对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允许的范围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中国服装教育起步晚,经验少,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到今天的。长期以来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将设计意图用服装效果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了设计,所以大部分的设计课程,都是把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束在服装效果图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图对该生的设计能

力做出评判中国传统服饰项目化教学,这是个误区。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通过服装作品证明他的设计能力,服装效果图只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个步骤,而不是设计作品的最终展示。

解决方法: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过去的观念,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在强调效果图的表现能力的同时,应该将设计课程考核的重点转到学生制作和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上来。在设计课程中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服装效果图的数量,而是强调设计表达的能力,以及设计作品的完成度。

问题二:服装结构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其实在高校中的服装专业,结构工艺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并不算少,但是结果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依然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例如:在现行服装结构课程的授课方式中,只讲授一些基本款式的结构,例如衬衣结构、西装外套结构、裤装结构、裙装结构等,没有将结构设计课程与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针对具体的设计构思的时候,依然缺乏灵活运用结构知识和工艺手段来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

解决方法:建立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结构、工艺制作课程和设计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有目的的学习服装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真正做到在学习中了解如何将设计构思演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中,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立体裁剪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不具备立体裁剪知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平面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为立体裁剪有一个比较的好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所以在课程上可以先安排立裁后平面结构,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

问题三:经过近xx年的发展,中国的服装工业日趋成熟,服装设计已经演变为系统性强与成熟度高的行业。特别是产品设计,更注重产品的企划和产品的完整度。所谓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指一件或者是一个系列的服装,而是要完成一季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宏观的全面的把控产品设计方向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当然这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企划类和设计管理类的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明显不足。

解决方法: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加强学生宏观把握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横向联系,尽量的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实习,真实的了解在企业中产品设计部门的现实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直面市场需求中,切身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问题四:教师队伍本身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服装院校里的教师由于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与市场的接触,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如果说,授业者都不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那又怎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学生昵?服装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作为专业教师,如何将市场的需求、最新的时尚讯息、最前沿的设计方向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方法: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还是比较注重讲,而轻视动手能力。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承接设计项目等方式,和服装市场以及服装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教师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工作室也是学生们最佳和最直接的实践基地。

问题五:在服装院校的学生中还存在着创新不够,在设计中抄袭严重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密切的联系。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解决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加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的技能的培养都是为了实现创意思维而存在的。很多人认为服装是一门实用艺术,创意不是最重要,这是个误解。在服饰穿着个性化风行的当下,对设计师的个性表达和设计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创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四年的时间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且极具耐心的启发和引导。

中国现存服装设计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也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式在改变。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地加以修正,并显现出一些效果和成绩。当然所有的改革成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服装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

[2]陈莹,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

第三篇:《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培训体会

《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培训体会

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了倪牟双教授的讲座《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先进的思想。

她在讲座中指出:学生学习需要新的定位,要从重视教到重视学。新入职的教师最关心的事“我怎么教”,而在教师教研论文和说课稿件中最常见的词汇往往是“创设情境”、“设疑激趣”、“问题导入”、“精讲质疑”、“鼓励探究”、“引导合作”、“及时表扬”等等,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个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这样学生学习的定位就不明确了。

要明确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定位,要从重视教到重视学转变。

要从适应学到设计学,针对每一个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做什么,这就是对学习的设计。

学习的本质不是对知识的文本附属,而是对信息的加工和编码,要“根据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和应用,是经验的建构和认知结构的重组。

一学生为核心,即一学生为主题,关注的事“谁来学”

学习核心≠学生核心

学习中强调的学习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以学生为核心。

要强调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本质上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设计,其重点是思维活动过程,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当前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还是习惯于从教学的“教”出发和设计一节课的框架,通过“教”来组织教学活动,“教”的思路是清晰的、明确的、连贯的、教师心中有数的。而“学”的活动往往附属于“教”,在课堂中,“学”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被教师的指令所控制,成了教师一步一步牵引的零散活动,而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所带来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新的氛围;而且在教学中的零散活动也可以被穿插成为一个整体。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中国传统服饰项目化教学,虽然效果有,但总感觉效果没有达到最好,通过本次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我想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