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风俗,共赏八民族文化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虽然春节假期已过,但是春节多姿多彩的习俗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都会以特有的方式,根据各自风俗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虽然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不同,但是其寓意都是相近的,都是庆祝新年吉祥、幸福、万事如意。从今天起连续七天,每天将探讨8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让我们共同欣赏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
汉族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农历二月初才算是春节结束。通常情况下,北方人正月初一都会吃饺子;而南方人,如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则吃糯米年糕;台湾人民则吃米丸子,寓意团团圆圆过日子。春节期间还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风俗活动,有的地方则会举行打秋千、耍龙灯、放焰火等活动。
满族
满族人民会在节日前制作出传统糕点的“萨其马”,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互赠年糕。姑娘和年轻媳妇儿则会三五成群就炕而坐,谈天说地,有说有笑。满族人民春节拜年要拜二次,腊月三十晚上除夕夜一次,意为“辞旧岁”;正月初一再拜一次,意为“迎新春”。在春节前还会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活动。
壮族
壮族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小年后就开始准备春节的食品。在除夕夜每家都要煮出初一这一天全家人的米饭,俗称“压岁饭”,寓意年年有余粮,晚上会全家团聚,围坐谈笑,有的还会通宵“守岁”,达旦不眠。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对起的特别早,很多人都会到田野里去“采青”,或者是到河边或井旁去挑“新水”汉族过年民族风情,供当日食用;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人们会捡起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寓意预祝六畜兴旺。回到家后将挑回来的“新水”加上红糖、竹叶、葱花和生姜等煮开后全家共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望,而先年存下的“陈水”则在这一天都不能食用。
苗族
苗族将春节称之为“客家年”,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羊、打耙庆丰收,祝愿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唱《开春歌》,大意是思春、盼春、惜春和挽春等。另外,在春节期间都会传统“走寨子”。由青年男女二三十人组织成的芦笙踩堂队,艳妆华服,在几个老人的带领下,到附近“走寨子”拜年。每到一寨的时候,寨里的青年男女也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前来参加。
黎族
黎族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杀猪杀鸡,摆上丰盛的美酒佳肴,全家围坐吃年夜饭,欢唱“贺年歌”,在全家都吃过丰盛的“年夜饭”之后,男子都集体上山打猎,女子则都结队到河里捉鱼。打猎得到的猎物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打到猎物的射手以示奖励,然后剩下的一半则会全村平均分配,孕妇则可分得两份,过路的人若是恰巧相遇也可分的一份。
藏族
藏族在腊月12月就开始准备过春节的年货,腊月29日晚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土耙”,各大寺院会彻夜表演跳神舞任人观赏。正月初一藏族人民将这一天称之为“洛萨节”,每家每户都用酥油制作糕点,备好青稞酒,在堂屋摆设染色的麦穗,以此预祝新一年丰收。清晨开始老人们都打来吉祥水,先喂养牲畜,然后唤起家人按照年龄长幼次序坐好,全家团聚在一起,从长辈端来的五谷斗中依次序抓东西吃,并相互之间互道吉祥如意,正月初二才开始出门向亲友们祝贺新年。在公共场所还有藏戏、跳锅庄、弦子舞等表演,同时还会举办民间竞技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蒙古族
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或是“白月”,这与该民族经常食用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这是因为“白”字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具有吉祥的意义。除夕夜人们向长者敬“辞岁酒”,大家围坐吃饺子、下棋、耍“嘎拉卡”(羊骨头)、听艺人说书,通常都是通宵达旦的。正月初一一大早,青年男女都身穿各色服装,跨上骏马到各家的蒙古包拜年,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然后喝酒跳舞,接着举行赛马比赛等。
朝鲜族
朝鲜族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做丰富多彩的饭菜,吃“八宝饭”,正月初一天一亮,人们就都穿着各种盛装给长辈们拜年祝愿。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汉族过年民族风情,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在春节期间除了会唱歌跳舞之外,还有到田间点火的活动,该点火娱乐叫做“鼠火戏”,也称之为“野火戏”,同时还具有消灭田间害虫的效果,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