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屈原 好啦,吃完粽子咱继续聊吧!

好啦,吃完粽子咱继续聊吧!

上文讲述了屈原因行高于人,被众所谗,遭罢黜流放,最后悲愤投汨罗江而亡。下面接着讲讲跟屈原一样,其生命终点都犯在一个“水”字的初唐小虎队。

二、生辰八字都犯“水”字的初唐四杰

初唐文坛有个小虎队,或曰四小龙,叫“初唐四杰”,我们读中学时就习惯念的顺序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俗称“王杨卢骆”。

说四杰是初唐文坛的小虎队、四小龙,是因为他们四人都是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是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是他们把初唐诗风由风花雪月转变到刚健骨气,他们是真正的唐诗揭幕人。

有意思的是,初唐四杰,可能其生辰八字都忌“水”,跟屈原一样,他们最后都死于一个“水”字,其中有主动的跳水,也有被动的溺水。至于其中缘由,我们逐个聊聊吧。

大师兄王勃

记得爷爷在世时,我经常跟他开玩笑:看您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您当年要是跟着毛爷爷去长征,说不定咱现在也住在中南海。爷爷问:长征是什么?中南海在哪里?

要是爷爷还在世,我想再跟他开一次玩笑:您要是王通,我保证比王勃还厉害!不过爷爷肯定会问:王通是谁?王勃是谁?

是啊,王通是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诸子百家屈原,我们复习一下《三字经》吧:“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对啦,王通,就是《三字经》里诸子百家五子之一的“文中子”,他是隋朝的大儒,子仲淹,世称文中子。

要是还不明白,那魏征认识吧?就是那个在世时唐太宗恨不得杀他一百次,他死之后唐太宗哭着鼻子说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唐朝第一谏臣。而王通,就是魏征的老师。

王通虽然是隋朝人,但他培养的一群牛学生则成了唐太宗开国时的第一批元勋,除了魏征,还有李靖、房玄龄、徐世勣(即徐懋公)等等。

王通著有一部绝学,叫做《止学》,是专门关于人生胜败荣辱的,据说曾国藩、李嘉诚对此书都赞叹不已,还听说在李嘉诚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就挂着“知止”两字作为座右铭。其实,“知止”的思想来自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不过王通把它发扬光大,专门立著。

记得当年在给企业讲“蓝海战略”时,喜欢引用王通那句著名的“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作为开场白,这句话就是出自王通的《止学》。看来王通是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提出蓝海战略思想的中国人。

好啦,扯远了,本来要讲孙子的,怎么讲到他爷爷那去了!

王通除了有象魏征、房玄龄这样一群很牛的学生,他还有个很牛的孙子,叫王勃!没错,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要说王勃你不认识那就说不过去了,不信,你今晚回家翻翻你的大学毕业纪念册看看,说不定有三个以上的同学用他的诗作为毕业留言:

诸子百家屈原_屈原百家讲坛央视科教_屈原与诸子百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么样?我猜的没错吧?是三个,还是五个?假如王勃要收版权费,光是每年毕业季,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版权费就够他一年吃喝的!

这王勃,字子安,山西人,人家有个牛爷爷就是不一样,看王勃,六岁能作诗,九岁读《汉书》,纠《汉书》之错撰写《指瑕》十卷,十二岁读《周易》、《黄帝内经》(还学中医呢)。十六岁是我们初中毕业的年龄,人家已经“未冠而仕”,授职朝散郎,当官了!

我查了一下百度,这朝散郎的官职,在唐朝是“从七品上”,应该是县级干部了!反观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毕业时已经二十几岁,多少人挤破头皮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能考得上的已经是百里挑一,而在这些“百里挑一”的人里面,到退休能混个县处级干部的,更是鳞毛凤角了!而人家王勃同学,十六岁便完成了多少现代人奋斗一辈子无以冀及的成果。

每个人写作有每个人的习惯,大家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这家伙是无酒不成诗;象我们理科男,可能抽了一包烟才勉强憋出二十个字来;而这王勃同学写文章有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打腹稿”,何谓打腹稿?《新唐书》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诸子百家屈原,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看到这里我就有点好奇,这王勃写文章,要是在冬天还好,如果是夏天,每次写作都要“引被覆面卧”,古代又没有空调,估计腹稿还没打好,人已经被憋死了!

说起王勃同学的名字,你是不是脑海里马上冒出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啊,要谈王勃,绕不开《滕王阁序》。

而谈《滕王阁序》,当然绕不开滕王阁;谈滕王阁,当然得搞清楚谁是“滕王”。没有滕王,便没有滕王阁,没有滕王阁,便没有《滕王阁序》,没有《滕王阁序》,王勃肯定没有这么出名。相反的,没有王勃,便没有《滕王阁序》,没有《滕王阁序》,世人肯定不知有滕王其人。哈哈,绕口吧?

那么,这滕王到底是何方神圣?

话说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着父亲唐高祖李渊升级为太上皇,自己坐上了大唐第一把交椅,是为唐太宗。

这李渊被迫禅位之后,自然是闷闷不乐,幸亏在他禅位两年后,也就是在他64岁高龄时,他的一个宠妃给李世民生了一个小弟弟,李渊给这个迟来的儿子起名李元婴,这李元婴比那个后来成为唐高宗的侄子李治还小两岁。

在李元婴长到5岁时,他那个太上皇父亲李渊便驾鹤西去了。可能是为了弥补对于父亲的愧疚,而且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两岁的小弟弟显然对自己的皇位不会构成威胁,哥哥李世民发扬了长兄如父的精神,担负起对李元婴的抚养和教育义务,而且对这个小弟弟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疼爱有加。在李元婴长到9岁时,便被皇帝哥哥御封为“滕王”。

是的,滕王,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小弟弟,唐高宗李治比自己还小两岁的皇叔李元婴。

介绍完滕王,再来讲讲滕王阁。

这滕王李元婴的封邑之地滕县,就是现在山东的滕州市,这里自古就是“文化昌明之绑”,历史上出现过象墨子、鲁班、孟尝君、毛遂之类的牛人。

诸子百家屈原_屈原百家讲坛央视科教_屈原与诸子百家

可能是因为皇帝哥哥唐太宗对这个小弟弟太过宠爱而未严加管教,滕王李元婴到了封地之后,那是横行霸道,横征暴敛,他最喜欢的就是大兴土木,不久便在滕县境内建了一座极为豪华的楼阁,这便是历史上第一座“滕王阁”。

唐太宗驾崩后,继位的唐高宗李治对这位比自己还小两岁的皇叔大为不满,遂把他调离封地,到江西洪州任都督,那时的洪州,就是现在的南昌。

谁知滕王李元婴到了洪州之后,更加风流成性,但凡被他看上的女子,不论贵贱一律拉入府中占为己有,就连身边属下的妻眷也不放过。

同时滕王故伎重演,不久又召集能工巧匠,再一次大兴土木,在赣江之滨修建了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楼阁,这便是王勃笔下的那座滕王阁,也是第二座“滕王阁”。

滕王李元婴在洪州的荒淫无度引得民怨沸腾,无奈之下,唐高宗李治只能把这位出格的皇叔调到更远更偏僻的西川阆中,担任阆中刺史。

这下真的是山高皇帝远,担任阆中刺史的皇叔李元婴更加发挥其穷奢极欲的荒淫本色,不久就在嘉陵江畔建起了又一座极尽奢华的行宫,这便是阆中滕王阁,也是第三座“滕王阁”。

好啦,又扯远了,本来要讲王勃的,怎么又扯到渣男李元婴头上呢?

要讲清楚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来龙去脉,还得啰嗦一下他那短暂而跌宕的人生经历,看官耐心点就是。

话说王勃得祖父王通遗传,才高过人,少年得志,十六岁便当上处级干部朝散郎。

有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老百姓经常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代的文人则很多是患了“福从笔入祸从笔出的毛病”,王勃也不例外。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又经主考官推荐,担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沛王李贤欢心。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了助兴,遂发挥其作文之能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帮主人沛王的鸡去讨伐英王的鸡,本来少年得志,自恃才高的王勃就是玩玩文字游戏,没想到这篇游戏之作,却刺激了某个人敏感的神经,王勃遂“因鸡起祸”。

我们知道,唐高宗他爹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弟弟,才坐上皇帝的宝座,因此当时有个不宣的秘密,凡是有关兄弟之争的话题成了李家的敏感话题。王勃的《檄英王鸡文》传到唐高宗那里,敏感的唐高宗认为王勃此文是在借斗鸡影射他们李家那点破事,遂勃然大脑,下令把王勃逐出沛王府。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之后,本来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虢州谋得个参军之职,谁知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不久他手下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本来想保护官奴而把罪犯藏匿起来,过后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了官奴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王勃才保住一条小命,但官是没得当了。

王勃此次犯法真的是“坑爹”坑惨了,他父亲因受儿子连累,被贬到交趾当县令。这交趾是什么地方?相当于现在越南快到河内的地方,可想而知在当时有多偏僻!

可能是因为王勃确实太有才,所以他出狱后在家待了一年多,朝廷又宣布恢复他的官职。但此时王勃已经心灰意冷,又对连累父亲感到内疚不已,于是他拒绝复职为官,只身长途跋涉到交趾去看望父亲。

也就是在这次前往看望父亲的旅途中,在路经南昌之时,恰逢滕王阁重修大功告成,时任南昌都督闫伯屿大宴宾客,满座文人墨客,王勃有幸被人引荐参与其中,他当时年方二十五岁,是座中最年轻的一个。

在座的宾客都知道闫老头子摆此龙门阵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显露身手,一个个都在互相谦让之时,只见年轻气盛的王勃毫不客气,这个时候也没有条件睡一觉打腹稿了,他大笔一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诸子百家屈原_屈原与诸子百家_屈原百家讲坛央视科教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才惊四座,一气呵成写就这千古奇篇《滕王阁序》,从此名声远扬,流芳千古。尤其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座中无不拍案,连闫老头子也暗暗叫绝!

历代描述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文章如汗牛充栋,咱一个理科男肯定写不过人家,就不要凑热闹了。

此处聊聊王勃写《滕王阁序》“一字千金”赚润笔费的传说吧。

大家都知道老奸巨猾的吕不韦玩过“一字千金”的把戏,没想到这年纪轻轻的王勃居然也玩起“一字千金”的游戏。

话说王勃见座中众人赞叹不绝,于是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小主意,他想:老子不走运坐了几年牢,好几年没有工资收入了,此次前往看望父亲也没买什么好礼物,这闫老头有的是钱,何不敲他一笔,买几框苹果带去孝敬孝敬老父亲也好。

于是,他在最后收笔一句写下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然后把笔一搁:我累了!先回去歇歇,你们慢慢聊吧!说完,王勃便回驿馆睡觉去了。

王勃走后,众人一边赞叹一边继续传阅,发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一时七嘴八舌,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水自流”,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独自流”,老闫都觉得不合适。最后他只能派人赶去驿站请王勃把空字给补上。

派去的人回来禀报说:“王勃的书童说了,要补上可以,不过一字千金”。 闫伯屿只得包好千两银子,亲自带着众文仕来到驿馆见王勃。

王勃命书童接过银子,故作惊讶说:“我不是都写全了吗?”

众人齐声说:“那里还有个空字啊!”

王勃不慌不忙说:“对啊!就是个空字啊!不就是‘槛外长江空自流’吗?”

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妙!妙!绝妙!真奇才也!”

上面“一字千金”的故事,明显是后人根据《滕王阁序》最后一句杜撰出来的故事,无非是想增添王勃写此序的神秘色彩,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勃年少轻狂的个性。

话说王勃收了闫伯屿银子千两,买了两大框南昌特产,屁颠屁颠赶到交趾看望父亲去了。

王勃陪父亲住了一段时间,不久便踏上归途,船行到今天广西防城港处,时值夏天,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呜呼!以王勃的天资,如果假以时日,其诗歌成就超越李白也未可定。可惜天妒英才,王勃虽天资过人,年少才高,却英年早逝。

用时人裴行俭的话,王勃的不幸则有其深层次原因:“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据说这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看人很准。

有句古话说得好:天狂有雨,人狂有祸!真的不好彩,这句话就应在王勃头上。世人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