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都是什么样的书?(深度好文)
这么好的问题没想到回答这么少,添几笔,供各路读者参考。
先亮明个人观点:有用,但作用之大小还要看你读四书五经的目的是什么。至于答主要的推书,我会在结尾推一个之前的回答,里面大致按难易程度分了一下梯队,需要的读者可以自取。
现在一提四书五经,好像很多人就习惯把它和儒家伦理那套绑在一起,进而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大加唾弃。所以先正本清源,看看四书五经都是什么样的书,再谈谈它有没有用。
中学都学过的吧: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中,《论语》《孟子》不多说了,记载孔孟二圣的言行主张。《大学》《中庸》是宋人从从《礼记》中抽出来的两篇,和前两本合称为“四书”。
再看“五经”。
《诗》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总集,虽是风雅颂三部分,但如果简单一点也可以区分为国风和雅颂,一是江湖之诗歌,一是庙堂之诗歌。
《书》是《尚书》,情况比较复杂。《尚书》其书,各篇章都是作为上古档案文献的面目出现的,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出于后人的伪作,即使是保存有原本文字的商周文献,也掺入了不少后人加的文字,不易厘清,更不必说长久流传以来出现的文字错讹等情况。
《礼》作为“五经”来讲,其实最初应该是《仪礼》,记录了一些上古时期的礼仪制度。后来的《礼记》本来是对《仪礼》的解释,西汉时,研究礼经最出名的是戴氏叔侄,叔叔叫戴德,侄子叫戴圣。二人各编了一本《礼记》来解释礼经唐代科举考四书五经吗,都叫《礼记》,但为了区分,分别称作《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来东汉有个牛人郑玄特别推崇《小戴礼记》,所以《小戴礼记》就立于学官,用《礼记》的本名,后来提到叔叔戴德编写的《礼记》时,就称作《大戴礼记》了。
《易》的情况就简单多了,《周易》本质上就是先秦的一部占卜书。秦焚书时,明确说“医药、种树、卜筮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所以《周易》就这么流传下来了,后来取得了经的地位,所以又称《易经》。
《春秋》是鲁国史书,古代一直认为是孔子所编,所以司马迁有“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语,但实际上当时战国各国都有各自的史书,《春秋》便是鲁国的史书,但孔子应是修订了其中一些内容。
捋了这么一遍下来,你会发现四书五经形成的年代很早,最晚在汉代文本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可你要知道,汉代以前的文献能留到现在的总共也没多少,所以有一个字算一个字,这是作为史料的意义。
如果你说,你就是一个爱好者,不想管什么史料不史料,那好唐代科举考四书五经吗,《诗经》《周易》《仪礼》还有《尚书》中的一些文字可以带你直接穿越到西周甚至更早的时代,那些文字基本上还是那些文字,但除了这几本书,没有其他书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可靠文献,基本都在“五经”之中了,你说它有用吗?除此之外,就只能去看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了。
实事求是地说,四书五经并不好读,至少不像《史记》的纪传部分,拿过来一段就能读懂大概什么意思。不过当你读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看看注释怎么也能明白是这个姑娘要嫁人了;你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马上就能体会到这是古人在自然法则中找到的做人的道理;你读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就意识到这是古人敬天保民、尊重民意的独特智慧。
所以你看,真正糟粕的并非这些古老文本本身,而是通过歪曲解读这些古老文本宣扬愚忠愚孝思想的意识形态,比如你非得把《关雎》解成“后妃之德”,我觉得这才可怕。
最后推一个链接,这个回答里推荐了四书五经的一些版本,题主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