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道互补的形式出现于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
看题主这问题问的,我都不好意思回答了。
首先我给你的“提问”提点建议:
《道德经》不是作为什么儒道互补的形式出现于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老子思想为当时诸子所宗。《论语》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孔子后学历经百余年汇编而成。
道德经
其次,道家文化的发展高峰不是魏晋玄学时期,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稷下学宫为标志。而且玄学恰恰是儒家对老庄哲学的解读,不但没有丰富道家思想,相反,完全玄学化和矮化了道家思想,这种影响随着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延续至今。
第三,说五经四书是宋明理学整理的,不准确。五经原本是六艺,是周代的官学所学内容,它包括礼、乐、书、射、御、数,文理科都有,礼乐书是文科,射御数是理工科。
东周王室衰微后,官学下移,各国都有私人办学,其中孔子的学校因为是私学,没有完备的办学条件,加之孔子要克己复礼,所以,他的教学主要内容删掉了理工科,只保留了礼乐两门,另加春秋、尚书、诗经、周易。其中的“书”,是指《尚书》,不同于“六艺”中的“书写”。
六艺
下面简单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条长河四书五经是指哪经,大道是源头,其余是支流。
不要以为大道只是道家的,儒家也是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天下无道,乘桴浮于海”“吾道穷矣”等等。
那么孔子所说的道,跟道家的道有何区别呢?
老子说的道通常指“恒道”,是亘古不变之道,是天地的来处与归处。万物道家思想直抵大道本根,囊括天道、地道、人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而儒家之道,侧重于人道,孔子不言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和“人”是儒家的全部关切。这便是“周礼之道”,周礼之道的顶端,就是周公。
也就是说,儒家所言之道,最高范畴是周公,是人不是神,其先天不足是缺乏“神祇”“天意”依据。这也是孔子之后历代儒家不断改造传统儒学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摩擦中壮大,在融合中发展,形成了取长补短,兼容并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术竞争局面。他们从不同角度为国家治理开出救世良方,同样的历史案例,各家可以引证出不同的结果,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案。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诸子们的治理方案,那么道家是“自然”,儒家就是“崇礼”,法家就是“尊法”,墨家就是“兼爱”,兵家是“谋攻”,纵横家是“捭阖”,阴阳家顾名思义是“阴阳”,名家是“离合”。
不管各家主张如何,其本质都是同源的,原本都是一个“道”上的,后来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导致“道术为天下裂(庄子语)”。
以儒家为例,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改造和提升过程。
第一次是大儒荀子,在荀子时代,天下早不把礼乐当回事,儒家思想每况愈下,此时的诸国都在变法图强,儒学完全成为摆设。为了儒学的发展,荀子在孔子“礼”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法”字,提出“隆礼重法”两手抓的治理主张。这一次属于学术行为。
荀子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的贡献,在战国直到唐代,贡献都是最大的,地位高于孟子,直到理学家尊孟贬荀后,荀子跟孟子的地位互换,并迅速下降。
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属于国家行为,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次改造实际上是把道法阴阳诸家学说杂入儒家的大锅里,熬成的一锅大杂烩。
在这口大锅里,还加进了“天人感应”和谶纬之学的佐料,这为传统儒学和皇权文化提供了“天道”的“法理”依据,这也成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外儒内法”治理的根本遵循。
第三次是魏晋玄学对“三纲五常”的天道化,这一次属于经学家的个人倾向和学术行为。
这一次儒学改造更加走出“人设”局限,向“天道”发展,经学家们以祖述老庄,嫁接传统儒学与“自然”的关系,为宋明理学的理论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佛学在谈玄论道的背景下,逐渐走出“方仙道”的束缚而独立出来,成为“玄学”的重要支流。
第四次便是两宋时期的理学。从唐末到北宋,传统儒学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北宋五子中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与程颐兄弟,大量引进道佛理论,重新解读儒家经典,赋予孔孟学说以新景象。
到了南宋朱熹,程朱道学逐步构筑起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儒学建立了强大的“天道”依据。
所谓“五经”,指的是孔子删编西周的官学内容,加工而成的孔学的主导教材,汉武帝全盘接受下来是为他的削藩和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服务的。
而“四书”则是南宋时,朱熹把五经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孔子孟子的著作单独开列出来形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自此以后,“四书”取代“五经”,成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并在元代以后成为高考的题源,朱熹的《四书集注》也被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成为封建王朝以学术统一和统治知识分子的重要工具。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借鉴,兼包并蓄,在磨合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封建王朝的推崇和学术竞争的原因,有的学说得到发展,有的学说受到打压,有的学说则被历代封禁,宋代以后“道学(理学)”成为中国思想正统,直到清朝灭亡。
当前的所谓“国学”范畴很大,是在西学东渐的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提出来的,相对于西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不仅指学术,举凡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建筑技艺等,皆属于国学之范畴,在学术上则是以道儒墨法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经五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血液四书五经是指哪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当然,作为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糟粕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扬弃”观,该剔除的就不能当精华,比如尊卑高下的等级观念,守旧僵化的礼法思想等等。
如果非要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恶重要性做一比较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中国,儒家的影响最大。而在全世界,道家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