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暨2017国际出版论坛

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品读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暨2017国际出版论坛孔学堂国学分论坛,在大将山下、花溪河畔的孔学堂落下帷幕。

为期三天的活动,留下一串亮眼的数字:280多家出版单位携带10万余种国学书目参展;叶小文、阎崇年、梁衡、叶辛、阿城、王杰等30多位国内文化名人、8位孔子学院院长以及吉来、杜光民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汉学家齐聚贵阳,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与广大读者互动交流,分享国学感悟,共享国学魅力。

与此同时,2017国际出版论坛孔学堂国学分论坛,孔子学院教材建设研讨会,精品国学图书系列首发仪式,“外国人眼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对话论坛,“书香贵州·阅读盛典”国学新媒体专题展,国学类畅销选题众筹活动,国学类优秀影视作品推广互动活动,“国学夜话”等十一场主活动,以及水袖、昆曲、黔剧、茶艺、古琴、传统体育项目展演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精彩不断、各具特色,获得无数前来逛展市民的点赞,掀起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的全民阅读“新高潮”。

市民朋友在书展上看书。刘辉 摄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题,本届书博会举行了“2017国际出版论坛孔学堂国学分论坛”、“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海外传播研讨会”、“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创新开发论坛以及“世界的阳明国际漫画大展”等系列活动,来自多个国家的文化学者、专家、孔子学院院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学家等,探讨如何向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智慧的路径。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9月24日,“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创新开发论坛举行。 刘辉 摄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贵州好声音

9月22日下午,贵阳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内座无虚席,大家共话“‘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既是世界经济纽带,也是文化桥梁,有效地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说,中国有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文化基因。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必然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他建议,大家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

身兼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田立新司长认为,面向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语言是一把钥匙,是一条纽带,应借助语言文化铺路架桥。

来自土耳其、缅甸的优秀汉学家吉来和杜光民,都有着“翻译工作是文化交流桥梁”的共识。吉来翻译完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论语》、《孙子兵法》,他说,土耳其文的《孙子兵法》在当地已经销售了8万4千多册,中国国学图书市场在土耳其正实现“换挡提速”。同样用缅文翻译了《论语》、《孙子兵法》的杜光民说,《红楼梦》、《茶馆》、《屈原》、《围城》等书籍都是畅销书,缅甸已经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热潮。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为读者签售新作《御窑千年》。刘辉 摄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图书版权输出量逐年增加,全省输出图书版权88种,输出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挖掘整理贵州故事题材、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面人麻生》等图书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多位专家还为贵州文化对外交流、输出,发出贵州好声音,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智慧参考。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要善于“中外融合”

9月23日,书博会举行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海外传播”研讨会上,聚集了任教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多位院长,如何让传统文化读本在接受国形成文化认同,大家建议要对各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需要“中外融合”。

“2016年在新西兰孔子学院学汉语的有4.8万人,小学开设了汉语课,学汉语的人数在持续增长。”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孙钢,分享了自己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经验和体会。他举例说,教学中可从兴趣点入手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跟小孩子聊“中国功夫”,聊李小龙、成龙,提高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所以他建议,编写中华传统文化海外读本时,应从兴趣切入点、结合接受国的文化特点,努力寻找文化当中的认同感。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王魏萌非常赞同孙钢的观点。王魏萌说,教学中要多关注跨文化的活动。比如广播剧在德国非常受欢迎,院方就编了一个中德儿童广播剧,作为跨文化的工具,将两国人物故事连在了一起。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市民在选购国学图书。刘辉 摄

如何让接受国形成文化认同感,澳洲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沈荭建议,编写教材要有创新性,如中国成语“守株待兔”,可以编成澳大利亚本身的故事,教学中就会产生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开辟新路径

9月24日,“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创新开发论坛举行。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秘书长王六一,诗人、画家李勇,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刘雍,贵州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民雄围绕孔子、王阳明两位中国儒家代表人物而创作的漫画作品,展开了“怎样用漫画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了对话、交流。

王六一牵手孔学堂,近年策划了“世界孔子国际漫画大赛”、“世界的阳明国际漫画大展”,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用多种艺术形式画出心中的“孔子”、“阳明”形象,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推向了全球,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路。

通过一帧帧漫画,王六一详细解读了各国漫画家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刘雍说,从孔子到王阳明,让“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接轨了世界,这些漫画值得继续发展,做大做强。

于民雄表示,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起点,漫画开拓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角,犹如陶器、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一样,让世界多了解“中国印象”。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市民在选购书籍。郭然 摄

参与创作了“王阳明”漫画的李勇,对于阳明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他说,笔下的王阳明和阳明思想是有温度的,闪烁着一代思想大师的光芒。阳明学不仅照亮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也辐射到国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必将是通向未来人类文化思想的关键点。

传统文化活起来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活学活用,古为今用。

围绕“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主题,本届书博会通过传统吟诵、名家讲座、作家与读者面对面、阅读对话等活动方式,以及水袖、昆曲、黔剧、茶艺、古琴、传统体育项目展演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前来参观、学习的读者感受到文化的美好与实用。

“百家讲坛”主讲人韩昇:家训齐家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流传数千年未曾中断,是世上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体系。靠什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韩昇说:“我们靠的就是家。”9月22日,韩教授作了一场“中国古代家训的智慧”的专场讲座。

韩教授说,一个家庭要让人尊重,不是靠权与钱,而是靠“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就是在做人上成为众人的楷模,“立功”就是惠及苍生积下功德;“立言”就是著书立论教会别人如何做人。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一名老年读者正戴着手套翻阅线装本图书。郭然 摄

能够在“立德、立功、立言”做到其中一点或数点的人,无疑是不朽的。倘若要将这“不朽”从一个人身上扩散到一个家,并世代延续下去,韩教授认为靠的就是“家训”,“家训是从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法与国法、和睦乡里与宗族、孝敬父母、诗礼传家、修身齐家等观念,在个人、家族、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韩昇认为,家训文化的核心是“敬”。“敬”字从结构上来看,是指做人做事要工工整整,充满敬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没有“敬”什么都做不成。

“领导干部学国学”高峰论坛、“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对话论坛:国学修身养心

国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在“领导干部学国学”高峰论坛上,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国学促进会会长王杰教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中储粮培训中心主任以及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何善蒙等嘉宾作了交流。

王杰认为,国学传递的是一套“修身养心”“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身之不修,德之不立,国学修身之道就是立德之道;天地之心人为贵,国学修身要有廉耻、敬畏、诚信之心。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领导干部就是要不断地学习、践行这套优良的价值观。

顾久馆长说,领导干部读一点传统文化有好处。他以丁宝桢《丁文成公家书》中“天恩祖德”的家训为例,说明支持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好官,就是把“天恩”和“祖德”当做信仰。

何蒙善教授认为,学习国学重要的是“做人”,养成健全的人格。王阳明最近几年很受推崇,正是因为他强调活泼的生命世界。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内在的状态却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人。

在“阳明学的当代价值”论坛上,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张新民教授说,阳明学的一大重要思想,是克服自我为中心,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达到这个境界,一是改造自己,去掉遮蔽人性良知的私欲;另一方面则是向外考虑,怎么去建立良知的美好世界。而个体良知的觉醒,有助于建立现代社会秩序。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_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两名儿童在翻阅儿童国学书籍。 郭然 摄

贵州形象靓起来

在这场国学图书的文化盛宴里,“贵州”的形象处处明显: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国学经典,云端传承”为主题的国学名家·贵州“版权云”平台入驻,开启国学经典云端传承新阶段……这些树立的都是贵州新形象。阿城先生《苗族与宅兹中国》的讲座,与叶辛《圆圆魂》《古今海龙屯》的写作分享会,则分别从学术、文学的角度,展现了讲好贵州故事的生动实践。

阿城:贵州古文明与中华大文脉紧密相连

“十多天以前做了一个心脏手术换了一个支架,本月28日还要继续做一个心脏手术,所以我今天是舍命陪君子。”9月22日,阿城先生在《苗族与宅兹中国》的讲座现场如是开篇,说明他对贵州古文明的看重。

阿城先生长期注重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他在新书《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阐述,贵州少数民族充分留存了中国文明起源时期的形态,并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流变和更迭后,顽强地保留了原生的文化形态,有高度的人类学研究价值。近年来,阿城老师常不远千里到贵州苗寨进行田野工作,期望通过贵州稻作文明、农耕行为与仪式的人类学记录,在与贵州学者的交流中,更加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贵州少数民族符形,深入探讨贵州民族符形与上古文明的更多关联与可能性。

讲座中,阿城主要讨论了苗族的鼓与“中”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讨论苗族与“宅兹中国”的关系。“宅兹中国”出自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鼓是苗族信仰中最神圣祖神的象征符号,被称为祖神鼓,主要用于盛大的祭祀祖先节日仪式和丧葬仪式。

在4个小时的讲座里,阿城借助图像、符号和造型,一张图一张图进行分析解读,细心地推理证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活化石,贵州与上古文明因此紧密关联。

讲座下半场,阿城先生还与贵州苗族学者杨培德、刘锋、胡廷夺、安红、吴小花进行交谈,讲述苗族鼓的历史、仪式、现存状态、研究动态和相关细节。

叶辛:黔地历史文化值得大书特书

叶辛先生是贵州的常客,也是贵客。1990年离开贵州前往上海的他,时不时回到贵州,推进两地文化的交流。近年来,更是挖掘贵州本土历史,进行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此次书博会,叶先生带来了他的两部书:2015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圆圆魂》以及今年3月出版的《古今海龙屯》。

叶辛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开始富裕起来,旅游意识也随之高涨。要发展旅游就要有旅游文化,各地都在争夺历史文化名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也成为争夺的对象。叶辛在《新民晚报》上也写了十篇文章《陈圆圆归依之谜》,认为陈圆圆的墓在贵州。为此,很多市民、专家学者都找到叶辛,要求他进一步解释。

“我很关心中国人怎么写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故事。市面上关于这两人的书,《圆圆梦》《圆圆恨》《陈圆圆与吴三桂》《吴三桂与陈圆圆》等我都买来看后,我觉得我可以自己写一个新的版本。”叶辛说。2014年4月,新华社报道了国内二十几位权威明清史专家的考证结果,证实陈圆圆、吴三桂的坟茔在贵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这条消息促成他最终完成《圆圆魂》的创作。小说以陈圆圆晚年生活为切入点,着重描述了她归隐贵州乡间后的传奇经历,并将贵州屯堡、思州的风俗文化融入其中。

2015年,遵义海龙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此之前,叶辛几乎年年都会前往遵义,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各方人士都请他写一写发生在海龙屯的“平播之战”。几经查找资料,思考琢磨,叶辛思路成型了:“我要写海龙屯,从今天的海龙屯写到昨天的海龙屯,从昨天的海龙屯再写回今天来。”又因为他还在贵州当知青时,就从老乡的口中听到了海龙屯的故事,《古今海龙屯》一书将知青题材与平播之战巧妙地结合,结合海龙屯的背景、以及明王朝平定古播州的相关历史资料、民间传说、人物故事,用“现代、明代、当代、尾声”四个篇章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重现了海龙屯军事城堡的前世今生。

“不管是陈圆圆还是海龙屯,他们不仅是贵州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贵州故事,中国故事,这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民来理解我们的贵州,理解我们的中国。”叶辛说。

记者:郑文丰 刘辉 汤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