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博物馆的未来:新征程新作为”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恢复与重塑”为主题,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事业该如何发展,未来将面对怎样新的挑战?5月18日,以“博物馆的未来:新征程 新作为”为题,国家文物局负责人与博物馆管理、考古研究、文化教育、建筑设计、互联网科技、大众传媒等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就此进行了研讨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十三五”时期,我国博物馆的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可以说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诞生。增长率是23.4%,年均增长率4.3%,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即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这为世界博物馆发展注入了中国的强劲活力。

5788家的博物馆当中,一二三级博物馆是由764家增长到1224家,增长率60.2%,高品质的博物馆增长速度高于总量。免费开放博物馆由4013家增长至5214家,增长了29.9%。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增长非常快,由“十三五”的1090家增长到1860家,这个增长率为70.6%。博物馆陈列的展览数量,由21154个增长至29596个,增长39.9%。参观总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到12.3亿人次,增长率75%,这个数字是以2019年的峰值为依据,因为去年的数据没有太大参考价值。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的人次,由2.2亿人次增长到2.9亿人次,增长率31.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到博物馆去成为中国社会的新风尚。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博物馆的体系布局在不断优化,非国有博物馆、行业专题博物馆快速增长,类型丰富、主题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初步构建,以省级和重要地市级骨干博物馆为骨干,基层中小博物馆为补充,一个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博物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日益彰显。

二是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不断增强,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博物馆进校园的项目在扎实开展,每年两亿多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各类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也能够平等享受博物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通过流动博物馆等形式,博物馆主动将展览和教育活动送到社区、送到学校、送到部队、送到乡村、送到边疆地区,普惠均等日益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如果国宝会说话》过往海报

三是博物馆传播辐射力在不断地拓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博物馆的推广应用在日益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国家宝藏》《博物馆说》《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些节目都在热播,博物馆日益成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

博物馆行业的恢复与重塑,也呈现一些新趋势、新特点。

首先,服务需求有新变化。疫情催生了博物馆线上需求和服务。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开放,云展览、云直播服务急剧增加,博物馆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加快。博物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具体反映在:一是博物馆提供的场所、场馆、展览、藏品、虚拟展示向公众分享数字化的资源。二是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资讯,组织上线活动,博物馆对社交媒体的利用也在明显增加。三是采取在线直播和观众进行直接沟通,疫情发生后近半数博物馆都开展了直播业务,博物馆与公众对话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其次,管理方式有新调整。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更加智慧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方面,博物馆远程办公、线上培训、网络会议成为常态,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二是对外服务运营方面,预约参观制度得到广泛地应用,智能导览软件、智能防疫宣导机器人等等手段层出不穷,在我们博物馆率先应用。公众参观博物馆更加高效便捷,满意度也在提高。

其三,社会作用发挥有新拓展。博物馆社会功能在进一步彰显,与所服务社区的联系在明显加强,博物馆本地观众比例在快速上升。文化需求本土化现象更加明显,部分博物馆将注意力回转到自己服务的社区、区域或城市,打造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内容和服务,推出更多面向本地居民的社区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化体验。依托博物馆搭建起居民文化交流、情感交流的社交平台。现实的关切和人文的关怀更加明显。博物馆行业更加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征集抗疫物证,对集体记忆进行保存与阐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平等,把目光更多投向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积极推出青少年教育项目,依托适合老龄化社会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首都博物馆馆长韩占明:规划了品鉴智慧北京、解读灿烂中华、世界闻名交流互鉴三大展览体系

首都博物馆馆长韩占明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未来的世界博物馆发展更需要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共同携手并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首都博物馆在2015年至2019年累计接待观众754万人次,累计创造经济贡献23亿元多,创造旅游收入对北京城市GDP的贡献40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300多个,带动就业岗位8000多个。

博物馆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挖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以创新技术迸发全新的文化活力,做到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是未来博物馆文化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必由之路。

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首都博物馆在新时代履行城市博物馆职责,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恪守本职、突破创新的一些实践。

首先,首都博物馆给展览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提出“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中心定位,并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对文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首博始终以总书记委托为根本遵循,为建设人民满意的首都城市博物馆而努力。

首都博物馆作为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

为落实在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承担的使命,首都博物馆结合城市博物馆定位,重新规划了品鉴智慧北京、解读灿烂中华、世界闻名交流互鉴的三大展览体系。用精益求精的主题展览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另外,首都博物馆也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创新,一是数字化转型试点。按照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政策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首博启动了馆藏文物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将以馆藏文物数字化为基础工作推动“服务+管理+运营”的智能升级。以馆藏文物数字化为基础,推动研究成果的数字化转型和文物知识图谱建设,使数字化成果服务于研究并便于传播。

2020年2月至6月,疫情防控闭馆期间,首博融媒体平台在线上同时创造话题,以视频讲座和现场直播方式提供服务,共发布了17个视频,观看量达到54万人次,17场直播观看量达到564万人次。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调整服务功能以后,微信用户数量激增,较2019年底增长45%。

二是研发新的IP,扩大合作推广博物馆的特色形象。博物馆把研究与再创造的成果作为IP形象,通过合作授权向公众普及,有利于在社会推广博物馆新形象,首博与艺术家合作,将代表北京建城之史的文化为表情包,在春节前夕利用微信平台给社会公众萌萌的拜年形象被广为传播。

荷兰人体博物 馆_丹佛艺术博物设计师馆_苏州博物馆的风水知识

荷兰人体博物 馆_苏州博物馆的风水知识_丹佛艺术博物设计师馆

首博的卡通IP形象

三是服务新国门,打造博物馆主题的候机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使北京有了第二个国门苏州博物馆的风水知识,独特的建筑美学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旅客,在出发、到达同城的航站楼设立博物馆,可以使往来的旅客享受到博物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更好的促进国际的交流与交往。博物馆主题的航站楼将博物馆元素布满远机位的候机区,使旅客进入候机区便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氛围。同时将候机与文化休闲相结合,可以开展主题教育。

四是对接京津冀建设辐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新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是首都全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市统筹推进的京津冀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的大运河博物馆,作为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大运河博物馆的地位优势与副中心对接京津冀的定位相结合,以大运河为纽带,将三地联系在一起,将成为目前唯一一个辐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两座建设之间设立水街,使游客走入其中,在闭馆后仍可以享受博物馆的文化空间,以馆区功能规划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新发展理念。

五是国际化布局,担当大国首都文化交往的使命。截至“十三五”末,首博以服务文化外交的格局,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先后与22家国际友馆和艺术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国际合作布局,遍及全球六大洲14个国家。在互办交换展的基础上,与展览同步开展了线上互动活动,让两国人民切身感受彼此文化更好的传播中国声音。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中,也将以云展览拓展海外展示,打破不宜出境展示的限制,拓展馆际交流模式。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博物馆未来——无边界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世界博物馆报告,2020年期间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观众同比下降70%,大约15%的博物馆将永久性关闭。当然对中国的影响相对小一点,我们的平均闭馆大约30天。闭馆对博物馆自身的业务工作和我们长期的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寻求新方法开创新局面,无边界博物馆应运而生。

无边界就是说打破原来博物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资源进行重构和组合,是促进我们思维的跨越和创新,使博物馆能适应当今社会、自然和生活的需求。服务无边界、舞台无边界、概念无边界。

服务无边界,博物馆最早诞生的时候是贵族们炫耀自己战利品的地方,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十八世纪初期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开放,就是人类共享的。当然博物馆现在越来越强调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和职能,重视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得到大家共识。我们将把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资源与不同空间维度的载体,以及技术相结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我们的传播方式在不停改变。

博物馆最容易走进学校、社区。广东省博物馆打造了“流动博物馆”,以省博物馆和地级市博物馆为中心,以各个区县的博物馆设计基点来打造一个博物馆的网络,集中全省的优质资源,铺设到基层、乡村等地方。另外一个例子内蒙古博物院,流动的博物馆,也是利用新技术在车上做了数字博物馆,好处是可以开着车到各个地方做线性巡展,从地域特色来讲内蒙古非常适合,可以覆盖到边疆的地方以及牧民的地方。除了这样的服务外还拓展了藏品服务空间,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对网站上的藏品进行了公示,最多的比如克利夫兰美术馆也开通了高清图的下载。卢浮宫所有藏品都在网上公布了高清图,支持高级搜索,开发了中文网站,点击量从一千万增加到两千一百万。

中国的博物馆也开始在这边对藏品开放,故宫博物院把一二三级的文物以及一般文物和陶瓷的总目公布在网站上,建立了数字文物库以及数字多宝阁。这是一个总目的公布。我们正在考虑,只要克服法律障碍,全部高清图也考虑公布在网上,可以自由下载。一个博物馆假如说就是靠卖高清生存的话,这个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不行。当然博物馆里也正在做各种各样的虚拟展览、线上展览,疫情影响下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推出了虚拟展览。国家文物局分六批推出了400多个展览,在2020年春季期间点击量超过50亿。相信未来几年,大家可能会逐渐在网上浏览博物馆,真正走进实体博物馆将成为传统意义的博物馆,也许实体博物馆的边界未来几年逐渐消失。

当我们的服务对象和舞台无限拓展的时候,我们的概念可以在更宽泛语境中加以应用。从博物馆建设理念来考量一个社区、一个村落、一个城市更大空间的整体规划。山东省曾经推出了山东记忆工程,也就是以前讲的生态博物馆更宽泛的一种类型,与传统的乡村文化、自然、社会、人文、生态等相结合,打造乡村博物馆,其实这是扎根于基层的做法。苏州也推出了一些社区博物馆,到镇上的一个村里推出社区博物馆,打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展馆和藏品的模式。我们把社区不同的地域空间进行规划和利用,这样博物馆也能够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较于农村来说,博物馆更集中在城市,全国各地正在建博物馆城建设,比如成都、上海、南京、洛阳都在进行博物馆城建设。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现在不仅讲一个城有多少个博物馆,也是讲这个城里的博物馆怎样高质量发展,怎样提升和改造博物馆,提高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不可能国家一直在无休止的造很多国有博物馆,财力有限。但是现有博物馆的提升是必然的,以提升现有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鼓励行业博物馆为特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

苏州博物馆的风水知识_荷兰人体博物 馆_丹佛艺术博物设计师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效果图

我们正在想一个概念,既然这样比如在苏州不可能再造一个很大的国有博物馆,那能不能把古城变成一个大的博物馆,2500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厚重的灵魂,很多街巷里你去走一走也许就会碰到一个很有名的人,就是这样走也不一定了解,所以我们和喜马拉雅合作打造“可以听见的古建筑”,你经过的时候会告诉你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名人,他曾经怎样。或者在某个角落打造小而精巧的博物馆,成为博物馆驿站,分布在博物馆古城里,当有一个群体的时候,那就是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要保护古城更要保护比如一个片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许你到了那个片区,到了那个街巷,这里还保持着苏州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把古城灵魂保护下来,这也是无边界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有形的边界也好、无形边界也好、物理边界也好,无边界博物馆强调的是思维的无边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永不落幕的网上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

我们人类追求的东西最终极的大概就是美好生活,博物馆就是要为大家创造一种美好健康的生活。

我首先讲一个机遇、一个挑战。这个机遇不必太多讲。挑战是,现在互联网科技出现之后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5G博物馆、视频语音、3D技术广泛的应用,出现了永不落幕的网上博物馆。这当然是个大好事,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变化。又为什么说它是挑战呢?我冒犯的说一下,新技术的利用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传统对博物馆的看法,像华为“河图”这类的东西对博物馆事业应该能带来巨大变化,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作为考古人的我在研究的时候,发现用这种数字化工具来看,甚至在家里去比到现场还好,像华为河图做的那样可以上看、下看,转着看,干嘛去博物馆呢。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挑战。今天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将来博物馆向哪些方向发展?这些新技术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不然就是沉重的打击。

我举一个例子,我以前虚拟策划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苏轼有两赋一词,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再加上《赤壁怀古》。两赋一词出来以后,很多人根据它画画、写书法、做器物,我说能不能把这些东西调集在一起搞一个展览,看一个文本是怎么演变的。比如北宋人怎么画,南宋人怎么画,金代人怎么画、明朝人怎么画,南方人怎么画,北方人怎么画,一直到最后这个文本演变成什么样了。本来两赋一词是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含义的好文章,但是最后怎么变成苏东坡《夜游赤壁》这个主题了,这很有意思。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图》这是很有名的,大概也是赤壁赋出现以后最早的一幅作品。比如还有马和之的《后赤壁图》,还有武元直的《赤壁图》,还有仇英的《赤壁图》,他有三幅,一个在上海博物馆、一个在辽宁博物馆,还有一个私人收藏。

明仇英赤壁图,绢本 设色 手卷 纵26.5厘米 横90.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我为什么举这些例子,关于赤壁赋人们画很多画,要搞一个展览太难了,比如我策划的思想都有了,甚至连大纲都有了,哪个博物馆敢接这个展览?收藏在那么多地方,大都会、台北、北京,要把这些展品弄到一起,我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光保险费花多少,还要联系多少家博物馆,甚至还有一些私人收藏。还有一些器物藏,比如原图上怎么表现,还有圆筒型怎么表现,甚至材质,还有核雕很有意思的。把这些东西都集中到一起做这么一个展览多好,非常好玩,既好玩又有意义。但是,我觉得是实现不了的,现在不一样了苏州博物馆的风水知识,现在只要有了这种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在网上做一个实现我原来做的那个展览。我们必须得面对这个现实,这样的话,博物馆从业人员重要的就是策展,要有策展人,想出一个什么好的办法,能讲出一个什么好的故事,是先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于是我想到一个,以后博物馆不能够是一个单独的机构,必须得要和其他的领域结合,必须得打破这种产业分类。

所以我要说的是,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其实还可以创造需求。怎么做?大概就是要打破行业分类、实现文体旅商的一种融合,给大家策划出一些能够给人带来美好、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