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道家

于修涛: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影响[中图分类号]

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是节制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活准则,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诸如儒家思想的礼与仁、中庸、天人合一、义利观与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在体育思想、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影响[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于修涛(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2011年10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6No.10Oct.2011(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早在2000多年以前,孔子就创立了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就逐步确立了其在思想界的正统地位。其后,儒家思想历经各代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无论朝代更替,都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又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相对起源于古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氛围下的现代体育来说的,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区内共同创造、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里主要从儒家思想中的礼与仁思想、“中庸”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礼与仁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绝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君子之争的游戏封建专制社会的统治者们需要用礼教来固化人们的思想,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不以力自矜,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竞争是与社会的主流思想相背离的,是被当作小人之所为的。这种‘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心态,使得原本具有激烈竞争意味的竞技体育在中国总是步履蹒跚。“中国西周时代的礼射活动,是堪与同时代奥林匹克运动媲美的一种祭奠竞技活动,它的组织严密、程序严格、开展广泛等特点都不亚于古代奥运会”。但这样一项具备了现代竞技运动雏形的活动,由于过分的拘泥于“礼”,在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几乎将该项活动的竞技性一步步地丧失殆尽。礼射被当成了实践仁与礼的手段和途径,仅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中国道家思想对体育的影响,礼射中的竞技性是不被宣扬和推崇的,礼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竞争套上了一具无形的枷锁,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也就难以发展了。(二)重文轻武,使体育活动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义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人地位高,加上科举选仕,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

于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日盛,至隋唐推行武举制后,习武者的地位才有所改善。宋儒“主静倡敬”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人们的体育思想,束缚了体育的发展儒家主要是提倡读书,对体育活动比较轻视,在知识分子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体育活动的不重视。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体育活动上下工夫学习,比如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或者像华佗创编“五禽”戏那样进行使活动产生质变的工作。有人甚至对自身精通的活动也不提倡。葛洪曾经从军,“学七天技术,可以入白刃,取大赣”,然而,在他的《抱朴子》中,对这些活动的具体情况却不置一词。(三)女子体育的发展受束缚儒家思想对妇女是比较轻视的,“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仪》中“妇人有三仪”的“三从”、“四德”的枷锁,妇女心理和生理上的严重束缚,死死地捆绑了妇女们的言行手脚,妇女与男子一样平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被剥夺,妇女参加体育活动愈来愈少,稍有越轨,便会遭到指责。据《中华民国风俗志》记载,甘肃某地,“女子出外,必蒙布于面中国道家思想对体育的影响,盖犹不失我国之古礼,布之薄可以见人,然人不之见矣”。由于“朱文公守漳时,立法令之缠足极小,便不良于行”,所以女子皆小足,必依杖而行。

在这种情况下,妇女的体育很不发达。南宋朱熹认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可以为异”。综观整个体育发展史,妇女体育在很长时期都不如男子,有些项目除艺人外,一般妇女都无从过问。妇女体育大多是在节日才能进行的这种情况下,造成了男女体育的发展不平衡与妇女体育水平的低下,从而影响了整个传统体育的发展。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使体育活动成为君子之争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性运动的充分发展。于是在“中庸平和”、“温文尔雅”的儒家文化背景下,才出现了“胜亦可喜,败则无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无绝对胜者”的东方“游戏”诠释,鲜明地透射出重人格力量的倾向。原始—177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与务实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呈现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运动方式。中国古代体育尤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注重表演技艺,用于游戏享乐,以达到感官上的愉悦。(二)使军训项目在娱乐活动中发展儒家提倡中庸思想,讲究忠恕之道,孔子就认为,凡事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要不偏不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但有一些剧烈冲撞、竞争性很强的军训项目往往背离这个原则。

这些军训项目在社会上的开展产生一些新的项目、内容、活动方式等却向娱乐方向发展。例如,蹴鞠和击鞠,从体育思想说,蹴鞠本来是为练军而用,又是娱乐活动。然而,它们活动方式的变化、艺术性的发展,从两个门变为一个门,从直接对抗到间接对抗,都表现人们将紧张激烈的活动变得轻松愉快的心理。军训项目向娱乐方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娱乐活动,而且对军训活动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活动方式,对军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中国传统体育表现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表现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传统体育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即神(精神)与形(躯体)视作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保健性、康复性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随处可见生命观的影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二)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调节身心、锻炼意志,强调澄心如镜、形随神游。

如在我国太极拳讲究外形动而内心静,气功则要求外表静而内气运行,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动静无间,而静非无而常应,动非有而常寄,动中有静,静中有四、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抑制了人们对个人需要的追求欲 儒家思想是重义而轻利的,主张行义远利、义重于利、义 高于利,认为见利忘义是小人之举。《论语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把义作为一切利的前提,追求利必须是在义的许可下,义是利的原则,这种“贵义贱利”的思想 对正确处理人际间的利益关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 (二)义利观反映在竞技体育当中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们在竞技体育通过竞争追逐功利的过程中,只受规则 的制约,而不受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 内,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都是可行的。因此,儒家思想中所宣 扬的“义”就被抛弃了,“义”的原则也就失效了,这是儒家思想 所排斥的。所以带有竞技“不义之举”性的体育活动也就很难 被处于以儒家思想为尊的封建家长制社会中的上层统治者们 接受,竞技体育活动也就难以找到生存的空间。当然这种“不 义之举”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适用,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人 们还是要以“贵义贱利”的原则要求自己的。

五、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体 育的影响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依附和服从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在中 国古代文化中占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宣扬“君权神授”、“纲常 伦理”的思想,形成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这种专制政体不 仅扼制了文化的自由发展,而且其宣扬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使 得社会中缺少平等的环境和平等的意识,如在古代中国,不同 的民族、阶级、性别,其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平民百姓是不允 许同达官贵族进行公平竞争的,公平竞争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因此使竞技体育的竞技性受到了扼制。 (二)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观念,最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 。儒学认为,人在德行修养方面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 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国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体育纳 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 工具和手段。中国传统体育的规则不是针对活动本身而制定 的公平原则,而更多的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对参赛者提出的道 德要求。主张竞赛中胜负无关紧要,而要始终保持“谦谦君 子”之风。

这样的价值取向,导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意 识日趋淡化。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对中国传统 体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礼与仁思想、“中庸”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等方面。虽然中国古代体育整体发展的缓慢又 与儒家思想的某些消极影响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毋庸置疑的 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 用,成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源流及其思想内核。 参考文献: 周爱光.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熊志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比较[J].鄂州大学学报,2004(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王卫荣.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J].湖北体育科技,2007(2). 王铁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悖谬[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陶一中.太极拳中的辩证法[J].武当,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