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中外文艺ARTSARTS文化传媒圣诞老人文化

中外文艺 & ARTS文化传媒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 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 亦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 人们普遍认为, 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 和蔼可亲的老人。 他头戴红色尖帽, 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 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 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驯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 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各户,从烟囱下来, 经过壁炉到房间内, 把糖果、 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 圣诞老人的形象深受孩子们和年轻人的喜爱。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不乏和蔼可亲的人物形象, 却没有一个像圣诞老人如此流行。 尽管圣诞老人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但是人们认同并以实际的方式接纳他。 在西方社会中,虽然圣诞老人很可能由自己的亲人所扮演, 但不少孩子甚至青年人都希望自 己能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可见, 人们认同了这种节日文化符号。 中国人对圣诞老人的接受是无形中接受异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的一种重要表征。( 三) 平安夜一、 传统节日介绍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体系和自然经济中,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文化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 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 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 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当然, 西方社会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它们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西方的传统节日 主要有圣诞节、 复活节、 感恩节、 愚人节、 母亲节、 父亲节、 情人节、 万圣节等等。 笔者主要以圣诞节、 情人节为例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二、 文化渗透的表现圣 诞 节 源于 基 督 教徒纪 念 耶 稣基督 ( Jesus ) 的诞生, 公认的日期是每年的12月25日。 圣诞节从最初的宗教性节日, 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性节日。( 一) 圣诞树基督教徒们组织歌咏队在圣诞前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 到各教徒家去唱圣诞颂歌, 传报佳音。 据说, 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夜, 从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 颂歌很多, 比如《平安夜》 《铃儿响叮当》 《小伯利恒》 《东方三贤士》等, 内容当然大都与耶稣的诞生有关。 按照习俗, 庆祝圣诞节时, 人们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

贺卡可以去商店买, 也可以自制, 重要的是写上祝词与自己的姓名。 赠贺卡一般要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以及与自己的亲密程度而定。 同事、 同学、 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均可互赠贺卡和礼品。 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 这些习俗在当下中国的年轻人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另外, 中国人按照“平安夜” 这一叫法创造了一个小活动, 即在平安夜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一个苹果, 通过“苹” 和“平” 音节相同, 以取“平安如意” 之意。关于情人节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相传公元3世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点缀物。 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青树(如杉、 柏等) , 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 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 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 蜡烛、玩具、 礼物等装饰品。 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 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树上的彩灯或蜡烛则象征着耶稣是世界的光明。 在圣诞之前的几天, 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尤其是大城市, 也可以看到装扮各异的圣诞树。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圣诞树的象征意义, 只是为了赶时髦、 凑热闹。 但就在这种“凑热闹” 的过程中, 人们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西方的这种节日文化。

( 二) 圣诞老人民能够自 如地运用网络, 参与民主才会成为可能。“在线参与” 将成为信息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这种方式只有当民众有意识地运用时才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的力量。 培养新时代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公民, 普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他们对获取政府信息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是更好地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的重要方面。第二, 发展壮大公民社会民主是世界性的话题。 公民具有了 电子民主的基本技能只是实现电子民主的条件之一, 之二是培养公民的“主人” 意识。 这个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 是全体地球人的。 在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和交往行动理论中, 都在强调“理性的、 主动的人” 的重要性。 一个强大的、 活跃的、 参与式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所需要的。 因此, 必须重视公民责任意识、 宽容精神、 竞争意识、 自律意识等的培养, 使公民确立自身作为思想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实现从臣民到公民意识的转变, 塑造电子民主需要的积极公民。 在新的政治结构中, 人们将“从依靠代表转为依靠人们自[9]己”。 “从长期的眼光看, 政治参与在人类政治历史上的不断扩大和加深是不可抗拒的, 而且这种趋势也将[10]是全球性的。

”公民社会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 所以, 电子民主的实现需要大力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 扶持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社会团体并扩大其影响。一旦我们在技术方面和人方面都做到位, 那么网络新媒体的功能将可以发挥到充分的水平, 电子民主的基础也就得到了 实现。 以上这两点既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的路径, 也是发展电子民主的路径, 人和基础设施都是必须的, 再加上懂得了网络新媒体功能的特点, 便可以更合理地进行民主进步。三、 结语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展示了 新媒体强大的社会功能, 而这种功能让我们看到更优质的民主实现的可能。 虽然电子民主前进的路途上障碍还非常多, 但是这个方向已足以让我们振奋, 使我们可以一步步朝着期待的目标改进我们自身和外部的条件。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网络新媒体的功能, 以及提出“电子民主在这种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发展” 的设想, 至于具体的电子民主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察分析。注释:[1] 金枝编著: 《虚拟生存》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246页。[2] 转引 自 刘 文富《 网 络政治——网 络社会与 国家治理》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290页。

[3] [美]米尔 格兰姆: 《 六度分隔理论》 , 《 今日 心理学》1967年第5期。[4] [美]戴维· 塔尔博特: 《奥巴马如何竞选总统》 , 《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 2008年第9期。[5][6] 栾轶玫: 《WEB2.0时代政治营销新模式——2008美国总统竞选媒介使用的个案研究》 , 《科技传播》 2009年第4期。[7] 刘 文富: 《 网 络政治——网 络社会与 国 家治理》 ,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301页。[8] 潘小娟、 张辰龙主编: 《 当 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 ,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69页。[9] [美]阿尔 温· 托夫勒: 《 第 三次浪潮》 , 朱志焱、 潘琪译,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530页。[10] 王浦劬主编: 《政治学基础》 , 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5年版, 第232页。(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西方传统节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邓小龙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文化也相互交融, 一些弱势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 并且它们在侵蚀时, 不是以一种强硬的而是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渗透。

就拿节日 来说,传统节日 是在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 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传统节日 。 然而, 今天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不喜欢我们自 己的节日 。 从多方面考虑, 我们可以探寻西方节日 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关键字: 传统节日 ; 文化渗透; 西方文化( 上接65页)梦长久压抑致使自己心力交瘁、 性格扭曲, 并促使她跟海藻说那些极端的话,而这正是致使海藻的人生价值观彻底颠覆的导火线。 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如陈寺福媚上欺下自作聪明的性格“促成了宋思明和郭海藻的越轨之情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 也是他造成宋思明[3]破产”。电视剧《蜗居》 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这些讨论有好的也有坏的, 但不可否认一点, 那就是《蜗居》 及其反映的现实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 “观赏的自由使得电视剧极力凸显[4]”, 蜗居在这故事发展的曲折性优点, 当然,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发现它的优缺点,而是如何扬长避短, 去掉糟粕, 留下精华, 立足当前, 放眼未来。方面既有缺点又有事业大计的彻底另外, 关于《蜗居》 收看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6. 4%的人表示该剧反映二奶生活有美化二奶形象的嫌疑, 位居缺点第一位; 18. 6%的人则认为台词过于偏激。

不论男女,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自强、 自立、 自信, 虽然我们不排斥将敏感话题如婚外情搬上荧屏成为主角, 但《蜗居》 对于海藻和宋思明这对男女之间的异常感情的表达有时却过于热情, 他们的台词有的也过于辛辣大胆, 以致许多观众在收看过后大声呼吁电视剧分级制度的到来。注释:[1][2][3] 《蜗居》 , 百度百科( ) 。[4] 黎风主编: 《 广 播影视与 文化传播》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28页。(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