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道家

(李向东)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创立,经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发扬光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流派。“道家 ”的名称是后起的,当时并没有。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 “道家 ”的概念名称,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汉书艺文志 ·諸子略序》:中沿用了这一用法,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并在其文中总结了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特征。要建立道家文化体系,首先要明确道家的逻辑起点——“道”。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道可道,非常道 ”,万事万物生于道归于道,因此人对万物的认识得知于道对素朴的理解,比如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故恒互欲以观其妙。 ”道的中心是自然,黄老之学被用在政治上讲求“休养生息 ”就与 “顺其自然 ”的观点有很密切的关系。道家崇尚自然、含蓄、冲淡、素朴,老子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庄子说“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 ”。这一点成为道家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上受到这种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数不胜数。

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物我交融。在 “物”(自然客体)和 “我”(主体个体)之间寻求一种统一,取消二者的区别和界线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相融的境界。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原始社会的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是自然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个时候的人类没有驾驭自然物为己所用的想法。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似,讲求 “自然 ”,顺化自然,物我融合。1 / 3第二、以经验为中介的并接互应,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因经验获得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八卦图给原本简单的卦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联系这些事物于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阐发关于自然的、人生的哲学观点。第三、双向的互逆推演,“道家无为中国道家与道教有什么联系,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互相对立的两个面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具有辩证法意义的哲学理论,贯穿了道家思想学说的始终。第四、守中至和的流变性。道家讲求一种静态的统一,形体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正所谓 “喜怒哀乐,皆为情中国道家与道教有什么联系,未发则为性,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中之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和的理念与自然的理念对道家出世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一点是与儒家所不一致的,儒家讲求入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这两种观点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最令人欣赏的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的人,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人。第五、对人性自由的肯定,超脱社会不合理的现状,使心灵获得自由。老子为自己的理论设计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老子并无意于创教,将老子封为道教教主是后来的事情。东汉中叶道教正式形成,有了自己的宗教仪式、教义、信徒、组织和传授系统。东汉末年出现《太平经》,由下层信徒集体创作而成。他们发现老庄观点与自己的教义似,就把它拉为己用。道教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所以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习俗,是中国古代鬼神观念的继承发展。道教不追求来生来世,只求长生不死。2 / 3第二、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而产生的,它的追求有双重性。道教希望在现实世界里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这个所谓的理想王国是一个公正、安乐、无灾害的太平社会。道教的仙境不是一个彼岸世界,而就是一个此岸的存在,它不是渺茫的天国,不是来生,神中有人,人中有神。

第三、乐生重生贵术。死亡是痛苦的,道家要求长生不死,并且探索各种长生不死之术。如胎息之法、吐纳法、导引之法等等,道教还讲求“存思默想”,“道寓于术 ”,道家尊 “精气神 ”为“上药三品 ”,以 “精气神 ”修炼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这一点与儒家的思想有相近之处,儒家也是重生观念的代表。第四、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命运或者像上天祈求自己的命运如何。第五、道教认为万物有灵,神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一切部分或者因素上面。比如我们的鼻子眼睛耳朵都有神灵存在,而且道教将这里的每一个神灵都叙述得很清楚,这是为了确定它们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存在的。道家文化虽然不像儒家那样对后代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对后代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魏晋的玄谈之风,比如文学风格主张中的 “自然 ”等理论就是借鉴了道家的文化主张。道家文化已经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时时刻刻影响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成为我们精神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