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医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脸三层面

医药文化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各种价值观交融与碰撞的今天,中医药事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

一、何谓中医药文化

“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综合各家对“文化”的释义,可以发现,时代、民族、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人们很难达成一个对文化概念的共识,不同的群体各有其信奉的不同文化,但其基本内核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外显的是其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创造物。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同样也是莫衷一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因此,概而言之,可以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

二、中医药文化的三个层面

按照学术界一般观点,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笔者将它概括为心、手、脸三层面。“心”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

“心”——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1.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人们对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看法不同,决定了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不同。

中医学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是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变易的系统有机论思想的源头。

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并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其他如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和五行之气说明人体、疾病与自然气候的联系,以“六气(指人体精、气、津、液、血、脉)源于一气”说明人体各种生命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病皆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等。

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2.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思维方式。

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如《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专意状态下当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

象数思维是通过意象性的概念、符号、数量等象数模型,通过象征、类比、类推的方式来把握认识对象,阐释有关天地人三才,宇宙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运动变化度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中医“气”“阴阳”“五行”“藏象”“证”“本草”等概念的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

3.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

4.仁心仁术的道德观念:“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明·王绍隆《医灯续焰》)。

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

手——行为规范

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

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文化摘抄,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环境形象

“脸”的建设是我们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心、手、脸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虚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三、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核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我们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1.“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 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医乃仁术”是医学伦理道德的总原则。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之“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医术之仁,二是医心之仁。

2.“和”,它涵盖了核心价值的各个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在执业方法上是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是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伦理观。

为医者要在以下四方面达到“和”的要求:

(1)在执业方面,医者要从内而外觉察自己是否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诊断治疗上是否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病症兼顾的中医学基本思维方式与诊疗方法。

(2)在医患关系上,医者要以和谐为目的,承担起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命。对待患者要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诚信笃实、普同一等。

(3)在同道关系上,要体现礼让谦和的内在修养,一体同道、互资相长,打破门户之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礼让、顾全大局。

在医生身心修养上,要澄神守中,涵养品性。即实现医者身心的和谐。

3.“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髓 不仅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具有高超的直觉心悟的能力和取象类比的能力。由于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思维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取象运数和直觉体悟思维方式,所以就对行医者提出了“精”的更高要求。

“精”提示医生,只有专心医道,寻思妙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持之以恒,方能临证不惑,救死扶伤。切不可浮躁偏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4.“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诚”要求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诚”是一种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和规范。“诚”是一种主观的信念和道德修养的境界,以说真话,对别人、对自己都不掩盖事实真相作为自己的守则。古代并不是谁都可以学医,“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

“诚”的品格要求医生钻研求真务实、做事实事求是,待患真诚,严守医密,一药一术,皆至诚恳,遵法炮制,不省人工,剔除伪劣中医药文化摘抄,选药上乘。严禁抄袭剽窃,篡改伪造。不以虚言诳人,不以危言相恐,不以神方秘术炫世惑众,不曲顺人情以保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