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医“帝王功”吴武征获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久视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疾病的认识,形成的一套医学体系,传承至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2022年5月25日,中经联播专访世界自然医学疗法特技人才,道医养生专家,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保健顾问,世界华人艺术研究院副主席/保健顾问,神奇按摩鞋垫发明人,五行平衡经络仪发明人,“提阳功”第一传人,劳动部门足部按摩考评员,中华道医“帝王功”第65代传人,福布斯世界记录获得者吴武征先生。
吴武征获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
“帝王功”是皇帝所留传下来最好的一个养生方法。主要是将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力彻底激发出来,使衰弱的机能再度“起死回生”,有效防止生理的老化现象,使人延年益寿。吴武征的人生目标是把“帝王功”发扬光大。目前,吴武征已名扬中外,收弟子万余人。
同时,吴武征也是张云麟大弟子,“提阳功”第一传人。“提阳功”又名“玉蟾功”,是张云麟先生在研究癞玉蟾功蛤蟆吸气胀腹,增加腹压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养生功法。
中华道医“帝王功”
吴武征自幼跟随其伯父(中国著名中医学专家吴炳生)习医,经过多年的学习,吴武征在自然医学领域有一定造诣。他不仅精通道教医学体系、还精通自然医学疗法,多次受邀参加社会义诊,受邀担任国家多个重要部门领导的保健师及企业总裁的私人保健医生。
吴武征给患者看病通过诊疗足部就能了解病人的身体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提出治疗方案。他的高深医术让患者得以痊愈,深受患者尊敬和爱戴。吴武征一路走来,坚持研习,追求卓越,同时在“足诊”和“养生”领域卓有成绩。
吴武征先生在进行足部诊疗
汉朝葛仙翁说:“古时修道者,无不研习医道”,故有“十道九医”之说,修道之人都通晓医理,道家仙道贵生的思想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故曰“自古医道通仙道”,因此要求为医者“审查病机,勿失气宜”,并把修炼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以防病养生为特色的道教医学体系,称之为道医。
道医形成源于上古时期,经过历史长足发展,延续至今。是道教为追求长生久世,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吴武征先生在研习
“医道同源,十道九医,道家道教的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访谈开始前,吴武征向中经联播介绍道。在提及道医养生为何在今天重新掀起热潮时,吴武征讲道,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养生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道医养生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而不被种种的现代意识形态所淹没,除去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外,主要依靠了其养生健身这一古老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功能。据悉,吴武征每天早晨及空闲时刻都会对“帝王功”、“提阳功”等道医养生技法进行研习,他向记者透露,这也是他保持饱满精神,养成强健体魄的秘密之一。
古代道家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其非常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循经络原理。道家养生以道医理论为指导,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坚持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吴武征向中经联播解释道家养生的原理时说。同时,他强调,研习道医养生,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从事业、生活上去一点一滴的磨练自己所学,这不仅是对自己素质的提高,也是对道医学的实践。接着,他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对道医的认识,他认为道医是以老子之道为核心,以《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为基础,精气神保养为手段,道医和中医之间的交叉关系,相互关联而又有所不同。最后还从道医所讲的形气神三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解读。
据了解,吴武征为让更多的人体会道医养生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带动更多人研习道医养生,传承道家养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注重传统师承文化中国道家内丹,广授弟子。对此,他表示,道家的思想体系在我们大发展的今天有很重要的作用,传授道医养生不仅能把道家思想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还能培养出有道医学术修养,道家思想道德修养的人才,同时广授弟子不仅是为了让学员修道,修医,更要修德,成为有德之人,把中华传统道德提升到新的层面。有了道的基础,德才会升华,在事业、家庭不同方面,结合处理当中才能游刃有余。
访谈结束之际,吴武征总结道,要学习道医,要先了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和道医是密不可分的,道医研修是传承道家思想和中医学很好的实践,并希望更多人能投入到当中,弘扬中华医学文化。吴武征还希望多报道些道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道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交往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报道。让中国的道教文化在全世间开好花、结好果。中国的中医、道医能和人类大健康相结合,养生重于医治,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好心、养好身中国道家内丹,造福于全人类。通过道教文化传播,实现“道化天下、世界玄同”之目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文明圈和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张佳琪 廖泓鑫 何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