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占卜

:《周易》真的是“周”易么?

一部名为《翦商》的书认为,《周易》是周文王在殷都所见所闻所知所想和灭商的心路历程,隐晦记载了伯邑考被献祭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说法——但我认为,未必是正确的看法。

问题的核心在于,《周易》真的是“周”易么?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认为商代只有八卦,周文王囚禁羑里时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周易占卜事与卦辞,司马迁父子两代都是太史令,他们的祖先在秦代也是史官,而太史令在秦汉乃至更早的商周两代其实并非掌管历史,而是掌管卜筮的,甲骨、易和八卦、六十四卦恰是卜的主要内容,因此司马氏的说法,可以被认作秦汉时的官方权威说法,至少从周代开始,一代代太史令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但这是不是事实呢?

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甲骨文的卜辞,尽管郭眉山等人往往带着功利解读,不免有许多生硬甚至牵强之处,但有一点确凿无疑,即今天所能看到的《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商代就已经有了。

其实司马迁也对这个说法心里没底,所以在《周本纪》里说周文王在囚居羑里时“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盖”的意思是“大概、或许”,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确凿正剧。

但他没有不代表我们也不可以有:随着多期商代甲骨文的发掘整理,目前学者已经从确凿商代纣王以前的甲骨文中,发现了三个单卦和六个重卦的字样和解释,尽管八卦还缺五个,六十四卦更缺了五十八个,但既然在文王囚居之前就有了重卦甚至重卦的解读,那么《易》在成为《周易》之前就已经不止是八卦,而是已经有六十四卦的基本内容,当可毋庸置疑。

从甲骨文中残存卦辞看,和《周易》的同一卦辞几乎一字不差,当然周易占卜事与卦辞,甲骨文卦辞是残本,已散失的部分是可能与《周易》不同的,但据此足以表明《易》的主要内容其实是商代的文化,而非周文王的“发明创造”。商代帝王从上古时代起,就有包含天干地支的王号,如王亥、王太乙(汤王)、王武丁、王上甲微、王盘庚、王子辛受(纣王)等,而周朝改用谥号,这似乎也表明,《易》在商代受到远比在周代更多的重视。

“殷俗好鬼”,殷商是半神权半世俗的体制,国家大事都要“听卜”,而“卜”的主体就是《易》之卦辞。周代因为颠覆商代的“天命”,加上是更务实的农耕文化,因此从一开始就“敬鬼神而远之”,对卦辞和神学不甚感兴趣,西周时掌管卜卦的太史寮尚能和掌管政事的卿事寮分庭抗礼,但太史寮首领召公地位低于卿事寮首领周公,和商代卜卦高于一切已经颠倒,到了东周,太史寮完全就变成了一个宫廷附属机构,毫无权威可言。1977年起周原考古发现大批西周甲骨文,其中可辨析全部单卦和大部分重卦字样,但到了西周后期,筮的地位已大幅上升,而卜卦越来越不受重视,最后居然濒临失传。这似乎也表明,卜卦在周人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如商代那样的推崇——如果我们承认易和六十四卦是为卜服务的,且是周文王这个周朝重要祖先的“发明专利”,那么以周对“祖宗家法”的重视,他们会这样对待“易”么?

很显然,《易》及其主要内容只能是从更重视卜卦、干支、鬼神和卦辞的殷商那里“剥”来的,文王囚居羑里如果的确和六十四卦有关,很可能就是从殷商太史处学到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至于明明是“殷易”何以变成了“周易”,那倒不难理解——成王败寇,如今已经是周天子了,“周邦虽旧,其命维新”,再说是“盗版”多不好意思,直接大笔一挥算在自家祖宗名下就好了:在若干年后,这种做法被一个推崇周礼的殷商后裔孔子徒子徒孙们称作“春秋笔法”。

周易占卜事与卦辞_周易占卜事卦辞卦_卦辞占卜周易天地

周易占卜事卦辞卦_周易占卜事与卦辞_卦辞占卜周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