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易经是经学和纬学的统一体
目前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易经,大学理的教授、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大部分人从学理上来研究,而社会上的研究者大多从数象上来研究易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诸家分歧,众说不一。我认为:
(1)《周易》是明道之书,佛学也讲道,道学也讲道,儒学也讲道。天下只有一个道,各教都从不同的侧面来阐明人道。地道、人道统于天道。天有道,地有道,天地万物都有道。道本然是生生不易的一种状态和能量。能生天,生地,生万物。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道一以贯之。
(2)易经是经学和纬学的统一体。经学是研究理的,纬学是研究数的。理中有数,数中有理,中和贯穿其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事物发展状态的本质。64卦,384爻,中和之理一以贯之
(3)易经不是哲学,它是超越哲学的,易可学、可修,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离不开易。用研究哲学的方法进不了易学的殿堂。
(4)读易见天心,儒学中的“中”、“诚”,佛学中的“禅”、道学中的“道”,都是道的不同概念的表述,就状态和能量都是阐释“道”的。来明理学中的“心”、“理”,王阳明先生的“良知良能”也都是阐释“道”的。虽然这些都在讲道,这是以有言显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空空洞洞、渺渺冥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圆朵朵,光灿灿。这些只是一种比量并不全等,所以老子说:“强名曰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即道、心即理。心即禅。
(5)儒、释、道二教圣人人多是讲人道的。人道即成,天道可达,地道可通。所以世间讲人道,讲人的修炼是对的,是符合天道运行规律的。人道:儒学中讲明德,讲在至于之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学讲抱元守一。这些都是讲的天禀之性。在天为理,在人为性。“命”、“性”、“心”、“天”等都是说的同一种状态和能量。“命”就降衷而言,“性”是禀受而言,“心”是应酬万事而言,”情”是感于万事而发于喜怒哀乐而言,“天”是覆于万物而言,“帝”是主宰万物而言,“中”是孕育万物而言,“道”是万物共有制而言。其言有异,本质无二。
(6)理数关系。经学是讲理的,纬学是讲数的。数理合成太极,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目前学界搞理的看不起搞数的,搞数的、会算卦的看不起搞理的。这是我国易道研究的一大弊端。理不明则卦不准。数不清而易难演。所以要强调数理的统一性。
(7)易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易是道的演化,一本万殊,万殊一本。易中太极是阴阳体,是有矛盾的。天地万物的象即是太极。无极状态是没有矛盾的。所以易学不能用矛盾的法则来套用。
(8)河图洛数,河图为体,洛数为用。先大卦为其体,后大卦为其用。还有一个历代易学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的“中天卦”。中天卦,坎、离位置不变。其余六卦随天道而变。先天、后天、中大因万事而变,不离其一,是同态异象。这三种卦态的统一研究,能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学的基础。
(9)易学三教圣人之理,莫离道德。《道德经》是讲道德的,《易经》也是讲道德的。64卦,乾坤二卦是父母卦,是本体卦,也是道德卦。干卦讲道,坤卦讲德。“自强不息”就是效法天道的,厚德载物是讲德的。《金刚经》、《心经》也是讲道德的。“七星”天数开其端,佛讲金刚界,尚金。道讲长生,尚木。儒讲中庸,尚中。莫离“七星”天数。
(10)圣人造字在于天地之间,文字是应万事而化的。易学研究不能搞概念推理,文字游戏,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须颁在统一状态下讨论问题。不知“一”能知“二”、“三”吗?研究易经,研究圣人之理,要破万象明理。
(11)天下的学问殊途而同归。周易是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既能修齐治平又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近在一身之中,远在六合之外,暂于瞬息,微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和爻之意。卦象和爻意就是规律和法则。科学家又是哲学家,科学家是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研释自己领域内的课题。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又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推进。
(1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穷理尽性以知命,乐天知命故无忧。命是事物演化和归宿过程的法则。易言命不是宿命论的“命”,人的状态和能量是互相转化的,人定胜天,天定胜人。若把易学单纯的视为卜筮之书或视为算命之书,就大大降低了易学的学术价值。
(13)卜筮只是易学的一个学科。学界许多入把《周易》当作卜筮之书。羲皇“一画开天”继天立极。轩辕皇帝演化为“干三连,坤六断“。羲皇的先天卦和文王的后天卦是为卜筮而立卦的吗?“开天明道”才是对的。卜筮卜筮人类生生不易的本质。为卜筮而立卦世人能尊为圣人吗?理数象占是一个同一体,理数经纬是同一体。圣人讲,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继周以来虽百世可知也。并不是说卜筮不重要,而是把卜筮放在易学的适当的位置上。要真正解释易学的学术价值,不然就会出现一个时代的学术误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成因,每个时代人们的心态就是这个时代的成因,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就是造成这个时代人们心态的主因。
(14)明道是一个过程。不是明道明理后演易,演易过程就是明道明理的过程。儒学中的“中”就是圣人在演易过程中推出的理,它是讲事物象数演化过程中过和不及的一种平衡状态。天数25,地数30,明道明理至少有55个次第台阶。易书虽存知者鲜矣,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
(15)易学是超越时空的。圣人的思想也是超越时空的周易卜筮入门,圣人的思想贯通天地人三界。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世间一切法门,皆是方便法门,方便引导。万法平等,只是名相不同,及其成功者一也。教派之争,门户之间是追求真理之大忌。三教同修莫搞“摸象”之争。若有门户高低之争,互相排斥,只能说你修学的状态不到位,你不知“终极存在”。神无方,易无体。夫子之墙高万仞,不得其门而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6)易干元亨利贞。干肴老阳也,即天之理,人之性,老阳无物不生,无物不化。在天而为四时,春元夏亨秋利冬贞生生不息。在地而言为东两南北。在人而言为仁义礼智。戌己居中。君子黄中通理。
(17)命由心造。大地山河为心所造,人命也是由于人的心态所造。世间一切事情吉凶都是自作自受。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须“返观自照”。因此要有好的命造,必须从修心开始。中国古代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治其人心,心正则天下正。当然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时,从卦、象、局、命造上把握一下,也可减少许多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损失。
(18)何谓知易。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此为之知易也。知易天人合一,与宇宙同体。易道研究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在高处寻,而在低处觅。不要搞易道研究上的腐败和“民族狂热症”。什么“著名”,什么“大师”,什么“泰斗”,甚至有些还没有入门,就窒息了学术生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你掌握的是有限的,而易学的研究和发展链无限的。“虚”才给易道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满”是不可取的,“亢龙有悔”。夫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知也,查乎天地。及其知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学术研究上不能搞盛气凌人。
(19)数。数贯穿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象的必定有数。数理无象不显,无象数理没有载体。一切事物的理都是通过象数来把握的。象数、五行、干支、八卦、九宫、l~9的自然数、文字的笔划数都反映六度关系,并在生克制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体囚吉凶。每一个特定的数,在每一特定的时空中和特定的局象中都表现出体囚吉凶来。在生活中你的手机号、房号、电影院的座位号,连你的脚步的轻重,说话声音的高低,在特定时空的局象中都表现出吉凶的。学易要学活,死憋没有用处的。
(20)象。像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形态。像是相对的、暂时的、易逝的。象本身有吉凶。象也可以通过时空转化成数来推断吉凶。易学中通常的象,有天象、地象、人象。天象”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二十八宿”的变化是反映天象的。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得堪舆风水,“二十四龙观三卦”。人象就是通过面相的密码,揭示人的生命过程的吉凶。目前学界有十几种观相术。象数理的有机结合,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状态。
(21)气。卦、局、象皆有气,天地万物一气运行。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天气72侯图,五天气候—个变化。地气,地理风水的气也是活得不断运行的。地理学上一般叫做脉理和龙气,“二十四山”再好不得龙气,这个地是死地。在断卦象局时,必须考虑气这个主要因素。理气象统一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22)易无时不有时时有,无处不有处处有。世间一切事物都以易道为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易道的演化和回归。
(23)易学是智慧学。易学是揭示天地人的大智慧学。易道的思想贯通于一切学科中,一切学科以易道为本。
(24)易能通神。这里的神是理。
(25)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可以说《周易》是万世经典之王,易道可揭示儒佛道所有经典。易道经典,儒佛道经典,修行都可达到同等的状态和能量。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易道演化和同归的历史。
(26)儒释道以前“道”在易,易是中华文化的根。一部中华文化就是易道演化的文化。
(27)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易贯时空。
(28)儒释道耶同皆莫离易。易贯所有宗教学说之中。
(29)易之理是定理,易之数是定数。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于定理和定数。
(30)易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无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易学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生生之为易。要用易的哲学思想,来对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变革也要用易学的“数理论”来分忻,来观察。
作者简介
杨东海先生周易卜筮入门,笔名木易,甘肃国学研究会荣誉会长。
木易先生自幼承习家学,研习《大学》、《中庸》四书和《易经》、《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等圣贤经典,经明师指点通融中华经典,尤对“易”有独到见谛。对“奇门”、“六壬”等术数学有师承,颇有真见,并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
木易先生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有情众生的实相本体;道、数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太极思维;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人类解决当下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就要靠中华文化。道德文化习修可以突破空间维次。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研发离不开“道”的体悟,世间万物都是道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