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基础

易经是我国春秋以前解释“易”的经典书籍

易经入门学习教程 易经是我国春秋以前解释“易”的经典书籍,是华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人们所知道的《易经》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两部已经失 传,真正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社会上不断有人声称已经发掘出了连山易和归藏易,并整理出版了相关书籍,但这些书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抄作,并没有得到 专家的认可和社会的承认。不过,人们通过古代易学文献的描述,已经确定了连山易是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而周易是以“乾”卦为首。诸如南 怀瑾这样的专家认为,堪舆、医药等方面有关易的运用,这与连山易、归藏易是分不开的。

周易基础十五讲_周易无基础教程_周易基础十五讲孔夫子旧书网

周易无基础教程_周易基础十五讲孔夫子旧书网_周易基础十五讲

几千年来,易经一直被人们誉为“群经之首”,这是因为易经包罗了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的根本规律,其原理被无数的智者所证实并广泛得到应用,甚至所有的哲 学思想,在易经里面都能找到踪迹,然而人们却无法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全面地证明。这样,易经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的人来学习研究,也 无可避免地染上了迷信的内容。 易经有如此的魅力,那么易经是如何产生的呢?因年代的久远,再加上远古的人们缺乏文字,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但通过有限的资料,以及一些远古的传 说,我们大致理清了易经产生的脉络。孔子所写的《易传》告诉我们,远古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并非天外之物,它是人们效法天地而来,用一种简单易懂的符号来揭示自然的一些法则,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因此,易经是非常健 康的思想,其本源并不神秘,而是极其简单,所以称之为“易”。小雅甚至认为,八卦虽然是伏羲所作,但却并非他所创。这是由以往诸如有巢氏、燧人氏等长期观 察所总结传承而来,伏羲将这些思想进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八卦符号,使许多人们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从而得以传播,因此后人便有此误传。

早期易经的发展 《左传》中记载,楚文王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在《尚书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 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三皇五帝之书”即三坟、五典,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是《河图》、《洛 书》的理数,由此可见,易经并非上天所赐,而是和万物一样逐渐发展而来。 伏羲用八卦符号来演示易的原理,使易文化得到了飞跃发展,到了神农时代,易的应用进一步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人们不象现在一样交通发达,人们最大的麻烦是 困于大山甚至猛兽,因此,代表大山的“艮”便成了首卦。到了黄帝时代,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人们有了相对温暖的家,也开始有了积蓄,所以有了“归 藏”的思想雏形。以后各个朝代周易无基础教程,都有相应的变更和补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这本经典以及后来的周易被后人并称为“三 易”,至今仍以这三易为主导。 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技术,春秋战国又是兵荒马乱,人们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周易无基础教程,再加上秦始皇焚书,诸多原因导致《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正本已经失传,但其思想及 应用仍然被广泛流传。

秦前的易经大多本着法天象地的原则,广泛用于祭祀、决策等国家大事。因此当时的儒者比较精通易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所下的围 棋,也是易经应用的工具之一。 由于上述原因,《周易》便成了秦朝以后大多数人学习研究易经的唯一宝典。周易是文王研究易经的应用体系,所谓“文王演易、周公祖述”,也就是说,周易是由 周公记录整理并形成文字传承下来的。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便是文王和周公对“卦”和“爻”的解释。由于周易原文深奥难懂,孔子晚年作《十翼》系统地对周易作 了解释和说明,有人说《十翼》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孔子的学生所作。 孔子所作《十翼》对后世学习研究易经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至今仍是解释易经的最高权威,其内容已经被加到了周易原文中去,一起成为经文的一部分。 《十 翼》便是: ①上经的彖辞, ⑥《系辞下传》。 ②下经的彖辞, ⑦《文言》。 ③上经的象辞, ⑧《说卦传》。 ④下经的象辞, ⑨《序卦传》。 ⑤《系辞上传》, ⑩《杂 卦传》。 因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继伏羲、文王之后的“易更三圣”之一。 孔子将《易》列为六艺之一并以此教育学生,而孔子的学生中,专门传授易经的主要有两人即卜子夏和商瞿,他们的二人为易经的传承起到了很大作用,世上留传子夏水平没有商瞿高等传言概不可信。

除了孔门弟子外,世上还有许多易经研究传播者,并非只有卜商两宗。 后期易经的演变 自汉朝以后,易经在“理”和“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和完善,融合了陰陽理论、补充了五行生克、配备了天干地支、简化了占卜程序,使易经不尽用于 人事、堪舆的预测,而且广泛用于政治、军事等各大领域。为了使人容易理解,在天文地理方面,配上了许多神化,这样便使易经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西汉的二位易学大师,都是商瞿一脉的传人,目前应用最广的“纳甲筮法”,也称为“六爻法”或“火珠琳”、“周易预 测法”等,便是由焦赣将天干地支与周易相结合而发明的,着有《易林》一书。京房曾师从于杨何、焦赣等多位易学大师,博学广记多才多艺,对政治、音律、天文 等多方学科都有所建树。他将老师的“纳甲筮法”加以完善补充,并发明了“八卦宫变”的方法来解释事情的本源及发展过程,让人在占卜时很容易找到世爻和应 爻。 唐朝李虚中和北宋徐子平对后世影响甚大,李虚中用人的出生年月日来预测人事,无有不中,留有《李虚中命书》。徐子平在李虚中的三柱基础之上发展为年月日时 四柱,一直延用至今,而四柱经典《渊海子平》则是由宋代徐大升根据李虚中、徐子平的理论整理而成。

明朝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及清朝任铁樵所著《滴天髓》 也都是根据李徐的理论整理出来的四柱方面的名著。 在易经的理学方面,当数北宋五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就是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并着有《太极图说》一书;邵雍(五子之首)重新安排了《周易》 的64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并着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易学大作,自创“梅花易数”,是继 孔子之后的又一易学杰出人物;张载开创了理学中“气学”一派,着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书;程 颢与程颐(二程)创立了“天理”学说,以“致知、格物、穷理”而立说。 术数方面古已有之,但到了明清以后,一些不传之秘才得以出版发行,使许多人了解到三式(太乙、奇门、六壬)、星象(紫微斗数)、堪舆等方面内容,另外还有 面相手相等方面内容,不过其中不负责任的言论太多,与易经的结合大多牵强附会,而当今的书简单可以说是泛滥,他们出书并非有所心得,而是为了一个“名”或 “利”,实在是无可奈何。 研究的人多了,所出的书也多了,偏离易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许多原本和易经没有太大联系的学术或思想,也纷纷向易经靠拢,也不管是真理还是歪理,都到易 经中来寻找根据。这样导致了后世对易经越来越陌生,越陌生也就越容易对易经产生误解,终于出现了“五四”、“文化革命”等事件,使得不仅是易经文化,而且 是整个传统文化遭受了灭顶之灾。 易经入门学习教程内容根据张成老师易经应用智慧课程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