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百色:壮族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摘要
百色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七个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河、光荣的革命传统,使百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多彩的民族风情
丰富的人文景观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壮族
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供图
百色壮族是本地区的主体民族,共308.6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9.50%.12个县(区)均有分布,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供图
百色市的壮族有南壮、北壮两种,分多种族群。南壮主要分布在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北壮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田阳、田东、平果、西林、田林、凌云、乐业等县。南北壮间语言、习俗不尽相同。
百色市的壮族源于我国南方古老越人的土著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每年农历“三月三”歌节是壮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壮族在青铜铸造、制陶、民居建筑、稻作农业、扎染、刺绣、服饰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点,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黑衣壮
“黑衣壮”是壮族中的支系,自称为“敏”(亦称布壮),在广西有5万多人口,主要聚居在那坡县境内,他们长期居住在大石山区,在婚姻、宗教、生产和生活等方面都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他们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这个“以黑为美”民族以独特的民族民风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黑衣壮(那坡人家供图)
黑衣壮小姑娘(图片来自网络)
黑衣壮服饰是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
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头上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上一条红布或红绸,以示驱鬼赶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气概。
黑衣壮男士装束(图片来自网络)
妇女的服饰更具特点,无论是老妇,还是中青年妇女或少女,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带黑布大头巾。
黑衣壮姑娘(图片来自网络)
淳朴的黑衣壮姑娘(图片来自网络)
汉族
图片来源网络
百色市的汉族有51.6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30%,各县均有分布。其中,居住在田林、凌云、乐业、隆林、西林等县大石山区的高山汉,是汉族中的“少数民族”,使用汉文,讲西南官语。从明末清初起,他们为逃避战乱灾难从川、黔、湘、鄂等迁移到桂西北大石山区,已繁衍了十几代。
高山汉族姑娘(乐业生活圈供图)
百色市的汉族依然保持汉民族的共有心理特征和习俗特征。高山汉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继承了汉民族固有的传统习惯,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在民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高山汉族(图片来源网络)
“高山汉”的服装是中原唐装汉服的延续,与现代唐装又有些不同。
男的唐装上衣开口在正胸,扣子为单数,用布打结而成,领口较矮,衣袋一般4个。
高山汉族男士服装(国企书院供图)
最特殊的是妇女的服装,出嫁前穿的叫小匾衣,袖较长,一般不镶边,扣子五颗,出嫁后穿的叫大匾衣,用不同颜色的布镶边,一般三道。小、大匾衣,开口都是从正胸转弯向右肋下。
高山汉族(图片来源网络)
高山汉人家的住房与建筑,大致与中原农村一般百姓的住宅无异。一般建在山腰上,大多数是三间两厦,外围用木板装修。
高山汉族居住地(乐业资讯传媒网供图)
高山汉一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贫困之中,向山里的其他民族学习,用岩石砌成水池储蓄雨水,制作石器的生活生产用品;在石缝里刨食,用贫脊而稀少的土地种植玉米、红薯和豆类等耐旱作物,并以此为主食。制作出了用玉米渗杂少量大米煮成的苞谷(玉米)饭,还有极富营养的豆腐渣,易于储存的酸坛肉,同时也带来了熏肉的制作技术和抵抗高寒和孽障的竦椒、花椒的饮食习惯,在让一代又一代的高山汉人渡过难关的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其他民族。
广西乐业 高山汉族(视频来源 旅行者)
穿着唐装收玉米的高山汉族妇女(百色新闻网供图)
高山汉族自己做的腊肉(百色在线供图)
在婚姻习俗上,由于“高山汉族”村屯分散,人口较少,选择配偶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故除与本民族通婚外,还与壮族、苗族、彝族等通婚。
高山汉族姑娘出嫁(百色在线供图)
瑶族
凌云县蓝靛瑶传统服饰(左一、左二)与现代服饰对比(右一、右二、右三)(瑶族生活供图)
百色市的瑶族有14.04万人,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田林、凌云、田东、平果、德保等县,瑶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或苗语支。瑶族历史悠久,与古代的“荆蛮”、“莫瑶”等有渊源关系,从明代起陆续迁入百色。
瑶族频繁迁徙的游耕游猎生活,形成了不同支系,百色市的瑶族有蓝靛瑶、盘古瑶、背篓瑶、木柄瑶等支系,支系间语言、习俗差异较大。悠久的历史,铸造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盘王节”是瑶族隆重的传统节日,色彩斑谰的服装银饰和刺绣工艺令人感叹。
蓝靛瑶
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金第门”、“金门”、“门”或“尤门”,说金门土语,因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而得名。
凌云传统蓝靛瑶服饰(瑶族生活供图)
凌云改装后的现代瑶族服饰(瑶族生活供图)
在凌云县,蓝靛瑶族因穿的衣服都是用蓝靛染制成土布制作而得名,他们都居住在土坡高山有水地区,主要是靠种植八角、茶叶、染布出售、外出务工等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大山里,种植板蓝制成蓝靛,染布匹制作土布或加工成成品衣服,是蓝靛瑶族妇女们主要工作,也是她们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凌云县的蓝靛瑶族家家都会种植板蓝、制作蓝靛、染布匹等投放市场解决温饱,至今还有部分家庭仍在传承着这古老传统生态的染布工艺。
采摘蓝靛植物归来(百色新闻网肖发凌 摄)
采摘蓝靛植物归来(百色新闻网肖发凌 摄)
老人在蓝靛缸里浸泡布匹(百色新闻网肖发凌 摄)
在村头的田坝上晒布(百色新闻网肖发凌 摄)
晒干好的布匹(百色新闻网肖发凌 摄)
盘古瑶
盘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凌云和田林两县。
盘古瑶妇女服饰以蓝靛染的蓝黑土布为料,由头巾、腰带、后裙、围腰、上衣、大脚裤、脚绑等组成,斜扣镶边的长衣在不同位置绣上大片的三角花样,腰系彩色丝线花边带、绣花围裙,胸挂银项链圈,戴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等银饰。
盘古瑶族姑娘(百色新闻网供图)
绚丽多彩的背影服饰(百色新闻网供图)
漂亮的银饰手镯(百色新闻网供图)
背陇瑶
背陇瑶自称“布努”,因头帕喜用红绣,红须,又称红头瑶,又因住高山峻岭,女人男人背笼,故现称背陇瑶。
迎晖山人供图
背陇瑶能歌善舞,以歌传情,以舞会友。他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他们美丽大方。
迎晖山人供图
迎晖山人供图
背陇瑶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和语言,其民间习俗仍保留传统习惯,服饰男穿开襟特短蓝色或白色上衣,下着蓝色或黑色宽脚长裤,平时爱背烟袋或挂包。值得一提的是,男子的衣着很有特色,外边穿的衣服总比里边的那一件要长,很有特色。
迎晖山人供图
女子爱穿无领(有些有领)花边上衣,下穿青蓝色(黑色)滚边裤或百褶裙,以白或蓝色布条裹腿,头盘发髻,好戴银质项圈、手镯、耳环、戒指等。
迎晖山人供图
背陇瑶族,男女皆好酒,酒民族风情文化内容,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中来客人,必以美酒相待。
木柄瑶
木柄瑶是瑶族一个支系,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全国仅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瑶怒屯,浪平乡平山村老寨、新寨、平山、花棚、田坝连成一片的五个自然屯有木柄瑶。木柄瑶原属长发瑶民族风情文化内容,也叫平山瑶,木柄是瑶话“平山”的谐音,木柄瑶则称自己为“诺莫”。
瑶族生活供图
瑶族铜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瑶村瑶怒屯的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举行隆重的“起鼓”、“开鼓”、“鸣鼓跳舞”“埋鼓”等活动,他们以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田林潞城乡:特色民俗木柄瑶铜鼓舞闹新春(视频来源百色新闻)
瑶族生活供图
瑶族生活供图
彝族
打磨秋(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供图)
百色市的彝族有0.69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那坡等县。彝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是西南古老民族,与古代“昆明”、“臾”、“及”、“乌蛮”等有渊源关系,明代起从云南、贵州等省迁入百色。
根据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百色市彝族共划分为红彝、白彝、黑彝三个支系。其中居住在那坡县的是红彝、白彝支系,居住在田林、西林、隆林县的是黑彝支系。
隆林德峨镇那地村阿稿屯彝族妇女服饰(美丽广西 梁汉昌 摄)
隆林德峨镇那地村阿稿屯彝族妇女盛装(美丽广西 梁汉昌 摄)
彝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火把节”和“跳弓节”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的服饰制作精美,色彩质朴,民间乐器“五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共同欢度火把节,现场十分热闹。
火把节的节目有打磨秋、抢新娘、摸黑脸、长桌宴及彝家敬酒歌、篝火晚会。
打磨秋
【抢新娘】这是一种类似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其中的乐趣只有亲自参与才可体会
【抹黑脸】这是彝族村民在火把节上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表示祝福、友谊、喜欢和乐意(百色交警供图)
长桌宴(图片来源网络)
篝火晚会(图片来源网络)
跳公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节日期间,彝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蒸糯米饭,酿制包谷酒,杀猪宰鸭,踏起彝族独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芦丝,击起古老的铜鼓,张张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快乐,其舞蹈、乐器、服饰等无不显出浓郁的和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情。
祭拜祖先(图片来自网络)
跳公弓节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毕,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重现当年庆祝抗敌将士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舞,互祝平安吉祥。在两天的跳舞过程中,还不时穿插具有特定内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第三天是做“三朝”,即上坡祭山,祭山结束后,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客人要立即离去,否则便被视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当天下地干一门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将获得好收成。
举行送布谷鸟仪式(图片来源网络)
在红伞下围绕着“神竹”的跳弓舞(图片来源网络)
仡佬族
庆丰收图片来源网络
百色市的仡佬族有0.33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等县。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古老民族,其先民是古夜朗的主体民族之一,史称“葛僚”、“革僚”等,清初由贵州迁入百色。
仡佬族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拜树节”、“尝新节”是仡佬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其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各具特色。
隆林各族自治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_仡佬族拜树节(视频来自网络)
2019年,德峨镇么基村大水井屯,参加拜树节的群众在玩顶牛游戏,牛在仡佬族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图片来源网络)
仡佬族人爱唱歌,有丰富的民歌和民间传说。仡佬族有自己传统的民族习俗特点,由于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杂居共处,现在,衣、食、住、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已与邻近的壮、汉各族相近。
有富于民族特色的“八仙”乐曲、“牛筋舞”和民间故事。主要民族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的“拜树节”和八月十五日的“祭祖节”。
拜树节是广西仡佬族比较隆重的节日。相传在他们祖先迁徙来隆林时,本家族长房带着祖宗公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到达现在的德峨乡么基树下屯,没有房子,寄住在别人家里。由于别人家中有祖宗神位,自己祖宗神位不能放在别人家里,便到寨子旁的两棵老青树洞安放。从此,这两棵青树便成了本家族的祖宗树。全族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祭祖宗树的节日,称为“拜树节”。
献祭品(图片来源网络)
凑乐(图片来源网络)
祭师拜树(图片来源网络)
苗族
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供图
百色市的苗族有12.53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那坡等县。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支。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与古代的“尤”、“三苗”等有渊源关系,清初起陆续从云南、贵州等省迁入百色。
百色市的苗族有偏苗、红头苗、清水苗、花苗、素苗、白苗等6个支系。支系间语言、习俗差异较大。苗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跳坡节”是苗族隆重的传统节日。苗族的蜡染、刺绣工艺精美,服饰银饰做工精致,民间音乐舞蹈独具特色。
跳坡节(图片来自网络)
跳坡节是苗族同胞最为盛大的节日,“跳坡”苗语称“勾倒”,意思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玩乐,尽享民族风情之美妙。跳坡节从跳坡开始,偏苗、红头苗等六种苗族支系的小伙姑娘们,穿着各色民族服装,吹芦笙、爬坡杆,载歌载舞,向世人呈现“苗族穿在身上的历史”。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比赛爬杆,所以又称“爬坡杆”。参加跳坡的人大都是男女青年,穿起节日盛装,每人各带一种乐器,有月琴、口琴、笛子、芦笙等。
实拍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跳坡节 带你了解苗族民俗风情(视频来源 有趣就拍)
跳坡节(图片来自网络)
偏苗
偏苗在隆林有约6万偏苗人口,也是隆林苗族中最大一个支系。女装别具款式,上着大襟短衣,圆领,中开襟,无纽扣,衣两侧从腋下开大衩。下着半筒半褶蜡染长裙,盖过小腿,褶纹在两侧,前面系一条宽约5寸的围腰,平行下垂两条细彩带。
偏苗姑娘(苗家摄影供图)
偏苗奶奶(苗家摄影供图)
红头苗
在隆林有约2.5万红头苗人口,操苗语西部方言。红头苗常用红布,红、黄线装点服装而得名。红头苗女装,是各支系中设计最为复杂,采用色料多样而突出红色的一支,盛装时犹如山花开放。
红头苗姑娘(苗家摄影供图)
红头苗姑娘(苗家摄影供图)
清水苗
在隆林有约2千多人口。因该支系种植青麻织布与其他支系种植火麻织布有别而得名。
清水苗姑娘(苗家摄影供图)
花苗
因其服饰挑花刺绣比其他支系多,全身繁花似锦而得名。在隆林只有约1.6千多人口。
花苗奶奶(苗家摄影供图)
素苗
隆林现有素苗人口1.3千人。素苗妇女的盛装大衣大袖,外观显宽大厚重,类似铠甲加身的古代战士,古风突显。是广西苗族中独一无二的。
素苗(苗家摄影供图)
白苗
因其妇女穿着自制的白色百褶裙,不染色不绣花而得名。在广西主要分布在桂西高原的隆林、西林两县,操苗语的西语方言。
白苗(苗家摄影供图)
白苗(苗家摄影供图)
回族
百色市的回族有500多人,主要分布在右江区和靖西市的城镇里。回族是唐代以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国到我国定居,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而成,现代回族多使用汉语和汉文。明末以后,陆续从其他省区迁入百色。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图片来源网络
回族同胞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顶盖头和“礼拜帽”。盖头,亦称“面纱”,穆斯林妇女的遮面护发头巾,回族认为女子头发列为盖体,必须遮盖起来。盖头是一顶大帽子,从头顶直垂肩部,把人的耳朵、头发、脖子都遮在里面。盖头既是装饰品,也起防沙保洁作用。“礼拜帽”是回族男子喜戴的无檐小帽,也称“白帽”、“号帽”,颜色以白色、圆顶居多,也有深绿、灰、黑色及六角尖顶、四角平顶的,精致的帽子上绣有美丽的花纹或经文。回族服饰,无论何种或新旧,都以整洁、得体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壮年男女们的其他衣着与汉族没什么两样了。戴白帽、戴盖头的已逐渐减少,但在本民族的聚会活动中还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