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吴全云考古专家确认平利田野文物见证秦汉古茶

香河民间习俗_香河民俗文化_香河特色

平利田野文物见证秦汉古茶

文/吴全云

考古专家确认,在2100多年前汉阳陵随葬品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茶叶,并利用质谱分析法,研究人员认为汉阳陵茶叶实物与我们陕南茶非常接近。一个历史轮回的机缘,让秦汉古茶在安康平利复制再生,与往古的成功对话,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试图揭开它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纱。笔者在地方文化研究中,认为平利地方从文物、典籍、口碑中能够找到与此相近的密码和符号,亦与秦汉古茶相对应。

巴人之父,源于伏羲

平利有一座华夏民族的始母圣山,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巴人最早植茶的区域。据《山海经·海内经》《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路史》记载,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古巴国在夏代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巴志》云:“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路史》云:“巴本伏義之后,或以为春秋巴子国”。又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之塬,继兴于骊……”,平利有女娲山、女娲庙、伏羲山、伏羲庙,与《路史》的记载相吻合。因此,中国社科院神话研究专家吕微先生在著述中提出:“金州(安康平利)中皇山横跨金房两州,可将其视为伏義女娲神话信仰的集中地带”。因此说,古代巴人在汉水流域安康平利的存在,是伏羲女娲氏族的传衍。

香河特色_香河民间习俗_香河民俗文化

平利出土东汉墓砖“西城虎”与巴人植茶

公元前23世纪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陕南汉中、安康各县,包括平利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属古梁州的范围。《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于公元1066年联合当时居于四川、云南等地的“方国部落”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已列为贡品,并有“国有芳蒻、香茗”的记载,说明当时就有人工栽培茶树了。

1993年考古发现,在平利老县锦屏乡出土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上绘虎形,精瘦修长,与栖息于陕南的金钱豹有些相似,安康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东三峡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谓之“巴山虎”,是古代巴人的图腾,亦皆精瘦修长。“西城虎”与“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无二致,这足以说明,陕南女娲山周边是古代巴人的方国区域。与1986年安康坝商周遗址出土的铸有93字铭文的“史密簋”相互印证。铭文是一篇西周王朝时期一次战争的实况记录。告诉我们,在周王朝担任“师”职的卢国贵族师俗和在周室任“史”职的虎族统治者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取得胜利。而铭文中的虎,当时是以虎为图腾的氏族香河民间习俗,即古巴族中的虎巴。平利地方出土“虎巴”图腾画像砖,与“史密簋”同为巴人踪迹的珍贵文物,为文献记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平利、三阳迎太、老县、八仙松阳发现有大量崖墓群与巴人悬棺葬俗相似,山野间留存着古代巴人的活动轨迹,告诉我们,平利地方,古代先民在这一区域推进华夏文明进程的文化序列和历史地位。

关于巴人植茶,《华阳国志·巴志》明确告诉我们:巴族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既是封国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鱼盐铜铁等各种方物,作为贡品,敬献朝廷。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巴国进贡的茶叶有野生茶树,也有园栽茶树。足见,巴人至晚在周代便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华阳国志》是信使,平利属大巴山北麓腹地,古巴蜀汉水紫阳茶区生态区,利于茶树生长,应该是巴人由蜀迁种植茶的早期源头,文物和史料相互即证,向我们传递着秦汉古茶的基因密码。

香河民间习俗_香河民俗文化_香河特色

汉唐饮茶习俗的见证

自秦汉统一中国之后,同时受到道、佛教的影响,饮茶之风在长江以南地区逐渐普遍起来,《华阳国志》告诉我们,上庸郡隶各县即有“安乐县,咸熙元年(264)为公国,封刘世主也”的记载。即三国蜀汉刘备的儿子刘禅,荒于品饮,且留下“乐不思蜀”的典故。安康文物专家李厚志先生考证并著文:“平利魏汝一带,发现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在西河魏家坝,又发现魏晋建筑遗址,大面积的铺地砖,证明此处曾是衙署所在,安乐县公刘禅的封地极有可能就在这里。见(2003年11月4日《安康日报》)。考古又发现,在平利老县锦屏出土的巨型东汉墓砖《接引图》中,即有贵族饮茶的画面。并在女娲山周边发现唐代茶具“唐酱秞执壶(又名青瓷注子)”(系国家等级文物现存县文管所)。这些足以见证,汉唐时期饮茶习俗已在平利民间盛行开来。

“金房古道”与陆羽著《茶经》

陕南平利地处秦楚边际相连,一条旧时的“官道”跨越古金州(安康)与房州(今湖北鄂西地区)之间,古代既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一条“茶马古道”。贯通平利境地百里川道。这条道上隐遗着许多古茶佳话。

唐代,安康称金州,汉中称梁州,金、梁二州属唐代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即以秦岭为界)。陆羽著《茶经八之出》提到金州西城、安康包括汉滨区、紫阳、岚皋、平利、汉阴、石泉一带。陆羽历时数年考察全国主要产茶州县,其中沿“山南道”4次考察金州,2次考察峡州。此期间民间秩闻相传:陆羽沿“金房古道”考稽茶事。曾暂憩于平利驿站(今长安镇)。其在《茶经·之源》开篇中即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围者,伐而掇之”。因此沿“山南道”数次考察峡州”广大地区,平利亦为古老茶区,且巴山老林不仅有野生茶,而且人工栽培已成习俗,自然在陆羽考察之列了。

香河特色_香河民间习俗_香河民俗文化

山南茶,利州治所在平利

两宋时期,陕南地区茶产业出现了一个兴盛期,尤以陕南“利州路”和“京西南路”为多。

当时的利州路产茶区包括兴元府、洋、巴、集、利、兴、大安等七州军,合计10个县。京西南路产茶区包括金州和襄州。见(孙洪升)。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以前,陕南设商州(治所在今商县)、金州(治所在今安康)、利州(治所在今平利县)、洋洲(治所在今洋县)。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云: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一千六百十七万系成都府九州军香河民间习俗,凡十二场;四百八十四万系利州路二州三场)。通博马物帛,岁收钱约二百四十九万三千余缗。“川秦巴场额市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成都利州路十一洲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茶马司收,大较如此”。据此记载,足见当时川陕“茶马互贾”之繁,平利处在“蜀道”交通要塞,利州路,治所就设在平利县,不仅是重要的产茶区,且是“茶马古道”的聚散地。平利古茶之路得以拓展和延伸,在“利州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河与古茶之缘

秦汉古茶在平利香河村复制再生,缘于一个跨越历史长河的巧合。

香河位于平利县广佛镇境内,属坝河支流,坝河古时称巴河,水系发源于小巴山,河内纵深50余公里,青山逶叠,溪流潺潺,曲径通幽,一条古老的“蜀道”穿径而过。这里疑似巴人植茶的区域,现存数十株古老的茶树,与当地民间传说让人对这片古茶区产生许多难解之谜。“香河”之名缘于一段精美故事:原来这条河叫飞崖沟,山间土地肥沃,有一溪好水,古人就在这条河种茶,说不知要哪个朝代,金洲知府派官差到飞崖沟征茶,并取了这条河里古井的水,一并进贡给当朝皇上,皇上品尝后赞不绝口,连连称道:“好茶,好水,香、香、香!”并欣然给这条河赐名——香河。圣旨传来,地方官与当地民众同喜同乐,专门从武当山请道士来做了九天道场法事,感戴天地灵毓,皇恩赐名。并在河口山峦上建起了道观,斋号“香河观”。从此,十里八乡信众虔诚,香火不断,盛极了好几个朝代,香河之名自那时起取代了“飞崖沟”,故事越传越远,香河古茶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两千多年以后,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在香河复制再生,跨越时空的巧合,当年为汉景帝的贡茶或许就是香河古茶?这里人们的美好期盼让香河古茶伴随着山地故事再次从巴山深处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