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让八桂大地民族节庆活动永葆生命力——每年9月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鼓楼

让八桂大地民族节庆活动永葆生命力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传承保护的调研与思考

9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鼓楼坪晒满稻谷,一片金黄。通讯员 龚普康 摄_副本.jpg

每年9月,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鼓楼坪晒满稻谷,一片金黄。通讯员 龚普康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广西各族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各族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民族节庆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性参与,深深影响着广西各族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广西各地涌现出举办节庆活动的热潮,形成了“一县一节”的蓬勃景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很多节庆活动文化意蕴日趋淡薄,其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八桂大地民族节庆活动获得永续不绝的生命力,成为当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形成发展、开发性保护传承的实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在实地调查走访崇左市宁明县骆越王节、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金坑红瑶晒衣节、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节以及防城港东兴市京族哈节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的同时,还通过资料搜集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当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总的发展现状,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思路,以期为今后广西各地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开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参考,为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贡献。

一、广西少数民族节庆的形成和发展

凝聚侗族风情的多耶节、展现红瑶民俗的晒衣节、传承花山文化的骆越王节、独具边海特色的哈节……在多姿多彩的八桂大地上,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其内质是民族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

广西的节庆活动众多,追根溯源,彼此各又不同。按节庆形成的原因来看,大体分四类:一是源于民俗和宗教文化,骆越王节、哈节、多耶节、晒衣节都属于这一类别,其中,骆越王节、哈节最早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晒衣节、多耶节则属于传统民俗活动;二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因生产聚集或商品交易而形成的商业性节庆,如南宁房博会、汽车节;三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背景而形成的节庆,如北海国际珍珠节、梧州国际宝石节;四是旨在推动当地城市旅游或名特产品销售等而形成的节庆,如恭城月柿节、容县沙田柚节、天峨珍珠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规模不一,在特地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其中,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是极具文化内涵的一个类别。通过对全区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进行梳理后可以看出,这些活动有不少共性,具体表现为:

周期性举办。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大多是定期举办,一般一年一次。例如,宁明骆越王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举办,期间,人们以祭祖会友,以花山文化为载体,共同庆祝盛大节日。

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不少传统节庆活动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龙胜晒衣节正是如此演变。起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龙胜当地家家户户的妇女会把箱底的花衣、饰衣、花裙等服饰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晾晒,因此得名晒衣节。如今,晒衣节已融入旅游大势,逐渐成为改变瑶寨面貌、走上小康之路的重要推手。除了依循传统的节庆活动外,瑶族服饰加工、千年红瑶药浴、顶竹杠和集体婚礼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被充实进节庆活动,晒衣节由此演变成多元展现当地特色的窗口。

朝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起源于民间的广西少数民族节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获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并朝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如2010年南宁市武鸣“三月三”歌圩的文化活动,首次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委托专业公司策划和运作,举办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经贸活动,通过节庆活动为当地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开发性保护传承的实践

民族特色一直是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灵魂。因此,广西各地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开发性保护传承的实践中,都立足于民族文化,凸显地方特色,打造不同“韵味”。例如,宁明骆越王节的开发利用,就是以节庆为载体,以花山文化为主题,将花山文化充分辅以“活态”呈现;东兴京族哈节则是通过保护京族文化精髓民族风情很好,促进其传承。

(一)保持节庆特色,促进文化传承

没有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张力。文化传承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东兴人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京族哈节文化。

民族风情浓厚_民族风情很好_民族风情前面用词

东兴市京族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独弦琴。记者 刘峥 摄

哈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内容有迎神仪式、独弦琴演奏、踩高跷、祭神、乡饮、送神等民俗活动,后来增加了字喃书法展、文化摄影展、风情油画展等活动。

作为每年哈节的主办人之一,东兴市氵万尾村哈亭亭长、京族独弦琴文化传承人苏春发一直致力于哈节文化的保护传承。自2008年接任氵万尾村哈亭亭长后,他补充和完善了敬海神的仪式;从2015年开始,在哈节的迎神方队中增加了喃字方队和小独弦琴方队;他还自费办起独弦琴培训班,至今已免费授课近8年,培训学生累计数千人,使独弦琴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

东兴市京族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哈节文化和京族文化的传承。该校在按时按量开设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通过开设京语课,举办独弦琴、京族歌舞、竹杠舞兴趣班,特设展馆展示京族民俗文化,为学生定制京族服饰等形式,实现京族文化的特色教学和日常传承。正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哈节文化和京族文化得以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长久传承。

(二)挖掘文化精髓,拓展节庆宽度

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经过持续举办,节庆形式不断变化,节庆内容不断丰富,节庆内涵不断拓展,影响力逐步扩大。

当代广西杂志社调研组成员向宁明县相关部门人员了解骆越王节保护传承情况。 记者 刘峥 摄_副本.jpg

当代广西杂志社事业发展部调研组成员向崇左市宁明县相关部门人员了解骆越王节保护传承的情况。记者 刘峥 摄

宁明县对于骆越王节相关文化的深度挖掘就颇具代表性。2009年,在整合了民间相关骆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宁明县举办了首届花山民族民俗风情节,此后历经变更发展,始终以骆越始祖祭祀典礼为核心,直到2014年,“骆越王节”这一节庆名称最终被确定下来,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举办。2014年8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到宁明县调研时,给花山岩画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题词“骆越根祖,岩画花山”,这也成为骆越根祖文化内涵的本质诠释。

为进一步挖掘花山文化的精髓,丰富节庆内涵,宁明骆越王节期间,除了举办骆越始祖祭祀大典活动外,还举办花山鼓舞舞蹈表演、百人齐唱迎客歌、民族器乐表演、竹筏竞渡、骆越歌王山歌大赛、徒手捕鱼比赛等系列活动。

申遗不易,坚守更不易,花山申遗成功有许多默默坚守的幕后英雄。图为宁明花山岩画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在花山脚下例行巡查。 记者 刘峥 摄

花山岩画以人文景观成功申遗,除了“活态”的骆越王节展现花山文化,宁明县还着力扩展花山文化的外延,拓展节庆活动的宽度。花山岩画上大多数人物的动作是双腿张开半下蹲,双手张开上举,这一动作是古骆越人为稻谷求雨的标志性动作,展现了骆越民族早期的稻作文化。结合这一元素,宁明县在明江镇创造性地打造了花山田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包含花山稻作功能区、花山绿色蔬菜区、花山生态立体种养区、花山生态休闲区、花山民居、现代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等。示范区建成使用后,将与骆越王节这一节庆活动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花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节庆+旅游”,交融出共赢发展

近年来,广西各地紧紧结合节庆活动,在保护原有历史、艺术、文化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龙胜晒衣节、三江多耶节是其中典范。

晒衣节的举办地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金坑景区,这些年通过晒衣节的举办,龙脊金坑景区知名度逐年上升,晒衣节也成为景区一张靓丽的名片。来自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刚开始举办晒衣节时,当地群众加上游客不足1000人,但2016年晒衣节的参加人数已增至近2万人,旅游和节庆互相带旺的效果明显。

同样,作为多耶节主办地之一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也因为举办了多耶节系列活动之后,每年吸引了近10万名游客前往参加,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三江的冠小屯村民还通过举办多耶节的系列活动“百家宴”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凭借“百家宴”这一在中国侗族地区传承数百年的独特饮食习俗,冠小屯全屯的年总收入从2009年的18万元增至2011年的60万元,每户人家年平均增收4000元,每年招待游客达到2.8万人。

龙胜晒衣节、三江多耶节是旅游产业与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紧密结合、共赢发展的成功探索,成为少数民族同胞增收的有效载体,切实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和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广西各地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传承和保护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主要表现有:

(一)节庆开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节庆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有利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和提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少地区在举办节庆活动时,仍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2016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如何将这块“金字招牌”和骆越王节结合起来,宁明县目前尚未有科学统一的可行方案。在我们的调研走访中,每一个相关部门都表示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节庆及其相关活动,推进当地的旅游经济文化建设,但如何实施,各部门都还在各自探索,尚未形成合力,统一规划。

三江多耶节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统一规划性仍有欠缺。比如,多耶节每年的举办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在国庆节期间,有时在11月份。如果没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内容,难以让群众形成强烈印象,牢牢记住节庆。

(二)对节庆活动的扶持力度不够

当前,很多民间节庆活动的开展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往往因陋就简,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缺乏新意。比如,东兴京族哈节近年来的发展就受限于经费短缺,目前主要由当地哈亭民间事务组委会自筹经费,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的经费拨款有限;三江多耶节系列活动“芦笙踩堂”也因为经费欠缺,导致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小。

另外,尽管广西各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然不能支撑起节庆活动期间的旺盛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诸如饮食卫生、交通拥堵、住宿条件有限等问题,成为扩大节庆活动规模和影响的瓶颈,亟待完善。

(三)举办节庆活动程序较为繁杂

目前,广西的节庆活动正逐渐转变为“政府引导,群众自办”为主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群众将成为节庆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群众申请自办节庆活动时,办理程序较为繁杂。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金坑大寨村村支书潘保玉是龙脊金坑晒衣节的发起人和主办人,每年举办晒衣节活动,他仅是跑各有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就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因为节庆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涉及食品安全、安保等敏感问题,需要跑文化局、食药局、卫计委等部门,程序繁杂。

每年举办哈节时,办理相关手续也是防城港市氵万尾村哈亭亭长苏春发的“重头”工作,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此外,多耶节的系列活动如芦笙踩堂、百家宴等也都遇到类似问题。

(四)节庆活动缺乏亮点

广西许多少数民族节庆目前仍处于浅层次开发状态,停留在千篇一律的民族歌舞、美食展示等方面,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纪念品、工艺品等的开发还不足;其次,缺乏对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没有形成节庆文化产业的概念,对发展节庆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比如,我们调查走访的东兴京族哈节和三江多耶节等,仍是由民间自行组织,随意性比较强,没有专业公司或者机构对节庆进行整体包装和推广,缺乏创新创意点。

(五)自我保护传承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因为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外出务工的客观压力,年轻一代距离民族传统文化节庆越来越远。一方面,现在的少数民族节庆被过度“现代化”“商业化”“娱乐化”,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被“稀释”;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缺位,导致一些青少年基本不穿本民族服饰,不讲本民族语言,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自己民族的节庆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实地调研了解,目前东兴在保护传承京族文化和哈节文化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力气、做足了功课,建构起了一套相对系统的传承体系。

四、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节庆传承保护的建议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省区,有着异彩纷呈、古朴神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民族风情重要内容的民族节庆活动名目繁多,且民间基础深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民族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科学规划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开发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开发要实现突破,可以分步骤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项目管理、产业推进” 的节庆开发思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政府应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节庆历史,科学规划节庆开发,在制定节庆政策,确定节庆主题、节庆项目、节庆环境、节庆活动期间的组织协调,做好对外宣传推介等环节上对节庆开发给予指导和支持,还要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进去。比如骆越王节,2015年该节的主办方由宁明县政府升格为崇左市人民政府,使得更多群众能够参与进去,为节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二)做好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普查工作

政府要对各地节庆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必须是在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节庆活动保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对节庆文化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建立完整的资料库,以供决策参考。为此需要政府建立节庆普查基金,专门用于各地节庆民俗资源的普查、资料整理、保护、教学、研究、出版,以及普查人员的培训和现代设备的购买。同时,成立节庆基金管理机构,对基金进行规范管理和投资,确保政府节庆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且合法合规。基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可以是政府财政拨款,也可以吸收企业的赞助和社会的捐款。

(三)建构文化节庆与区域产业的融通平台

区域资源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庆开发要实现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节庆期间的活动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地的优势资源引入节庆活动中,实现节庆活动与区域产业的有效融通,促成区域节庆产业链的形成和联动。多耶节在全面展示三江神奇秀美的山水风光、源远流长的侗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的同时,还推出“百家宴”饮食、茶叶产业、侗族刺绣和三江农民画手工艺品等新兴产业,形成了文化烘托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良性互动。多耶节节庆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形成,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扩大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参与度

纵观当前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之所以不能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主要是缺乏节庆参与的广泛群众基础。一个成功的节庆品牌要不断深化节庆内涵,拓展节庆形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这样才会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增强节庆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维系节庆活动的持久生命力。

东兴京族哈节的连年成功举办,规模极大,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临近的越南,说明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如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准确定位,将节庆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充分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民族风情很好,广西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投入力度

现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大多由民间自办,因经费有限,影响力难以快速提升。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扶持,每年从财政预算的民族专项工作经费、旅游发展经费、文化发展资金等预算中划拨出相对固定的经费,用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扶持。

此外,为了更好地举办节庆活动,吸引和接待更多的游客,各地政府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龙胜为了激活全县的旅游发展,目前正在修建一条环绕全县景区的大循环公路项目,该循环公路建成后将有效疏通通行瓶颈,提高景区游客接待能力,为扩大晒衣节的对外影响力、提升龙胜旅游品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

(六)进一步普及少数民族节庆文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进一步普及少数民族节庆文化,鼓励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研讨会,收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专集和专著;加强传统节庆文化保护工作,挖掘民间文化艺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继承少数民族文化,认真领悟和吸取本民族节庆文化的精髓。东兴京族学校对于哈节文化和京族文化的传承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调研组成员:谢冬周剑峰覃雪花覃妮)

标签: 京族 广西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