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开发方式(摘要)
(摘要)本文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开发的方式,并建设性的提出旅游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 开发 问题
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和发展,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都需要发展。近两年,我国正在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建立适合发展的基础上,寻找自身发展的文化轨迹,才能更好地生存。
(一)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文化与旅游联姻,给我国新兴的旅游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真可谓“文旅联姻生奇子”,使过去的传统旅游升华到了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新时期的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正在探讨和实践中的一个问题. 一般地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 ,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例如,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我国,也有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比如,3443年,深圳就开发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为云南省成为旅游大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西晋中民俗旅游让我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晋商发展的轨迹,……这些都体现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重视。
(二)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分析
1、民俗文化旅游主要以人为载体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虽然都是人类创造的文物古迹类的旅游资源却多以物为载体,人的生产、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参与,再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表现不出来.因此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突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交流,要提供各种机会、途径让游客与当地人接触。游客只有深入到当地居民中去,才可以体验到纯正的民俗文化风情。
2、民俗文化旅游以动态活动为主
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所以它的表现形式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动态的活动,动态性的特征要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设计各类的演出和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为主,通过表演集中展现民俗文化,或由游客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去仔细品味其中的乐趣。例如,三国城推出“三英战吕布”的表演,马术员化装成三国群英,打斗场面很吸引人。
3、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地方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民俗性和地方性色彩更浓。它的民族特色鲜明,艺术品味高雅,新颖多彩。此外,民俗文化旅游还具有参与性。利用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设计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相对容易,可以说能够参与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第一大旅游功能。其次,传播文化,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了解,友谊交流与合作是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又一大功效。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旅游者不仅可以耳闻目睹其他民族的传统风俗,还可以结交朋友,学习地方语言和文化,享受地方饮食,购买地方土特产等.这点对于长时间忙于个人工作而无暇与他人交往的现代人来说,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交流的机会。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开发途径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8种模式: 集锦芬草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实物静态展示式、原生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原地生态式。(引文出处应该注明)这是对开发模式比较具体的总结。但这种提法各种模式中间交叉太多,显得比较混乱,例如集锦芬草式强调建设主题公园,原地浓缩式也强调建主题园;实物静态展示式在内容上有浓缩和集锦的味道; 带“ 原”字的有三个,在空间上具有同一性,其他模式未必要离开“原”地,空间观念介入了分类,却没有贯彻它的一致性。在借鉴8种模式提法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程度的高低,从低到高归纳为三种模式。
1)集中式开发。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于一处、一时进行开发。这种集中可以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间上的集中,将本来属于历史上某个年代的或多个年代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开发出来;也可以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空间上的集中,将各个地域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起来开发;还可以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开发。这个集中点可以选在原地,也可以选在远离原地的其他地方。
这种开发主要是针对某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甚至没有、为了形成和扩大吸引力或对某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拯救而进行的。人为痕迹非常明显,如“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村”“ 民俗陈列”“ 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可对应于8种模式中的实物静态展示式、原地浓缩式、复古再现式、集锦芬草式、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
2)生活式开发。这种开发依赖于百姓的现实生活,尊重民俗文化演变的客观规律, 让游客走进人们的生活,进行角色换位,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这种开发主要针对那些生活方式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在8种模式中主要对应于原地自然式。如北京市旅游局依其京味十足的百姓生活向国外和外地游客推出的“ 做一天北京人”的旅游项目, 还有建设“民族村寨”等形式。
3、生态系统式开发。这种方式强调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一切有关的文化记忆要原始地保留着,作这一种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以排除因实物的征集而破坏了社区记忆的完整性,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参与,社区的居民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主人,不能将他们从社区里分离出去。这种开发模式对应于原地生态式,它的典型代表是民族生态博物馆。
(三)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对于旅游业,业界往往将其称之为“无烟”产业,认为不会像工业那样对环境构成污染。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值得商榷。固然,旅游业不会像工业那样产生大量看得见的烟雾,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有形的伤害,然而在开发旅游产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负作用,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从某种程度上看,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某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2、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神秘性。对旅游者而言,参与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动机即想通过观赏、了解、参与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以满足其求异、探新、猎奇心理,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不过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情风俗的裹读和歪曲,从而使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其表现有:过分宣传渲染,造成庸俗化。例如,福建崇武惠安女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文化内涵,但经宣传与渲染后,竟出现了“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文明肚’,等庸俗化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裹读和歪曲了原有的纯朴性。
3、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如今,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并将其推向舞台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此种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其致命的弱点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例如在许多的民族风情中,有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来推销,但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一些少数民族十分商业化,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民族婚俗完全沦为赚钱的手段。如在桂林某风景区民族村中,一群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站在门口等游客,有选择地把手中的香袋挂在男性游客脖子上,然后邀请游客与之经历一次民族的婚礼仪式。然而,经历过这个仪式的游客出来之后却抱怨说:真无聊,这纯粹是为钱。
4、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丧失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重义不重利等,民风十分淳朴。但是,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过程中,当地村民的价值观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人们不相信当地能发展旅游,在游客来了以后也只是拿他们当亲人相待,食宿均不收报酬。后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想尽办法广开门路,或开设家庭旅馆和饭馆,或出租马车、马匹,但与此同时,当地的淳朴之风减弱,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现象,敲诈勒索时有发生。可喜的是,此种现象现已得到有关部门的治理。
5 对策
不过,问题虽然是由民俗旅游引起,我们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停止发展旅游业。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高科技手段在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从而使越来越多人得以从日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而将时间更多地投放在消遣上。而在相当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需求的旅游活动,自然会成为许多即有闲又有钱的人们的首选,所以说对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大势所趋,是很难阻止得了的;一个地区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要发展,就必须展开积极的对外交流,对于那些只有民俗资源相对富裕的地区来说,开展民俗旅游或许就是他们脱贫至富的唯一出路,所以如果停止民俗旅游开发,对当地人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只有在发展民俗旅游的前提下谈保护民俗才有意义;在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农业文明、乡村文明的今天,既使没有旅游业的破坏,有许多优秀的民俗也正在快速走向衰亡,许多民俗工作者为此奔走呼号,号召地方保护民俗,然而却成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保护民俗所需的资金。而如果把民俗旅游搞好了,有了资金,民俗保护工作就能真正提上日程,许多濒危的民俗就能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民俗旅游对伪民俗的“污染”,有关各方需要作的工作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有关各方必须从观念上对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有一清醒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了,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保护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也才能建康地发展下去。具体而言,其一,开发民俗旅游的主管部门,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发展民俗旅游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小撮人谋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的当地居民谋取长期的、长远的利益。这样在主导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就会自觉地从维护当地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有意识地对一些容易对民俗文化造成损害的项目说不。
其二,民俗旅游开发者要认识到民俗旅游资源并不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有限的。与其它资源一样,如果只顾开发而不注意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最终也是会枯竭的。这样民俗旅游也将成无源之水,最终随着民俗文化的消亡而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民俗旅游业。这样开发者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就会主动从保护民俗文化出发进行有序的合理的资源开发。
其三,民俗旅游地的居民要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民俗节日文化旅游,要认识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固然有许多地方不如发达地区,但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是经济发达地区所缺少的,其中纯朴、神秘、独特、优美的民俗文化就是他们最值得引以为荣的东西,民俗文化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传统的延续,是整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是祖宗留给当地居民的财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民俗文化守护者和创造者应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地抵制那些有损于民俗文化本身的民俗旅游活动,并避免在面对外来文化的。
(四)更好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几点浅见
中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有其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从我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1.调控指导原则一一可持续旅游发展
关于旅游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控制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与旅游开发的影响相伴随而出现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数研究人员是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在所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即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为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的控制开出了一剂新的方子。
“可持续旅游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建立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的调控,应采取如下原则:
多效益并重的原则。即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和文化效益三个目标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与性原则。旅游开发应保证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当地居民社会的参与。
收益性原则。可供选择的旅游发展方案必须有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加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利益协调的原则。利益协调是调节人们行为的杠杆民俗节日文化旅游,合理合情的利益调配是调控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有力工具。
保护性原则。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应尽力保持旅游目的地的高水准和高质量。
2.策划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
社会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因此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应首先突山不同人群的民族性、地域性差异,突出不同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俗活动,突出此类旅游资源的鲜明个性特色.主题的策划不宜固定于民俗文化的某些方面,而要从文化综合概念的高度加以概括,所形成的旅游形象不仅可以反映地方民族的生产或生活中的单个方面,更应代表整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形象,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整个旅游活动中塑造异族的风清。我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深圳市华侨城旅游开发。华侨城人把民族性、区域性和旅游需要的观赏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文化”这一主题不放,在各个景区形成了明确的宗旨,鲜明的内容和主题。例如在兴建中国民俗文化村时,华侨城人提出“要淋漓尽致地表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要通过建民俗文化村来使人们“看到我们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足迹,了解我们民族对未来、对生活的懂憬、追求和愿望”,“要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并提出在建设上要“屋、景、林”“并茂”的要求,情与景相映,其中的情就是动感的体现,在旅游活动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将游人的游兴推向高潮。其特别之处,域以广场演出艺术或以剧场表演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现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把“民族之林,友谊之林”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这座文化村赚得了社会各界的公认。
3.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在民俗文化旅游刚刚起步的地方,可优先发展软件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体规划童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客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了书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4.“雅”“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艺术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难就汾有伙村伏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表演艺术产品来吸引顺客,产生轰动效应,同时,配备俗的表演艺术产品让群众参与提商经济效应。另一种途径是雅之俗化,即把那些商雅的衰演性艺术产品部分俗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比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己有千年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商雅艺术品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脸一下制陶的过程,因为在这里设有许多的陶吧,当地人会直接教游客制陶,因而这种参与性强的游览方式深受游客的欢迎。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项目很多,如策古族的男子之项“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胶),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乐巴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参考书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