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动漫 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播放量达9分以上!
近期,联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收获广泛好评,播放量达2.3亿次,在多家网站评分达9分以上。
延续“中国学派”动画传统,《中国奇谭》中的故事,或脱胎于古典文学名著、或改编自民间神话传说,风格或荒诞幽默、或哀婉动人。全片展现出了含蓄蕴藉、形神兼备的中华审美风范,并以颇具实验性的创作探索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将当下年轻一代的情感体验成功寓于奇诡瑰丽的志怪故事之中。
承继“中国学派”动画传统,涵泳传统文化古韵芬芳。《中国奇谭》的横空出世是对“中国学派”动画传统的致敬和回归。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探索民族动画风格,吸收古典文学精华,借鉴剪纸、水墨画、木偶戏等传统艺术民族风情动漫,《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天书奇谭》等作品,孙悟空、葫芦兄弟等经典动画形象,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中国奇谭》取材《西游记》《阳羡书生》等古代文学,运用水墨动画、剪纸定格等民族动画手法,让原汁原味的中式想象力回归大众视野,其创作实践是对“中国学派”动画传统的一次深情回眸。《鹅鹅鹅》以水墨画风讲述了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的故事,这篇小说曾被鲁迅先生赞赏为“尤其奇诡”。该片高度还原了小说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辨与“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愫,构建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小满》将传统年画《百子图》中的孩童、唐代名画《五牛图》中的老牛、元代名画《斗茶图》中的喝茶场景“复刻”到片中,并以剪纸动画形式完成生趣盎然的民俗拼贴,展现了中式传统民俗的独特韵味。
饱蘸古典写意之墨,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奇谭》并不限于在技术层面复归民族动画创作范式,也没有停留在古典文学等中国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将追求写意的中华美学基因融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鹅鹅鹅》一集甚为典型,人物造型、画面构图、叙事策略等方面处处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师法黑白水墨画的鹅山山水借鉴了“宋四家”中米芾一脉的山水画法:烟峦云树,旷远绵邈,老树盘根民族风情动漫,二人对坐,正与“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中国古代审美意境相符。俊逸疏朗的画风与故事中微妙复杂的情愫相辅相成,既含蓄蕴藉又凝练克制,既波涛汹涌又转瞬即逝。结尾处更添一层旨外之趣,狐面书生单足纵跃离去,倏然人踪尽灭,只留下鹅女的一只珠玉耳坠,待货郎拾起,耳坠登时化作千山飞鸟,象征着尘世的欲望如远方无边无际的山峦一般虚实莫辨,令人思绪万千。
这种写意风格还体现在叙事的留白:剧情不停留于实像实境,而是疏处走马、蹈虚蹑影,追求虚实相映、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境界。《小妖怪的夏天》中作为配角的浪浪山大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唐僧师徒四人的出现也只是一片佛光灿灿的虚影。《林林》中男孩对狼女林林的怀念并非外化为热烈真切的写实场景,而是以思绪恍惚中看到的狼爪印和狼女水中倒影含蓄表现。这种浸润了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写意风格,如唐人诗论所言之“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妙处就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以凝练克制的诗意展示人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中国哲学思维,彰显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中华美学精神。
折射人间冷暖,引发普遍共鸣。《中国奇谭》的出圈,不仅源于其根植传统文化,还在于它深入生活、扎根现实,紧密贴合当下社会生活与大众心理需求。《小妖怪的夏天》中,主人公小猪妖的故事以温情的视角道出了当下“打工人”的生存体验:难以完成的工作、疲于奔命的生活,老家的妈妈对你多喝水的嘱咐……表面上描写的是小妖怪的生活,道出的却都是人间冷暖,引发大量年轻网民的情感共鸣,有网民不禁呼唤:“不止童年需要大圣,社畜的日子也需要大圣”。《小卖部》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中,哀而不伤地表达了对渐行渐远的胡同生活的怀念。片中的石狮、白塔等北京文化元素,与胡同邻里家常、温馨的生活氛围,勾起了老北京人的“寻根”情结,亦激发起天下游子共通的乡愁情怀。
《中国奇谭》并非完美无缺,但其在继承民族动画创作范式、汲取中华美学精神方面的创作实践,无疑为中国动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也是其火爆全网的重要原因。“有术无道,止于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停留于“术”的层面,既要追求“形似”,更要得其精神。我们可喜地看到,对中华美学精神等“道”一层面的传承,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激发中国文艺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 崔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