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内容范围
(1)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科学等)范围大致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
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小学生趣味数学、生活数学(木工中的数 学);也可以是结构改造(分层建构或横向整合),如小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音乐美术与语文、科学的
学科整合。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
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包括健身
、博识、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教给健身知识,提高健身能力。如武术、足球、体操等。要重
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国学常识校本教材,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识——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名胜古迹浏览等。
怡情——目的是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包括艺术怡情(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休闲怡
情(摄影、垂钓、插花、集邮、茶道等)。
励志——激发热情,培养意志。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意志训练等。 广行——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如社区服务(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 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环保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包括 两类:
一是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
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专题研修;
二是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书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
2、内容组织形式
比较复杂的校本课程一般是选定一个知识领域,根据该领域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形
成一个个的活动模块,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如茶道,围棋,集邮等等。
六、积极探索建立校本课程评价的完善体制 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的基本方式
集中式安排,即将所需课时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完,可以是一两个星期只上某一课程,也可以是
一两个月中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学完某一课程马上考核结束。如初中、高中入学后的军训。
分散式安排,即把所需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或学年中,每周固定安排一定的课时。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山东省是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打通使用。 2、课时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课时安排一定要具体,要确保落实到位,不能随便被冲击。
(2)课时分配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校课时分配实际可能灵活安排。 课程内容特点——总共需要多少课时 分配到几个年级、几个学期 每个学期安排多少课时 每周安排多少课时
这些课时时相对集中使用还是分散使用
学校课时安排实际可能——从小学段所有课程课时分配的整体着眼 不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制度规定 还要考虑当地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因素
(3)注意整体规划,整散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八、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如何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首先要具体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资源优势、教师资源优势、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教科研资源
优势等等,哪些真能称得上是优势,真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弄清楚学
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育人目标上想突出什么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来突出办 学特色的问题。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界限很难划分,如手工制作,既像校本课程又像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界
定?地方课程中有《国学启蒙》,有的学校也开发了《国学启蒙》,这样的重复怎么解决?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界限本来就比较模糊,很难分割清
楚。国家课程中各学科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常常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很容易发展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往往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交叉;校本
课程中活动类、实践类课程也往往与综合实践活动分不清。这是很正常的,符合课程发展规律,没必要清
晰地分隔开来。要区分只能从认识上进行区分,实践中很难清晰地分隔开来。 认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区分——
从课程管理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是学科课程的具体 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省编《国学启蒙》等是地方课程,三者性质截然不同。
从课程实施主体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内容领域来划分课程界限,可以是教师个人单独实施(内容
领域特别狭窄的课程),如垂钓、围棋;也可以是几个人联合实施(综合性强一点的课程),如巨野乡土
美术(巨野剪纸、巨野的农民绘画等)。但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指导的教师往往更多、更复杂,如麒麟文化
研究(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语文教师、档案馆管理员、史志办专家、农村老人、等)。
从课程内容范围上看,校本课程可以是单一学科的,也可以综合的;但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带有综合 性。
从课程内容组合形式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知识板块组织活动模块,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课程内容
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则往往以活动专题为主线组织活动。
此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应是互补的关系,不是互相重合、包含的关系。因此,校本
课程最好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拉开一定的距离国学常识校本教材,不能把校本课程变成国家、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选
用地方课程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另一回事,但既然是作为校本课程,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
现出本学校的特色,否则就不能算真正的校本课程,如《国学启蒙》),更不能变成学科课程的课后延伸
,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课后补习。 3、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一定要编教材?有种误解,一提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有点喧宾夺主。好多教
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备教材的意义。 应区分两个概念,开设校本课程与学校自己编教材不是一回事。校本课程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也可能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有时需要编教材,有时又根本不需要编教材。课程的含义很广,目标、内容
、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等,教材只是内容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必备因素。有些课程一旦编出了教
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大多数课程领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大多数研究性学 习)。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
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
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理解这一要求应当辩证些,要准确把握政策意图,还要充分 考虑教学需要。这样规定的主要意图是控制低层次的教材编写,尤其是不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担心学校
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逼着学生订购教材。但这一规定有些课程适合,有些课程就不一定适合,如诗文诵读,
学生手中无教材诵读什么?掌握这一政策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纠正认识误区,决不盲目编教材。课程评价导向要正确,不能以是否有成型的教材作为评价
依据。评价应主要看《课程实施纲要》的科学性、可行性,看课程实施后学生素质的发展变化,教师专业 成长的情况。
(2)区分教材概念中教的材料和学的材料两个概念,不把“教材”“学材”混为一谈。教师上课
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首先要通过教的内容来体现。教师手中应该有教
的材料,而且越完善越好。用于教师教的教材不仅要编,还要编好,至少要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形
成比较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立足于教师的教),明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规划、活动设
计、实施计划或要点、评价依据或建议,不能随意乱上。
有些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地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的设计思路。比如《齐鲁历史名人》:每个模块
的呈现过程一般为“导语——走近名人——重点探究——拓展研究——成果展示”。课程以综合实践探究 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储备和跨学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中,交学到的
知识进行渗透式的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了许多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活动
形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考察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学) 4、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要注意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校统一的计
划性、目的性,体现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给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的空 间。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单一的校本课程很难适应学生需要。因此,学校开发的校本课
程最好能够多样化,既有体现学校统一计划性、目的性的课程——必修课程,又有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
课程——选修课程,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多样化课程设置也便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个性不同的教师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