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散文如何在现实当中安身立命
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向人们提出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春秋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商周时期的天命神权观念。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散文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在这个时代,人们首先是,关注现实,崇尚理性。而是用严峻目光沉着冷静的思想来理性分析现实问题,人们关注现实生活,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
所以,作品关注的内容很广,但是理论的热点是现实和人生问题。他们或者改造现实的方案,比如儒家有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的理想,比如仁政爱民;道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比如小国寡民。
法家墨家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的救世方案。都时还涉及了不少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还有的是探讨实现这些理想的途径和措施,也有的是探讨人如何在现实当中安身立命,比如道家的庄子。
当然,也有的学派讲天命讲鬼神,比如墨家,提倡尊天侍鬼,但是呢,他们实际上是打出天和鬼的旗号,用此来影响现实,让现实中的统治者怎么害怕,接受他们的主张。他们的最根本的目的,仍然是在救世,挽救这个世道。
道家大力的宣扬道,因为道确实是幽渺玄奥诸子百家想做官,但是道并不是远离社会人生的,同时道这种哲学思想的提出,恰恰是排除了有神论的思想。
它标志着当时人们理性思辨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所以,战国的散文,他们都是崇尚理性的,他们都是关注现实的。
那个时候,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它的实质也恰恰是通过人的主观修养,去扩充人的人格力量,最终达到和天,和天地同游这种境界。
总之,人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人在作者的理性思考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就给战国散文注入了充实而又现实的内容。
07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在百家争鸣中,人们打破了对统治者和传统观念的迷信,敢于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见解。“人人自以为道德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文史通义·原道)。
在这种情况下,天命鬼神这种思想动摇了,人不再是匍匐在神鬼面前,天命面前的奴仆,而是有独立的意志,进行独立的思考的人。那么,这些人,这些作者在统治者面前也是如此。这个时候没有统一政治上的权威,没有被人干预,没有人强迫去信奉哪一种思想,或者用政权的力量去限制哪一种学说。
人们也就敢于独立自主的,无所顾忌的去发表见解。在《文史通义》里面说,那个时代,人们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自己代表了真理,都想用自己的主张去改造天下,谁也不能说服谁,当然更不能压服谁。
所以,在作者的面前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禁区,思想上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讨论,什么都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说,也没有不可触及的权威,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哪一种人,成为人们必须崇拜的偶像,不允许对它进行批评,不允许对他的学说产生怀疑,没有这种现象。
儒家的学说和孔子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被人们推崇。可是,在当时战国时代,孔子和儒家恰恰是重矢之地,是受人攻击的对象,儒家的人物,生活是非常落泊的,他们甚至是到处碰壁,谁都可以嘲笑他们,谁都可以批评他们,那么这种情况,就使得当时的思想非常活跃。
作者们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展开了非常宏大的议论。这就使得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非常的深刻广泛,他们的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精辟的见解,犀利的议论,在作品当中层出不穷,这实际上是士的独立人格的体现。
而士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思想,在身份上不依附于谁,在思想上更不依附于谁,那么,在实践方面,士作为实践的主体。
作为实践的主体,战国之士按照个人的意愿选择了不同的理想、主张和人生道路,各以自己的理想方式去生活。诸子散文向人们展示了这些风姿各异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作品也就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感染力。
比如儒家的人物,为了实现他们的道,而去奋斗去献身。当他们在现实当中不得志的时候,不被统治者接受的时候,他们也不改变自己。
比如,孟子表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不改变自己。
而道家的一些人,像庄子,他们就更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远离现实政治,不去做官,王公贵族用厚礼来聘请他们,他们也拒绝,我不去,这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法家人物也是如此。李斯早年是跟着儒家的人物荀卿,学习儒家学说,可是后来呢,他又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当然这种情况比他更早的也有。
战国初年,墨翟他最早也是学习儒家学说,可是后来,他就觉得儒家的学说不切实际,儒家提倡的那些主张,比如,重视丧葬之礼,这影响生产浪费财物,所以他们就改了,他们去信奉所谓大禹的遗教,所以墨翟就另外创建了墨家学派。
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去生活,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目的去奋斗不息。在权势面前保持了高度的人格尊严,这些我们在战国策里面已经看到了一些士,他们就有这种坚持的追求。
诸子百家的人物也是如此,比如,孟子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在游说王公贵族的时候,要藐视他们。
再比如说法家,法家是拥护君主集权的,可是法家的人物,在骨子里,也藐视封建君王,比如韩非在文章里就说,说这个人主就像是一条龙,它的脖子上有一条逆鳞,如果要是碰到那个逆鳞,它就要吃人。
你如果不去碰这个逆鳞,就能够挟而骑之,就是你能够骑上它,驾上它,所以他在骨子里也是想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学说去征服那些统治者。驾驭他们,这都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的自信。这些就突出的体现在了他们的文章里面。
这些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各种丰姿各异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自主精神和价格力量,作品也就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感染力。
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不受任何束缚,各抒己见,不拘一格,他们的个性鲜明地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诸子散文中,孟子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比如孔子的《伦语》,虽然不是孔子写成的,但是作品里面就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个儒家大师的,雍容大度,循循善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气度。
这样作品的风格和作品的人格就统一起来了。
08诸子散文大多都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诸子散文虽然都属于学术著作,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性。作者在讲道理的时候,都力求讲得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这是因为当时,那些读作品的人,其实有一些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当权者,诸子百家要向他们宣传观点,所以,就不能讲得过于枯燥,比如,孟子就向齐宣王,梁惠王讲道理。
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你就需要把道理讲得生动形象一点。
再有就是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论,所以在辩论当中也要把道理讲得更精彩。这样诸子散文就非常的形象生动,从伦语开始就善于用比喻,后来到了战国中期,比喻发展成了寓言。
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不少的寓言,特别是庄子的寓言非常精彩,不光表现在寓言上,它还注重描写人物的生动形象。
富于情感,不光讲道理,而且还表达对于生活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感情,带着感情色彩来评论人物的是非,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见解。
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经常的跳跃在字里行间,造成他们的作品感情色彩浓厚,这种感情色彩表现在文章的形式中,就是大量动作语气词、感叹句、反问句,造成很强的抒情性。
特别是道家,还有《荀子》,他们的句式比较整齐,富有变化诸子百家想做官,行文用韵,节奏鲜明,铿锵悦耳。
09 诸子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这首先是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特别是儒道两家。
中国古代各种思想学说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这些思想又突出地体现了诸子散文。
儒家提倡关心现实,积极入世,胸怀天下,仁民爱物,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身外一切。同时,他们还提倡刚正不阿,舍生取义,高亮节操,这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
而道家,追求个性的自由。他们崇尚自然,热爱个体生命,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往往是愤世嫉俗,蔑视权势理法,追求个性自由。
另外法家他们提倡法制,强调执法必严,为了变法图强,奋不顾身,甚至是甘愿牺牲自己,这对后代文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诸子散文中还包含着重要的文艺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主观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倡兴寄讽谏。
道家强调法天贵真,反对雕饰,追求得意忘言、物我合一的境界。
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骨干。
所以,诸子散文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大。
在体裁方面,语录体是后代笔记体散文的源头,诸子文中的寓言是古代寓言文学的开端。《庄子》等书的人物对话和铺陈描写,又为后代赋体文学所借鉴模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者都注意学习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文章风格。
无论体裁,写作技巧,还是语言,广泛被后代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后代的散文家,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借鉴模仿,大大的推进了古代的散文创作。所以,在中国在古代,诸子散文,是很多作家创作时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