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 (每日一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之中,各种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到了西汉,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确立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本课对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与能力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汉初政治、经济形势;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的表现。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综合: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二、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和儒学在汉代的兴起。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家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发展要全面知晓。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必须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之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儒学终成统治之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完全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分析和评判。三、重点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一种有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到了孔子时代,开始礼坏乐崩,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他提出了“仁”的思想,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孔子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典籍的整理者。2.百家争鸣。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还特别礼贤下士。第四,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迁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指出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 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 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无为”已不合时宜。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他大力倡导儒家的德 治、礼治、人治,强化道德感化,提倡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特别辅之以“天人 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 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

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 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从此儒学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 思路设计 学习本课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掌握不住,对思想主张的了解 少,理解教材难度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密切联系思想变化与政治、 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语句和知识入手,支分解难点;要善于运用多媒休手段,增强学 生学习的兴趣,要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导学提纲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横线上内容,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和基本知识网络。)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简介:;思想:思想 体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派生万物,万物均包含;政治主张:老 子主张“”,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他的理想社会是“”。 2.孔子:简介:;思想: 哲学思想:孔子哲学的核心是,他认为这一核心思想既是又是 ;政治主张:他提出了和的社会理想;教 育成就: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先驱,开创了的风气;他用 等六科教育学生;他提出了的教育思想。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_, 。主要的学派有等。 2.百家争鸣 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孟子 哲学思想墨家 墨子 百家争鸣的意义:;____。三、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新儒学形成的背景:战国时期,;秦统一后, ;西汉初年,_;汉武帝时, 。于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 ,更新儒学,提出了“”的主张。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天人感应:_;伦理思 想:;“大一统”: 教学过程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识记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填写导学提 纲;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补充下列句子,体会老子和孔子的 思想主张: 有无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克已复礼为仁(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要重点分析“有教无 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 故而知心”、“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学而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 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让学生根据所学总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孔子是我国 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孔子打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取得了巨 大的成功;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 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

儒术txt_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_儒术大名齐

二、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总结。 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提醒学生史论相结合,论从事出,同时,对史实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 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识记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 代表的阶层和阶级。 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 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后老师补充下列句子,加深对思想家的认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也,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结合教材内容、上述思想主张和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及意义。 关于人性论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 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 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明白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必须变革;归纳董仲 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它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 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学习探究 1.下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中的几段摘录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论语〃里仁》 ——孔子《论语〃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语〃卫灵公》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荀子〃荣辱》 “君子贤而能荣罢,知而能荣辱,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荀子〃非相》 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示: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用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关爱他人得人,人们酒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酒会敬慕他。 没有羞耻、厌恶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重伤,比刀剑还尖刻 作为君子诸子百家 独尊儒术,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肤浅,精粹可以宽容庞杂。 2.2004 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了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 提示: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也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 念有本质区别。 3.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既在此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 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 “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汪道”,并提出 “君周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4.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提示: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人性论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5.阅读下列材料: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告子上》 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 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 “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提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 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面是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 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