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的卧室都小于10平方米,你知道吗?
寝宫,旧时皇帝、皇后起居的宫室,亦指帝王陵墓中放置灵柩的地宫。所以,寝宫不光是活人睡觉的地方,也包括死人。汉·王充《论衡·率性》中:“ 句践 亦试其士於寝宫之庭,赴火死者,不可胜数。”白居易《陵园妾》诗中有这样一句:“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活人睡觉的寝宫。喜欢看宫廷题材影视作品的朋友们,应该对皇帝的寝宫并不陌生。通常在影视作品中,皇帝的起居室会被装饰的富丽堂皇,宽敞明亮,看起来非常奢华。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皇帝的寝室不仅不豪华,而且,还很小,通常不会超过10平方米。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古人对风水之说非常讲究,而帝王之家更是如此。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享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么尊贵的人,他如果想要一个非常大的卧室,也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上,古时候皇帝的卧室基本上都小于10平方米。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古人坚信“屋大人少,是凶屋”的说法。
按照古时候的风水理论来说,“屋大人少切莫住”。古人认为:屋子的面积过大,但是,实际居住的人员较少的话,不仅对能量是一种消耗,还对住在其中的人非常不好。如果,古人的这种说法,让您很难理解的话,那么,我们不妨用现代的空调安装理论作为实例,来加以解释和说明。
比如:在现代生活中,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里,如果,安装的是一台一匹马力的空调,那么,将空调打开之后,半个小时左右,房间就会凉快起来,这个时间是相对较快的。哪怕是空调关闭之后,之前的冷气在小屋子里扩散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所以,小屋子由于空间比较小,能量很快就可以达到饱和,换句话说,就是:房间的空间越小,它所需要的能量就会越少。
反过来,如果把一台一匹的空调,安装在了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里,那么,它的效果作用相对也会减弱。由此证明,大屋子需要的能量就会非常之多,哪怕是这台空调一直不停的运转和工作,其制冷的效果也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所以,我们在安装空调的时候,要选择与屋子相匹配的制冷系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匹数”。而且,把这个原理放在古人的风水学中来看,就是将人看作是一个能量体,那么,住越大的房间,就会越消耗人的能量,反之,住在小房间里,能量的需求也就越少了。
此外,为了让房间的大小和人的能量成正比,需要通过人数来进行调节。总结来说,就是房屋的大小,应该与居住人数的多少成正比。房子越大,需要入住的人也就应该越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丁兴旺。而人少的话,就应该住小房子,否则,房子就会“吸取”人体的能量,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相信通过这样的解释,人们应该可以理解了。
其实,古人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假。人体的确可以向外散发能量,而我们通常把这种能量称之为“人气”。当一个大房子里,只有一个人去居住的话,那这个人就要凭一己之力,用自己一个人的能量,去填充整个房间,那对这个人自身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时间长了,身体消耗大了,体质也会随之变差。这样一来,人就会容易出现没精打采、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等问题,更有可能因此带来霉运。
那么,到底多大面积的房子,最适合人类居住呢?
通过多方的实践和总结,人们发现:卧室的面积最好在15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能超过20平方米为好。如果,长期住在面积超过2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中,甚至,容易患上不孕不育。当然,这或许不是一个绝对的事情。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屋子消耗人体能量,造成人自身能量不足卧室风水 图案,影响身体素质以及生育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换句话说,好比没有肥沃的土壤,就很难长出好庄稼是一个道理。
正是由于这样的风水之说,让古代帝皇的卧房多以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为主。
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们都会发现,无论是养心斋,皇帝的书房,还是后面的卧室,基本上,都是十来平的小房子,比平民百姓的房子大不了多少。此外,不仅皇帝的卧室不大,就连他“龙床”的规格和尺寸,都跟普通人家的床没什么大的区别。而且,在其床前都要放两道帘子,让床上的空间看起来更小,甚至,连十平米都不到。
要知道,故宫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了,其总体的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房间共计9000多间。但是,对皇帝住的地方,其使用面积却依然非常“吝啬”,这主要是从风水学的角度考虑,为了皇帝的健康着想。因为,皇帝也是血肉之躯,为了让其体能得以保护,不消耗过多的能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只能“委屈”皇帝,在小屋子里待着。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房子太大会显得很空旷,从心理学上说,会让人丧失安全感。想必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住开间,卧室即客厅,客厅即卧室,晚上睡在一间三十几,甚至,四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屋子里发出的所有声音,包括街道上传来的声音,都变得特别清晰,且会隐隐感觉到回声。
试想,这样的夜晚,你还会睡得踏实吗?若长期如此卧室风水 图案,肯定会影响你的睡眠,甚至,是身体健康的。
参考资料:
【《周礼·考工记》、《明史·地理志》、《中外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