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武术气功

马孟昌:传统养生气功的渊源与发展

传统养生气功的渊源与发展(马孟昌撰文)

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古流传。她源于远古,后经历代先贤圣哲对其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总结提高,使其内容不断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学科。这一巨大成果散见于我国的“经史子集”之中,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辉煌灿烂,上涉三皇五帝,下至孔孟,旁涉庄老,先秦诸子,以及后世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近代学者等。气功养生学又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以藏象学说、气化论、经络论、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核心,故又为医家所推崇,历代儒医经典无不述及。可见气功养生学内容丰富,寓意颇深。汉魏以前(包括汉魏时期),气功养生之论不仅为张仲景、华元化等医家所重视,尤为儒释道三家所提倡,亦为文、史、哲诸学者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所研究。诸如孔孟之说多谈及养生,释家有修禅之法,道家之祖老聃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静神养生观,著名诗文作家、音乐家嵇康的《养生论》等等,都对气功养生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西晋以后,主要由医、道两家所研究和发展,如晋代道士葛洪、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发扬“静神”之法,唐代名医孙思邈首立“食养”专篇和气功养生专著《卫生歌》,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张子和各树一帜,一以祛火得延年,一以护阴达健寿,一以调脾抗衰老,一以攻下获长生。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专著,明代医家张介宾“治形”之论等,数不胜数,可谓名贤辈出气功武术古籍,典籍浩瀚。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是气功养生和中医保健学说的奠基时期。

远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关于气功的记载,伏羲氏首创先天八卦,奠定了祖国传统文化之基础。八卦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周易》记载:“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明八卦的形成,来源于古圣先贤对于客观事物之精密观察和研究,即来源于生活实践。《周易·系辞》又云:“易,无私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意思是说,易,本身无思考,无作为,寂然无行动,通过感应而能贯通了解天下之道。得道之人洗心涤虑,于僻静之处进入气功态而感知万事万物,从对于事物的特异感受中,抽出卦象来,以辨吉凶,则可趋吉避凶,并与人民祸福与共。

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登坛设祭谨谦修”,于是修炼出高超的功力而战败蚩尤。

大禹时代,洪水泛滥,禹王率众治水,因久居潮湿之地而得了风湿病,“足不爪,胫无毛,步不相过,”为了治疗自己的风湿腿痛,禹王创编了一套舞步功法来锻炼,还教于其他的患者一起来练习,古籍记载称此功法为“禹步”,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功法之一。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对于“禹步”有所描述,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有“童子烧香禹步时”的诗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有对于气功养生之论述,尤以儒道两家最为突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的养生观点,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始于意正心诚气功武术古籍,终于无声无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之十六字心传奠定了儒家修身养生之基础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则为儒家养生学说之中心思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则为儒家修身养生之步骤。“知止”在“止于至善”,颜回主张静坐,高亢子则出现特异功能。

孟子大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君子持其志,无暴其气”。明确提出培养浩然正气。养正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同时,孟子明确指出了练功养生的原则是“求放心,不动心,勿助长”。倡导“鸡鸣而起,孜孜为善”,“养心莫善于寡欲”。通过养生锻炼,要达到使大气“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之效果。孟子寿考八十四岁。在那战国纷争,颠沛流离的年代,实为高寿。

标签: 养生 气功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