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一根主轴是遵循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说法
内家拳的一根主轴,是遵循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说法:“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反之,是名内家。”从此一路而牵出了张松溪。
而最早记述张松溪资料的,则是由明时沈一贯所写的《搏者张松溪传》。但其中并未涉及内家拳名称的问题,张松溪与内家拳的联系,则是由其中的“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这与黄百家所提及的:“敬、紧、径、劲、切”近似,或曰相同,但实有一字之差。
而《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也说:“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这与黄百家之说同。从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中所说,原来内家拳传至张松溪时,只有三字,后面的“敬、切”二字,乃其所加。
因此,张松溪成了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内家拳的关键人物。
及今传内家拳者,均不忘五字诀,这已经成了真正张松溪内家拳的标志。即便是几经多方改造过的内家拳,仍然不丢弃这重要的标志性五字诀。看来这五字诀,早已成了内家拳习练者的标志性“心经”。
但随着武禹襄类的太极拳出现之后,又出来了一个内家拳,只不过这个内家拳的张三峰,却变成了张三丰;
而且朝代也有了变化,由宋朝变成明时期,二者相差了二百来年。
内家拳的内涵,也起了极大的变化,原来的“六路”、“十段锦”等技术内容没有了,被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合一的“内家拳”形式。
更重要的是内家拳习练者的标志性“心经”五字诀并不见于其中,取而代之的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与所谓四正四斜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怎样区别会不会气功武术,”十三势之类说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般如此呢?这有许多人想过,并也考证过;有许多人不明白,也不想明白。
这考证的人中有两类:
一类是真正的、认真的考证,是为了把事情的真相考查个清楚明白,也为了能够有充分的事实证据,来证明事情的原委与来龙去脉的真情实况;
一类是捉弄糊涂人的所谓考证,是专门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尽量能找一些使人糊涂难辨是非的东西搅和,叫你越糊涂越好。
而且这两类人中都有相当出名的专家学者参与其间,这无疑也是使问题严重复杂化的因由之一。
在不想明白的人中也有两类:
一类是只听师父说,说什么信什么,至于别人说出相反的说法,那都是胡说瞎道的;
一类人是只管学拳,其他不问,管他什么祖师、历史的,只要学会拳就行。至于这种拳的真假好坏并不在意,只要学的是拳就行,这也就只是一种过学拳瘾的心态罢了,并无关乎成败得失。
心态归心态,事实归事实;欺世盗名是欺世盗名,历史是历史,这是绝对不可混淆。
历史上有一种已经成为规律性的既定现象,或者称之为“作假”的定律,即是:
假,为因名利而出;
假,继由真后而出。
比如杏花村因酒而出名,全国就出来好几个杏花村争名誉;“故里”因名人而出名,于是一个名人就有了好几个“故里”之争持;这有名的武术之争也不例外,张三峰因内家拳而出名,但也因此招惹出个后继的张三丰,也便有了个冒名顶替的三合一式“内家拳”。
杨露蝉原本是慕陈家沟十三式拳法之名,而跟随陈长兴学拳十多年的;
武禹襄也同样是慕陈家沟十三式拳法之名,而跟陈清萍学的拳。
可奇怪的是这两位都说学的是武当山张三丰的“内家拳”法。
既然是武当山的内家拳,不知两位为什么不去武当山学拳?而却要去陈家沟人哪里学拳?这不是慕错了名,错学了拳吗?这种既不顺理,又不成章法的糊涂事,居然在许多人的眼里会是合乎逻辑的。这不奇怪吗?自然奇怪得很!
还有更奇怪的是,既然认定这内家拳是那种三合一的内家拳,
他们却为什么只学了所谓的太极拳,而没有学形意拳和八卦掌呢?
为什么真正武术拳法的形意拳、八卦掌不学,而却去学陈家人那种陈王廷所创的,并非是真正太极拳的那种十三式呢?
这不是很奇怪吗?自然也是奇怪得很!
既然所学的是陈家沟人的十三式拳法,那为什么就会在他们手上变成所谓真正的太极拳呢?这不是很奇怪吗?自然是更奇怪得很!
这因张三峰内家拳出名的武当山,口号是喊得震天响,“天下太极出武当”的口号也喊响了国际社会。但至今武当山宋代张三峰的内家拳也好,明朝张三丰的“内家拳”也好,却都是不久前移植过去的,并非是自生出来的、货真价实的真东西;却是货真价实的,水分十足的劣质假货。
唐豪去过武当山考察,并没有发现什么内家拳之类的任何拳法;
孙禄堂于1885年去过武当山,可在那里只是学了气功之类的道法,并没有在哪里学什么内家拳之类的东西。他所学的太极拳,还是武当山之行后,在北京跟郝为真学的。
显然现今的武当拳法,也只不过是一片无根的飘萍而已。
张三峰的内家拳法,是由游明生带过去的四川南充松溪内家拳;张三丰三合一的“内家拳”,更是虚假伪劣的杂货;太极拳的技术内容,尚跳不出武禹襄式的技术形式。
既然社会上存在这种既定的以假冒真的规律现象,能否应用这种既定规律定律,而彻底剔除这种假冒伪劣的东西呢?理论上讲是应该行得通的,如果行不通的话,应该是与社会的某种因素相关,并不是这种假象不可剔除的问题。这能否从毛泽东时期消除假药的手段中,汲取一些有益可行的方法呢?显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其实真、假伪劣的问题也很简单,只要拿出真实的东西作比较性鉴定,即可识别判定。
比如一种名酒的问题,其实质是酒的历史,与酒的质量问题,这才是真正名誉的坚强后盾。村子、人名,都是因为有了酒的质量,有了酒的经久如故的历史质量荣誉,也才跟着这名酒而出名的。现在的人往往因名利而颠倒了真实的名誉价值,并不是拿名酒、或名酒的历史出来而比较高低,一争长短,而是拿真实价值后面的村名、人名来较高低、争长短。争名利的人心里都很明白,这只是争名夺利糊弄人的一种手段而已,所以并不是拿出货真价实的真东西来较量。
这武术行业中也不例外,
所争执的也多只是人和地;
争执的是陈家沟和武当山;
争执的是陈王廷和张三丰;
争执的是传承渠道,而并非是争执传统武术的整体技术结构,与传统武术的核心技术与理论知识问题。
即便是明明真实的、人所共知的传承人物,诸如杨露蝉就学于陈长兴、武禹襄就学于陈清萍这样的事实,也会与什么张三丰之类的人物勾挂上。
尽管是咄咄怪事,却也会被搅得昏天黑地,纠缠不休。毕竟神仙祖师要比凡人祖师荣耀得多。
当然现今有个严重的客观问题,致使人们难以摆脱这种无谓的、虚假不实的纠缠现象。这就是传统武术理论知识,及其核心技术上严重退化所导致的,使人们无法真正认识武术的真正理论、技术与基本知识。故而也就无法在真正的技术实质上作比较,更无法在理论高度上做权衡。至于真正武术性质的擂台比武较高低?在当今则更是一种打村架式的“武术”较量,是体现不出武术真品味与品位来的。
唯一能够区别真假伪劣的方法,还只能
归位到传统武术的基本核心技术问题上;
归位到传统武术的传承沿袭核心技术形式上;
归位到传承核心技术的连接渠道上;
归位到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传承转换方式上;
归位到传承转换后的核心技术变化形式上;
归位到一脉相承的核心技术内容方式上。
尽管传统武术核心技术的技术招势及其名称上,已有了相当大的出入变化,技术方法上也有了相当不同的趋势形式,但技术上传承沿袭变化的痕迹,还应该是有明显的标志性的。故而研究太极拳历史的最好方法,既要着重于人物的沿袭传承足迹,更要注重于武术核心技术传承沿袭的变化足迹。
研究武术史,而不着重于武术核心技术传承沿袭的变化足迹,基本上是脱离了传统武术历史研究的正规、正确渠道和方法。毕竟传统武术历史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人物之间的传承沿袭问题,真正传承沿袭的足迹,还应该是归于核心的技术传承沿袭变化上的问题。只见人不见物的研究方式,实在是脱离实际实质问题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方式方法。
在现今的所谓内家拳中,基本核心技术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其一是改造性的,基本技术内涵主体是属于戚继光拳法的性质。这种代表性明显的是属于浙江四明内家拳;
其二是整合性的,基本上是根据改造后的内家拳,进行了一方精细融合性再加工过程,这就是以香港倪清和先生为代表的内家拳;
其三是融合扩张性整理的内家拳,这应该是以四川南充最具有代表性。
这里有两个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一是伪劣性内家拳,这就是武禹襄之后所提出的三合一性质的内家拳。这是个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冒牌内家拳,根本上就和内家拳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借着和张三峰的同音,塞进了另一个张三丰,但毕竟还是冒充不了那个内家拳的张三峰的,假的毕竟还是假的。
二是真假混合搅混在一起的内家拳,这就是紧步武禹襄后尘的,以同样偷梁换柱手法搅浑内家拳的游明生。他不但把陈晓东先生的六步拳,说成了是戚继光笔下有名的六步拳,更把南充内家拳的些东西说成是太极长拳。这从其所著的书中,与上传于56.Com上的几个视频中,便可明显的看出这种说法。毕竟陈晓东先生改编后的“六步拳”,并不是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所提及的“六步拳”。
在其解说中并说:其中大部分的技术招势,在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中都有所体现,云云。其在解说内家拳时,既说成是太极长拳。并按太极拳的八法进行讲解,这明显的是要搅混是非。这种利益驱动下的人格扭曲,技术扭曲,当然更是要扭曲历史真实的,更是要把两个不同的张三峰(丰),扭合成一个张三丰的。
倪清和先生虽也有某种不当的倾向,似乎是属于知识上不足的问题使然,并非是有意于要扭曲问题的真实。其在内家拳的理论上,却是有极大建树功绩的,倒是给内家拳重新整合完善的发展前途,有着极大的、极其光明地启迪推动作用。但搞内家拳法的人,或者说热心于武当拳法的人,会不会借此发力,而认真整合武当拳法?这也无不是知识与智慧的考量!
当然,这种启迪推动作用能否真正动得起来,当然是要具有传统武术知识的智者来完成,否则是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传统武术体系的。尤其是理论上的完整完善,更是难中之难。
当今掌控武当武术拳法发展趋势的权威人士,有没有这种长远卓识的见识?也不外是一个极其有利的时机;当今积极于发展武当武术拳法的有识之士,有没有这种技术与知识能量?也不外是一个极其有利的发挥智慧怎样区别会不会气功武术,改造完善武当拳法的契机,当然也应该是一种艰巨的艰苦考验。
三合一的“内家拳”、所谓太极拳的历史,是否到此也就应该寿终正寝了呢?!
至于那种不成体统的太极拳应该如何处理?大概作为一种健身方法的武术游戏,也许尚有些许可取之处?当然,为了满足某些留恋爱好者的兴趣,为了满足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太极拳似乎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意义。但要把其作为传统性的真正武术看待,则就是一种滥竽充数的行为,所以应该认真慎重的考虑其属性归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