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浅谈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印度佛家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1
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在翻译史上, 1 王小甫 范恩实 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7页 玄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翻译家。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是一个最杰出的使者。2
讲起佛教,人们往往会想起素食。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佛教出家人就必须戒荤吃素。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佛教信徒印度佛家什么时候传入中国,都把吃素作为修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戒律,而且把吃肉的和尚当做是佛门的败类,这样一来,吃素就变成了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甚者,把韭菜、香菜、大蒜、葱、姜都列在荤菜的行列,连这些东西都要戒掉。但是,经过我查资料发现,戒荤吃素与佛教信仰一点关系也没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并没有订立必须戒荤吃素的戒律,只是由于“不杀生”的原则,而规定佛门弟子只能食用“三净肉”,而所谓的“三净肉”,就是别人屠宰的肉。意思就是佛门弟子可以吃肉,但是只能吃别人屠宰的肉。另外,佛教在中国传入的初期,佛教徒也是依然喝酒吃肉的,这点有确实的文献可以证明。可以说,素食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此外,佛教有三大派别,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除了汉传佛教,另外两个派别也没有戒荤吃素的戒律。而中国汉传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由两方面组成,即当时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和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可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戒杀原则、慈悲原则、修行目的、轮回学说。戒杀原则,即不杀生。汉传佛教认为,吃肉是间接的杀生,因此为了达到不杀生的目的,就要戒荤吃素。我认为慈悲原则和戒杀原则意思差不多,就是认为万物皆有灵,不能杀生。中国汉传佛教认为,吃肉会灭了人的慈悲心,这是不利于修行的。而轮回学说则认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这世你为人,下世也许就是猪、狗之类的动物。你吃肉也许吃的就是你前世父母兄弟的肉,所以不忍食之。另外中国素食传统来自于很早就出现的“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然后是历代的帝王都对素食极力的推行。甚至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北齐文宣帝发起了大规模得戒杀、断肉、食素运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国汉传佛教出家人特有的戒荤吃素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如今很多和尚都只是挂着一个和尚的名而已,甚至把它当做是一种职业,因此他们上班了就做和尚,下班就有自己的生活,照样结婚生子,吃肉喝酒。面对这一现象,我也不知道该持哪一种态 2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7页 度来看待,所能做的仅仅是觉得无奈。
我们中国的佛教是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因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所以不得不做些调整。这些冲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为了抛掉这种痛苦,就必须按照佛教教义,放弃世俗生活,进行修行。而中国的传统思想却不这样,这点可以从儒家思想中看出,儒家思想虽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尽人事”。
二、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脱,这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而中国儒家所追求的是成为圣贤君子,而圣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
三、古印度的各种宗教都采取乞食的形式,他们认为要修行,就必须要对肉体进行苦行,而乞食正是一种很好的苦行方式。印度佛教当然也实行乞食的制度。但是乞食在中国社会很难被接受,因为中国社会提倡的是勤劳简朴,而乞食在他们看来无疑是好吃懒做的行为。
四、佛教的修行要求修行者出家,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亲人,这在我们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很难被接受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还是很渗透人心的。
五、佛教徒出家修行脱离了世俗生活,除了礼拜佛陀外,对于世间其他一切位尊者,即使贵为天子,亲如父母,也不应对之行礼跪拜。这种做法,在及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也是相当不能被接受的。我们都知道,一种宗教文化传入于完全异质的民族,必然有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佛教亦是如此。正是由于以上的背景,佛教渐渐被中国化为我们所熟知的佛教。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道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的渗透作用,而且在隋唐时期,构建了富有中国独特色彩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一反印度佛教强烈的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中国士大夫阶级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齐治平”与道家“遁迹出世”的思想依据。同时,也为近代人生佛教,特别是“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民众佛教以渗入国人民俗之中的佛教以及佛教的仪式、禁忌、节日等本身转化为民俗,规范了民众的心理构成,虽然并没有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但是因为民俗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具有全民性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历代弘法者坚韧不拔、舍身求法的人格魅力对国人的感召力。佛教对于国人而言本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因此,为了传入这种外来文化,很多弘法者可谓是鞠躬尽瘁,特别是我们家喻户哓的玄奘、法显等求法高僧,他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地赴印度取经学法,并载誉而归。他们舍身求法的精神和过人毅力,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表现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方面。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中的作品,在创作思路、手法上均受到了印度艺术,从而也间接地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另外,由于佛典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使得汉语里出现了很多有关吧佛教的措辞,特别是譬喻文艺和传说故事,对中国的文学和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对中国的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化了的佛教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佛教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