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医文化

2016年中国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调查报告(全文)

【文献标识码】A一、调研意义“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中医药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几千年来为保障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弘扬中医药文化需要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国外民众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与养生服务。中医药类大学生是系统接受中医药基础知识专业人才,是未来振兴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主力军。调研了解中医药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状况,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与对策剖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度,从而达到弘扬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目。二、调研方法、对象与内容本研究相关人员在2019年9-12月运用自行设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调查问卷》对广西中医药大学389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大一学生占42.16%,大二学生占49.36%,大三学生占6.94%,大四学生占0.51%,大五学生占0.26%,研究生占0.77%;医药专业占60.67%,非医药专业占39.33%。本次调研发放问卷389份,回收389份,有效问卷100%。

为配合问卷调查,使调研结果更真实准确,还对12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实地访谈。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中医药治疗认知情况、对中医药养生认知状况、了解中医药文化途径与内容、对中医药发展前景评价。三、调研结果(一)大学生对中医药治疗认知情况大学生是如何评价中医药治疗呢?关于“您对中医学整体感觉是什么?”问题,在389名被访学生中,绝大多数认同中医科学性,其中有60.41%学生认为“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它也有其不足”,有26.74%学生认为中医“很科学,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无法解释其中一些理论”。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中医不了解甚至全盘否定中医,其中有11.3%学生认为“很神秘,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有1.54%学生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一点都不可信,全是骗人”。学生认为中医药优点是“天然产品,副作用少”(83.8%)、“对慢性病治疗效果好”(69.92%)、“强调整体性治疗”(60.41%)。认为中医药主要缺点是“见效慢”(72.49%)、“药味苦”(71.72%)、“中医师水平高低不等”(52.19%)。在对待中医与西医态度上,大学生普遍青睐西医。学生认为中医更有优势占25.96%,认为西医更有优势占33.68%,表示“不确定”占40.36%。

传承中医文化的方法_中医传承传统文化_中医文化如何传承

在身体不适时,大学生首选西医比重大于中医,其中“看西医”占38.05%,“看中医”仅占5.14%。当问及何种情况下会选择中医时,有64.78%学生认为是“西药疗效不佳或久治不愈”时,有59.13%学生是“受父母或他人影响”,仅有26.99%学生是“主动选择中医”。可见,大学生自觉选择中医治疗较少,大部分是在没有办法或者受他人影响下才会选择中医。(二)大学生对中医药养生认知状况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医养生保健重要性,有42.93%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有47.04%大学生认为“重要”,仅有1.03%大学生认为“不重要”。超过半数大学生了解并实践过运动养生与饮食养生,而对于药膳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季节养生、经穴养生等养生方式,只有不到半数大学生实践过。对于“养生方法了解但并未实践原因”调查,有64.27%大学生表示“方法太复杂,难以实施”,有52.19%大学生表示“理论太深,不易理解”,有44.47%大学生认为“宣传不到位,使人一知半解”。(三)大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途径与内容大学生对目前我国中医药知识教育普及程度满意度不高,有7.97%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有40.62%大学生表示“不满意”,有33.68%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仅有17.73%大学生表示“满意”。

大学生对中医药了解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1.44%)、长辈教授(57.58%)、电视节目(54.5%)、网络传播(51.67%)。大学生认为了解中医最佳方式包括:开设选修课(74.04%)、相关网站与书籍介绍(68.12%)、开设专题讲座(65.81%)、通过学校有关社团宣传(58.61%)。如果学校开展中医学习活动,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知识是养生知识(85.09%)、中药材知识(80.98%)、针灸拔火罐(61.7%)。(四)大学生对中医药发展前景评价大学生普遍对中医药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有65.04%大学生认为“一片大好”,有30.59%大学生认为“一般”,只有4.37%大学生认为“前景渺茫”。关于“中医哪些发展是您希望看到?”问题,有86.63%大学生认为是“形成完善中医体系”,有84.58%大学生认为是“走出中国,走进世界”,有82.01%大学生认为是“获得广大社会认可”,有69.67%大学生认为是“中西医结合”。关于“制约中医药发展因素有哪些?”问题,大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有:中医药人才缺乏(84.06%)、宣传力度不够(66.84%)、政府投入不够(57.58%)、中医缺乏科学性(41.65%)、中医药经济效益低(41.13%)、中医药院校教育方式有问题(33.42%)。

中医传承传统文化_中医文化如何传承_传承中医文化的方法

关于“中医药发展为什么不如西医药?”问题,大学生认为原因主要有:中医药专业领域人才少(78.15%)、对中医药重视不够(62.47%)、中医药疗效慢(62.47%)。四、讨论与建议(一)存在问题调研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了解欠缺,有些大学生甚至对中医药文化存在误解,认为其不科学、不可信。这些问题出现与中医药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力度、途径等方面相关,也与中医药自身发展局限性有1.传播力度上,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大学生中不够普及。首先,从中医药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西医传入中国,中医曾经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是否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重新受到重视,但地位仍不能与西医并重。长期以来,国家、社会与学校对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中医并不像西医那样深入人心。其次,从中医药文化特点来看,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博大精深,要科学地理解中医药文化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否则很容易对中医药文化产生误解。此外,中医药文化晦涩难懂也导致了大学生对中医药感兴趣与进行主动了解人数不多。再次,从中医药疗效看,“西医快,中医慢”是普遍观点,大学生处在快节奏时代,患病求医首选西医成为常态。加之中药与西药相比有较多缺点,比如煎药麻烦、药味苦涩等,因而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西医西药。

2.传播途径上传承中医文化的方法,大学生缺乏了解与实践中医药文化途径。学校是向大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主要场所。但是目前只有中医院校会向大学生提供中医药方面课程与讲座,其他类型高校则很少。即使是在医学院校内,也有中医类学生与非中医类学生区别。大部分西医类大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中医药文化课程,主要原因在于中医与西医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西医课程繁重,因此大部分医学类高校不对西医学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而非医学类大学生学习专业中医药知识更少。3.中医药自身发展局限性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医药信心。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医药领域专业人才不足,中医师水平参差不齐。近年 来,随着党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重视,中医药得到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如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在中 医院校内存在中医教育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等问题,导致培养 出一些“不中不西”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高、西医技能不精。有 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向学历比他们低上级医师请教学习。 (二)对策剖析 1.加强中医药自身建设传承中医文化的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中医药信心。加强中医药建设, 以中医药良好疗效来说服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对中医药信心。

传承中医文化的方法_中医传承传统文化_中医文化如何传承

中医药发展与建设要依靠专业中医药人才。“师承文化”是中医药教育职 责与使命所在。因此,中医药教育必须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改革创 新关系,做到“守特色重创新”,培养中医药基础理论扎实、兼具高尚医 德与精湛医术中医药人才。各级中医院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与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中医特色诊疗科室建设,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文化应用 者与宣传者。 2.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拓宽大学生了解中医药途径。调研结果显 示,许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却苦于没有了解途径。国家、社会与 高校应重视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具体途径包括: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国 学讲座、国学书籍、网络视频中;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举办大学生中医 药创新创业大赛;在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安排参观中草药种植园、 参观中医特色理疗、参观中医药制药企业、野外辨别采挖中草药等;邀请 中医药专家为大学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讲座、开展中医义诊、介绍日常保健 养生相关知识。 3.发挥中医药治疗养生功用,营造群众认同中医药社会氛围。调研结 果显示,大学生生病求医时大部分是首选西医,选择中医时多是因为西医 无法医治或者是受父母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他们思想行为必然会受 他人影响。

因此,营造群众认同中医药社会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医药认 同途径之一。让人民群众认同中医药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养生功用。 国家要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将中医药治疗与养生保健资源融入养老 机构、社区与普通民众家庭,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廉价而确有实效中 医服务;中医药院校或医院可以将中医药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发便于 普通民众运用手机APP,将我国中医药历史、文化、科学理论、政策等内 容通过图文、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强中医 药文化形象性与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 让中医专家与患者之间 随时随地远程沟通病情,进行新媒体时代望闻问切,实现群众中医个体化治疗与养生保健方法推荐。